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文本细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灰雀》文本细读

ID:862958

大小:3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爱为快乐之源——《灰雀》文本细读《灰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让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语言行动,即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初读文本,感觉内容浅显易懂,只是突显诚实而已。   再读《灰雀》,我分明看到那个躲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正狡黠地眨着眼睛。文章题目叫“灰雀”,作者的心意只在与灰雀相关的那个男孩。询问灰雀的踪迹而已,男孩居然紧张得不能说一句连贯的话“没……我没看见。”这不禁引起我的疑惑。细细的往下读,作者又写到“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觉得有意思!看来男孩并不单纯是列宁在公园偶遇的孩子,而是与灰雀有必然联系的重要人物。但是,男孩与灰雀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不讲,只是让我们在文字中去揣摩。你看,“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第二天,灰雀真的回来了。而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随着文字的呈现,我们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作者就在与我们的交流中轻轻的颔首。  三读《灰雀》,发现课文以小男孩的出现为界,前后两部分语言基调明显不同。小男孩出现之前,叙述性语言为主,随着平缓的讲述,列宁在树林中看灰雀,与灰雀为友的画面慢慢的在我们眼前铺开,让我们看到灰雀的可爱以及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灰雀的可爱,文中用了两句话——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林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从颜色、活动、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灰雀的可爱。写颜色不写其它部位的颜色,单写胸脯,可能其它地方的颜色都相同,列宁因喜爱而仔细观察发现了它们三在胸部的细微差别。灰雀活动的时候不是一上一下的跳动,而是来回跳动,这边跳一下那边跳一下,像个孩子似的顽皮,甚至我们还能看到灰雀在枝头绕一圈又落回原处的活泼泼的身影。灰雀的声音很动听,“婉转地歌唱”。作者不说灰雀在唱歌,而说歌唱,这是因为,灰雀当然不会唱歌,可是我们听起来那声音像歌声一样动听,像唱歌那样鸣叫,可见作者写作的认真,用词的考究。    其次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种喜爱流淌在文章的每一个句子间。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每次”“都要”“仰望”“经常”,无不透露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来到、走到、发现,列宁看灰雀就像我们看自己家里一件早以熟识的宝贝,连串的动作,让我们仿佛看到列宁一来到公园就走到那棵白桦树下,就发现那只灰雀没了,一切都在第一时间完成,没有任何拖沓没有任何其它的动作。一定是列宁又有一天没见灰雀了,他一定又给灰雀们带来喷香的面包渣可口的谷粒,他一定准备了一箩筐的话要跟每一只灰雀说,可是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却不见了。我们可以想见列宁的担心。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为了一只林中的灰雀,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他一定先从白桦树的旁边找起,一棵一棵的找,把这片树林的每一棵树每一个树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列宁又到周围的树林里找,周围有多少片树林他就找多少片树林;每片树林有多少棵树,他就找多少棵树;每棵树上有多少个树枝,他就找多少个树枝。这得花多少时间,得仰多久的头啊。可是为了一只林中的灰雀,列宁义无反顾。这一切都是因为对灰雀的喜爱啊!     随着小男孩的出现,课文的基调发生了变化。文章后面的部分以对话为主,在表面平静的对话中处处隐藏着不可言说的秘密,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男孩的心理矛盾斗争,感受到面对列宁对小生命的炽热之情,小男孩产生的关于是与非的自省过程。文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非常明白地给出了定论——男孩是诚实的。是这样吗?我们且从关于孩子的几处描写去体会孩子的心路历程。 1、一个省略号。没……我没看见。 四处寻找灰雀的列宁偶遇小男孩,随口一问而已,小男孩紧张到说话断断续续。在被询问的第一时间,男孩就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不光明的事。当他发现列宁是那样在意灰雀,对灰雀知冷知热的时候,感到自形惭愧,善良的男孩为了抚慰列宁想马上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为什么不敢?担心列宁批评自己,担心自己一时的过失被人当成永久的印记。小男孩多么在乎自己的品格,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人,因此他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感到不安。 1、两个一定。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偶尔犯了错误的小男孩,在看到列宁的爱鸟行动后,马上觉醒,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自我调整。在短暂的挣扎之后,小男孩肯定的做出了抉择——一定会、一定会。如果说,第一次的一定会多少还带点不确定,还带点被动,还是在看别人的脸色而行事。那么,第二次的一定会就已经是非常肯定非常坚定的回答了,男孩话语后的“!”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定会把灰雀送还给树林,送还给大自然! 3、三个词语。(1)低着头。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看来男孩已经功德圆满了。而他却选择了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等待列宁的批评,多么好的孩子啊,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却仍然为自己曾经的过失感到深深的愧疚和不安。(2)微笑。列宁看看男孩,看看灰雀,微笑了。对谁微笑,对灰雀微笑,问候灰雀。更是对男孩微笑,是对男孩能及时改正错误的宽恕和欣慰。(3)诚实。“诚实”是故事结束时,列宁对男孩下的定论。现代汉语词典对“诚实”给出的解释是:不虚假。是的,男孩是诚实的,他说灰雀一定会回来,他就放灰雀回来了。男孩是诚实的,虽然他曾经言行不一,说没看见灰雀,可是,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把灰雀送还给大自然,男孩仍然是具有良好思想行为的人。    四读灰雀。有一种爱叫放手。列宁爱灰雀,男孩同样爱灰雀。列宁因为爱到灰雀的家门口仰望灰雀,带着可口的食物,欣赏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男孩因为爱把灰雀捉到自己的家中,装进精美的鸟笼。我们可以想见云雀在笼中的孤独、焦躁。只有重归大自然的云雀才有欢蹦乱跳的快乐。是男孩的放手,让云雀重新获得自由和欢乐。所以,我们读云雀,不单单停留在诚实上,我们还应该看到男孩对云雀的两种不同的爱。让孩子在阅读中知道尊重生命,热爱自然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本课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故事中,灰雀、列宁、小男孩,从一开始到故事结束,都是快乐的,只是中间稍有波折,探寻一下,不难发现一条快乐足迹。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历过煎熬的快乐要来得更为炙烈。灰雀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眷恋,列宁对孩子的宽容,孩子对爱的理解,以及他诚实的行为,让我们顿悟:有了爱,所以快乐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