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

ID:881175

大小:3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蜀道难》,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飘逸诗风。余光中先生评价礼拜这样说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唐王朝的诗苑花丛中,有一个人和李白齐名,但他的性格却和李白截然不同,如果说李白是狂放不羁的骏马,那么他就是一头忍辱负重的黄牛,他就是“诗圣”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二)作家作品1.唐诗简介: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的发展脉络: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诗分类: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古诗或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格律写作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今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唐诗的发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初唐成就最高者:陈子昂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盛唐成就最高者:李白、杜甫元白诗派:元镇、白居易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是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是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是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是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是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的缓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3.知人论世简述创作背景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4.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三)诵读赏析1.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注意节奏及重音;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诵读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四)涵咏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朗读首联,分析意象及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意象及特点:玉露→寒冷枫树林→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巫山巫峡→阴森萧瑟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白露(white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烘托作者低沉心境。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朗读颔联,分析意象及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本句意象及特点:江间波浪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大浪连天涌起塞上风云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接连着地面2.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3.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提问: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以景起兴融情于景。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朗读颈联,分析意象及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意象及特点:菊→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泪→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乡,不免伤心落泪舟→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故园→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五)艺术技巧:1、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烘托——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景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六)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