第11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11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1课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等基本史实,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要善于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学习的重点是“一化”“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学习的难点是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搜集和展示数据资料,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文革”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1.新中国成立时,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道:“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述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第二目“探索与失误”叙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讲述了“文革”十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 8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其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战争的严重破坏。其主要表现是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1)特点:优先发展①     。 ‎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并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象:农业、手工业、②      。 ‎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③        ,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④    高潮。 ‎ ‎(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⑥     ”的高潮。 ‎ ‎(2)“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 8 -‎ ‎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2.1971年,⑦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⑧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 ‎  【答案】 ①重工业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农业生产合作社 ④公私合营 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⑥大跃进 ⑦周恩来 ⑧邓小平 ‎1.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的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2.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其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1.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交流提示】 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从革命性质、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等方面分析三大改造与其之间的关系。‎ ‎【答案】 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原因是什么?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教训?‎ - 8 -‎ ‎【交流提示】 “失误的原因”从传统与现实、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教训”根据两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总结。‎ ‎【答案】 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的现象。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地纯洁革命队伍。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峙,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同一概念吗?‎ ‎【答案】 不是。中国工业化是指社会生产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工业生产转变。中国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变落后的农业国家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2.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吗?‎ ‎【答案】 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大改造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作用,而是要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3.三大改造过程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不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吗?‎ ‎【答案】 不是。三大改造过程中,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不要认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的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它和人民公社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公社化就是平均分配,不按劳分配,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一个错误做法。‎ 互动探究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抚顺这个重要工业基地加强建设,5年间投入资金9.2亿元,抚顺扩建、改建、新建厂矿企业118个,其中有8项属于前苏联帮助我国兴建的156项重大工程项目,占国家在辽宁的重点工程项目的1/3,使抚顺一跃成为当时全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城市之一。‎ ‎——‎2011年12月12日抚顺新闻网 ‎(1)根据材料,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是什么?‎ - 8 -‎ ‎(2)根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特点?‎ ‎(3)“一五”计划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还变革了生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探究引导] 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背景、方针、特点等内容,应特别注意的是“一五”计划不仅包括发展生产力(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还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造(即三大改造)。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中“抚顺一跃成为当时全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即可回答;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现实和外部等原因分析。第(2)问第①小问从抚顺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第②小问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原因。第(3)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外部原因:借鉴苏联经验。‎ ‎(2)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 地理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离苏联近。历史原因: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 ‎(3)必要性:土地私有制与后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不符,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的需要。‎ ‎[知能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原因、标志和特点 ‎(1)原因 必要性: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可行性: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好转,使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的资产,组建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标志及特点 标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互动探究二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备用)‎ 材料一 夸张的宣传画 图片中的文字为: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只,足够吃半年。‎ 材料二 石油是工业和交通的血液。自20世纪初,“中国贫油论”就在西方流行。1959年,在我国黑龙江省西部草原发现了大油田,第二年,在这里展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基本建成大庆油田。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什么运动?概括这一运动的特点。‎ ‎(2)材料二中大庆油田的建成与上述运动有无必然联系?为什么?‎ ‎[探究引导] 第(1)问先通过看图判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总结出“特点”。第(2)问,“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至1960年间,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的,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解答。‎ - 8 -‎ ‎[参考答案] (1)“大跃进”运动。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搞“高指标”“浮夸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2)无必然联系。原因:大庆油田建设时,“大跃进”运动已基本停止,它的建成主要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创新点评] 有些学生提出:“大跃进”运动是从生产力方面追求的高标准、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追求“一大二公”。对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解析】 由材料中时间信息“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后”可判断该题所述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此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是“公私合营”的形式。‎ ‎【答案】 D ‎2.‎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道:“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这是因为当时在(  )。‎ A.开展三大改造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D.庆祝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解析】 三大改造实行于1953~1956年,排除A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项;1958年,中共发起“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是在(  )。‎ A.1949年      B.1950年底 C.1951年 D.1952年 ‎【解析】 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答案】 D ‎2.下图是一张黄亚祝同志的奖状,他获奖的原因是参加了(  )。‎ - 8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炼钢”运动 ‎【解析】 奖状中的时间是“1958年”,即“大跃进”时期,奖状的主要内容是“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干劲冲天,日夜奋战”。由此可知该同志参加的是“大炼钢”运动。‎ ‎【答案】 D ‎3.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了“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里的“人祸”指的是(  )。‎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解析】 从1958年开始,我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这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实行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答案】 A 材料一 ……有可能高速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常比例……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 8 -‎ 根据以上材料,试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建设活动的开展,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倾向”“把家里的锅砸了……”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答案】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依据当时国情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建设要注意速度、规模的协调发展;等等。‎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如何起步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进行了哪些探索?有过哪些失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 8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