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 表达交流1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二第一单元 表达交流1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ID:872777

大小:3.26 MB

页数:77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第一课晨读识记板块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领读课文 思念故乡我的思念从明月中来。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常常站在钢筋和水泥堆砌的阳台上,望着银盘似的明月发呆。今夜的故乡,天空也会如此明朗么?今夜的故乡,月亮也会散发如此迷人的清晖么?千里之外的故乡,有我少年时代的梦想。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月光,在故乡小溪边那棵合抱之围的老柳下,有嫦娥奔月的梦想,有牛郎织女的凄美,有七仙女下凡的真情……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月光,在故乡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有孟母三迁,有岳母刺字,有凿壁借光,有程门立雪…… “古人不见今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月光,在故乡的菜园里,我和父亲一道举起了手中的锄头,开垦出一畦畦的菜地。思念像雾像风又像雨,虚无缥缈又实实在在。她随明月升起,从白云飘来、自乡音中流出……实际上,我的思念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沧海变成了桑田,少年变成了老翁,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改变不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呢?故乡啊,思念到永远! 一、作者档案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句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评价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二、人物颂歌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 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又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xièwěngsēnduómízhuìsèshàhānqiànfànjūyìyuán qūqǔchànzhànāiáimòmàiqiāoqiǎobáobò 袅枭嬉嘻嘻裾倨采彩惦掂玷踮缀辍啜掇 三、熟语积累(一)熟语释义1.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2.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3.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打不起劲头。4.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二)熟语应用根据下面对词语的解释,在下面语句横线处填上恰当词语。1.村头水旁那些缠满古藤的老树,,遮天蔽日,平地生出了许多凉意。2.入秋后,很多上班族整天、哈欠连天。事实上,如果出现秋天嗜睡的情况则应加强体育锻炼和适当进补来增强精力、体力。蓊蓊郁郁没精打采 3.各地市电台纷纷举办一些选秀节目,这也给一些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妖童媛女 四、词语辨析1.幽僻·偏僻辨析“幽僻”指昏暗而僻静,侧重于光线的昏暗;“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较远,交通不便,侧重于距离。 例句(1)走进旨亭街这条的小巷,感受到一丝这个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时光似乎也在这里停住了脚步。(2)最近,在市区一些中学附近,常有一伙人以“弟弟被打”为由,将中学生拉至角落里,趁机抢走学生的手机以及其他财物,得逞后还威胁学生不准声张。幽僻偏僻 2.度过·渡过辨析“度”的对象是时间,如度日、度假、光阴虚度;“渡”的对象是空间,如渡河、渡江、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等。注意,“困难时期”当然也是属于时间,但这里已比喻为“像渡过河一样”,从“此岸”到“彼岸”,有明确起点,因此要用“渡”。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而“渡”则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船就不能渡河。 例句(1)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新年致辞中称,债务危机仍没有解决,2012年将是艰难的一年。她坚信,欧洲将有能力这难关,尽管“路是漫长而曲折的”。(2)库泽在陪伴家人圣诞假期和新年假期后就将启程赴华执教。渡过度过 [本课考点提炼]考点一把握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及其用意。考点二品味本文凝练传神的动词。考点三理解本文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二、主旨领悟本文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 三、行文脉络 阅读第4~6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对应考点一]作者在第4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提示: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2.[对应考点三]请找出第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每个比喻句的作用。 比喻解读: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类似点,便用一事物按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类似点。 3.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í)。(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 4.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指津:先找两个事物,再找两个事物间的相似点,进而判断比喻类型,最后从文章内容上明确比喻的作用。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的第7题。 提示: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在月色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形象地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3.[对应考点二]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提示: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特点,这里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对应考点三]第5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提示:“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笔从戎,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5.作者在第5自然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与第4自然段的哪句一样?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提示: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4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6.[对应考点一]第6段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但接着又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提示:作者用这些声音反衬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1.《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以写景取胜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委婉、细腻的文笔,朴实、清新的语言,两条行文线索,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请把这两条线索找出来并体会文章的回环之美。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1)行踪线索:出家门→踱小径→观荷塘、赏月色→望塘岸→忆江南→回家门。感情线索:排遣苦闷、平息烦扰→感受自由、享用美景→思古怀乡、再寻解脱→排遣未尽、解脱未了→仍回现实。 (2)本文名为“荷塘月色”,但开篇并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令作者心驰神往。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地”和“悄悄地”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 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写人叙事,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文章对“妻”的叙写有两处:一处在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另一处在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描写,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还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作者苦闷之深而又孤寂至极,连朝夕相处的妻子也难于理解自己。开首处意在表现、交代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的寂寥。“妻”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也难于理解自己。这就将作者的孤独无奈衬托、渲染到了极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东西,作者借外在景物把感情抒发出来,那感情就要融入具体的客观事物中,这样作者选择适宜的事物来表达感情就叫寓情于景,而情与景的交错出现、互为蕴涵则是交融。 荷塘月色中的一切景物无不笼罩在作者淡淡的哀愁与难得的片刻淡淡的喜悦之中。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赞美中,既有他获得片刻逍遥的喜悦,又有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忧愁,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借助优美的景物,恰当地表现出来的。 2.优美的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打着朵儿”的花苞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 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儿,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3.传神动词的运用,如“泻”“浮”等。 锤炼语言1.活用动词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要恰当选用动词。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了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要多用些新颖的打着“我”的印记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等是常见的,一位同学写月亮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换得很妙:“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观察右面这幅图片,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 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课内素材在《荷塘月色》里,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着,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是努力的超然。他在尽力追寻一种 课内素材美景,通过“另一个世界”,来安慰与慰藉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相关素材1845年7月,28岁的梭罗挣脱金钱的羁绊,远离喧嚣的城市,独自一人来到康科德镇外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而其周围内没有邻居,并只依靠自己的双手来维持生活。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其间,他与山林、湖泊融为一体,与鸟兽飞禽为邻,和睦相处。就在这小木屋中,在这湖滨的山林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浓浓的诗意,获得了灵魂的再生。 相关素材在对自然美景进行享受、观察的同时,梭罗也对自己和周围农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并依此写出了《瓦尔登湖》一书,一本与《圣经》并列在“人类25部经典图书”之中的书,一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10部书”中的书。 共性发掘外面的世界的光线很暗,于是,朱自清走进清华园看荷塘,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的《荷塘月色》从文学的门廊走过,他以“超然的心态”在这荷塘旁找到了和谐,放飞了心灵。梭罗也用超然的心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心灵的再生。以上素材可以运用到与“超然的态度”“和谐”“寻求生活的真谛”“心灵的轻松”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披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心在花间游荡轻松,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春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选自《创新作文》 点此进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