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word版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墨梅》word版教案

ID:909114

大小:39.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课时墨梅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5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第二课时书湖阴先生壁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三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能说出古诗的大意,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能够默写全诗。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彩色笔;教师准备《母亲的爱》范文;打印课文。教学过程:   一、自学古诗,理解诗意1.请你先自已轻轻地读或者哼,或者吟唱这首诗三遍。2.根据提供给你的材料上的注释,请你一个词、一句话地理解,一个词、一句话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困难、疑问,请随时提出来,老师随时给你提供帮助。(学生自学)二、交流反馈,自学情况1.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从逐句到整首诗。(教师随机指正)2.同桌相互说说诗的意思。3.好!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三、想象诗境,体会母爱这首诗中哪几句是诗塑造了慈母的形象,哪几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交流)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中的慈母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仿佛又是怎么说的?(学生交流)板书:做    想    说    小结:母亲那细小的动作,周到的考虑和谆谆教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慈母的形象。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你们觉得画怎样的一幅画,才能表现这句诗的意境?画中应画些什么?现在就请你画一画,画出诗人所要表现的意境。请三位学生到上面来画。(学生板演) 三幅画中,哪一幅最能表现诗句的意思?(有谁能说小草的心茎不断地抽发成长就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阳光所给予的温暖呢?)诗句中的“小草“指什么?“三春晖”又指什么?那么诗人指的仅仅只是这些吗?(“寸草心”指儿女微小的孝心。“三春晖”比喻母爱。)是呀,这如小草之心的儿女,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像春天阳光般广博而温暖的母爱。你看在诗人心目中母爱是多么地伟大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范读)同学们,大家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四、结合生活,体验母爱古时的游子写了满含深情的《游子吟》,今日的作家也写了慈母对自己的爱,老师这里有几篇短文,大家听一下他们是怎么写的。(教师读)朴素的语句中,慈母的形象是多么地伟大。现在也给你一次机会,请你用《母亲的爱》为题,写一篇短文,写出母亲对你的爱! 四、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课文2.请自选一个题目写一篇短文。(1)妈妈的爱       (2)报答妈妈。 第四课时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读、背、诵本诗。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重难点: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2.作者简介(注解)二、读诗1.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韵……2.读懂诗意,口头翻译。3.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虽辞官归乡,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仍心系报国。三、悟诗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第一句)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第二句)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离别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4、名句欣赏(第二句)四、背诗五、作业1.积累落花诗句。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2.背诵默写。 第五课时望洞庭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第六课时七步诗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⑴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⑵ 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⑴ 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⑵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⑷ 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 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 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