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伶官传序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

ID:839844

大小:7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难句译注。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夫:f*,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作业。预备性的提问:(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 (二)了解课文。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参考答案如下: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结论是:重点说“衰”。3.作者说庄宗之衰并把它跟“伶官”联结在一起是有原因的。《伶官传)云:“庄宗既好俳(p2i)优(戏剧演员),又知音,能度曲……又别为优名(艺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灭梁后,任伶人陈俊、储德源为刺史。又好田猎,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庄宗欲杀之,赖伶人敬新磨(伶人中唯一正直者)救,得免。听伶人景进谗,杀皇弟存乂(y@)及朱友谦。宦官用事于此可见一斑。课文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是有根据的,不独郭从谦为然。附带说明:《伶官传》共记四个伶官:敬新磨“不闻其他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即郭从谦)三人为最。”(三)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默读全文,就下面三句话选择一句作为本文的中心:A.盛衰缘于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明:讨论的目的是弄清中心观点与所述史料的关系。)讨论方式: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 小结:1.“盛衰缘于人事”是个笼统的命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上述命题的具体化——“忧劳”、“逸豫”即“人事”,“兴国”、“亡身”即“盛衰”。“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又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纲领性说明。据此可知,B是全文的中心,这是从三句话的相互关系来看的。2.本文既是《伶官传》的序文,而《伶官传》所记大抵是伶官“败政乱国”之事,而伶官之败政乱国,其根本原因是庄宗宠信他们。庄宗好优伶看起来是“忽微”之事,但溺于其中就振作不起来了,所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便“仓皇东出”,这正是“祸患常起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文章侧重说庄宗“逸豫”一面是正确的,但庄宗早年毕竟是一个有作为的人,能在16年内扫灭仇雠,并且做了皇帝,这也是不能抹煞的。而且,在20年的时间内盛衰的变化如此之大,显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盛衰两个方面来总结庄宗一生,才算得全面,可见,以B为全文中心是正确的。——这是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来看的。(四)精读全文并加以评点。1.第1段。方式:学生默读并加以评点,教师巡视全班;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以下各段同此)提问: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欧阳修写《新五代史》,篇篇都用“呜呼”开头,不大必要。请同学们想想。本文开头用“呜呼”是否必要?(必要。庄宗事业盛衰变化之大、之速,的确能引起人们的感慨,而作者的感慨之情又是贯穿全文的。)附(1):补充注释①“盛衰之理”的“理”——命运。一般译为“道理”跟下面两句搭配不上,误。②原——推究。附(2):供参考的评点语①“呜呼”:开头便有感慨之意。②“‘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 2.第2段。提问:这段话是承上文哪些字眼说的?(“之所以得天下”。)为什么要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说明庄宗继位后必须承担灭梁的任务,还要打击附梁的势力,这是相当艰难的。)下面写庄宗告庙请矢,说明了什么?(说明庄宗不忘父教。)如此说来,庄宗“得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要求仔细分析文中的动词“受”、“藏”、“遣”、“告”等等,其中已寓“‘忧劳”之意)教师补充:庄宗继位的第二年即出兵败梁军于上党,次年又自将出兵,败梁军于蒙阮;第三年又遣师救赵;第四年败梁军于柏乡。以后年年用兵不断,而作者仅用31个字加以概括,这是何等笔力。附评点语:①详写晋王遗命,为下文张本。②将16年征战过程概括无余。③“忧劳”二字正寓其中。3.第3段。提问:本段是照应开头“所以失之者”的,为什么要先说庄宗的胜利?(运用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注意“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句,“哉”“也”二字能否互换位置?(不能,前者表示赞扬,后者表示批评。)问:作者在叙述史实之中加上自己对史实的态度,有什么作用?(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教师提示:为文有法,又不可为法所拘,而贵在创奇。本段由叙入议,迅速而又自然,正是“奇”之所在。补充两点:①本段未提契丹。按:《新五代史·唐本纪·庄宗下》所记,922年,败契丹于新城、望都,追奔至于幽州,但契丹当时还不是庄宗的主要对手,主要对手是梁,其次是燕,所以文中只提梁、燕,于此可见史家取舍材料之法。②本段未说“逸豫”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作者有意放到下段去说的缘故(即“数十伶人困之”一句)。附评点语:①“系燕父子以组”二句,对偶句。音韵铿锵显出胜利者的气概。 ②“仇雠已灭”等十一句,以四字句为主,如连珠而下,显出衰败之速。③“岂得”二句,自然转入议论。两问中,前问铺垫,重在后问“皆自于人”,照应开头“岂非人事哉”。④“书曰”:引证经典。⑤“忧劳”二句:本意在此。4.第4段。问:“岂独伶人也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联系上文来理解。(这是省略句)说得完全一些,应为“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上文有“数十伶人困之”,故此处可以省略。作者连用“也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意思是“大下之困于所溺者多矣”,用“也”对这个意思表示极其肯定,用“哉”表示可叹可惜之意,又表反问,以发人深思。)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作为《伶官传》的序,以此归结要点,就扣了题;②宕开一笔,借庄宗之困于怜人而亡国警诫后人。)附评点语:①第一句:照应开头“盛衰之理”。②“夫祸患”二句:重在说衰。5.分析史论的体裁特点。教师讲述:任何一种文章体裁都是有发展变化的,史论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的是史家在本纪、列传后面所写的一段评论文字,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后来扩大到凡是就史实发议论的文章都称为史论。贾谊的《过秦论》出现在《史记》之前,原是一篇策论,后被附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用以代替作者的评述,也就被看作史论了。学生讨论史论体裁的特点。小结:①从史实中提炼观点;②在观点的指导下叙史,不是介绍历史,而是以史实为论据; ③叙史一般用概括叙述方式,对个别极为重要的史实也可以具体地叙述。④叙史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因此常有明显的针对性,常用借古喻(讽)今的手法。【小资料】(一)重点内容图示。(二)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2i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三)作者简介。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传中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此外三人则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入于罪,破家灭族,因而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四)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原与我订过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个人,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可不要忘了父亲(报仇的)愿望。”庄宗领了箭把它藏在宗庙之内。后来他出兵的时候,就派遣部属用值猪羊二牲祭告宗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送到宗庙里去。当他用绳子把燕父子捆缚着,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时,他意骄气盛,真可说雄壮极了!到后来仇人消灭了,天下已经平定,只一个军士在 夜间喊起来,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跑,还没有看到贼寇,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儿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把头发剪下,对天发誓(愿以死报),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丧气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落得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怜人才如此吗?(五)《伶官传》阅读提示:本篇选自《新五代史》。全文的重点是写后唐庄宗宠幸四个优伶的故事:有的为报私恩,要求给无功者高官厚禄;有的恃宠侮上,笑骂皇帝于大庭广众之中;有的贪贿害民;有的败政乱国。结果使政治腐败,人心涣散,天下解体,最后闹到亡国破家、身败名裂的地步。作者运用史家的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对各个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学者一般公认《新五代史》远远超出薛居正等奉诏监修的《旧五代史》。文笔简洁,斐然可观,叙事比较翔实。读者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的具体记叙,更好地学习《伶官传序》。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④。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箧,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此为笑乐。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⑤。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国裁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踰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 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⑦。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⑧。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麾,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新磨常秦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⑨。新磨急呼曰:“陛下毋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蘑,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它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⑩。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不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见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阉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庄宗欣然。其后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干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魏王继发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皇弟存义,崇韬之婿也。进谗于庄宗曰:“存义且反,为妇翁报仇。”乃囚而杀之。朱友谦以梁河中降晋者,及庄宗入洛,伶人皆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曰:“崇韬且诛,友谦不自安,必反,宜并诛之。”于是及其将五、六人皆族灭之。天下不胜其冤。进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拄国。史彦琼者,为武德使,居邺都,而魏博六州之政,皆决彦琼,自留守王正言而下,皆俛首承事之。是时郭崇韬以无罪见杀于蜀,天下未知其死也。第见京师杀其诸子,因相传曰:“崇韬杀魏王继岌而自王于蜀矣!以故族其家。”邺人闻之,方疑惑。已而朱友谦又见杀。友谦子建微为澶帅刺史,有诏彦琼使杀之,彦琼秘其事,夜半驰出城。邺人见彦琼无故夜驰出,因惊传曰:“刘皇后怒崇韬之杀继岌也,已弑帝而自立,急召彦琼计事。”邺都大恐。贝州人有来邺者,传此语以归,戍卒皇甫晖闻之,由此劫赵在礼作乱。在礼已至馆陶,邺都巡检使孙铎见彦琼,求兵御贼。彦琼不肯与,曰:“贼未至,至而给兵岂晚邪?”已而贼至,彦琼以兵登北门,闻贼呼声,大恐,弃其兵而走,卑骑归于京师。在礼由是得入于邺以成其叛乱者,由彦琼启而纵之也。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国,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风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注释:①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为欧阳修所独创。伶官,宫廷中的乐官。②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③[俳(p2i)优]古代艺人,[度曲]作曲,或照现成曲子演唱。[汾、晋]今山西一带。④[用事]当权。⑤[嬖(b@)伶]宠幸的伶人。⑥[格]搁置。⑦[为民请]即替老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⑧[亟]立即,急迫地。⑨[注矢]即把箭搭在弓上。⑩[宫掖]皇宫。掖,掖庭,是妃嫔居住的地方。[禳(r2ng)]向鬼神祈祷,乞求消除灾害。[贼杀]害死。贼,杀害。[给]源源供给。[俛首承事之]即低声下气地事奉他。[罄]用尽。[赀]资财。[五坊]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分雕、鹘、鹞、鹰、狗五坊。[善友]人名,在鹰坊任职。(六)梁燕契丹,晋王三恨。晋王即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本姓朱邪。因其父朱邪赤心助唐镇压庞勋有功,被赐姓名李国昌,其后代从此皆姓李。李克用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后,出任河东节度使,自此割据一方,不久又封为晋王,权势益彰。其子李存勖嗣晋王位,继续扩张,并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庄宗。梁王即朱温,本系黄巢起义军将领,后降唐,唐僖宗赐名全忠,封为梁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李克用约朱温共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州,朱温假意宴请,夜间却纵火谋杀他,因天雨火灭,李遂得逃。于是晋梁结成世仇,相互攻打,战争不止。这就是晋王所言“梁,吾仇也”,即李克用“遗恨”之一。晋王的“遗恨” 之二是与燕王的矛盾。燕王指刘仁恭,本是幽州刺史李可举的部将,生前并未称王,因其子刘守光称燕王继又称帝,故称刘仁恭为燕王。李可举死,其子匡威、匡俦争位,刘仁恭乘机攻幽州,兵败后投奔李克用,颇受宠信,由李荐为卢龙节度使。后李向刘借兵打罗弘信,刘不肯,还杀了李的亲信燕留得,归附朱温,自此晋燕由恩变仇。李克用说“燕王,吾所立”,“背晋以归梁”,即指此。晋王“遗恨”之三是契丹背晋归梁。契丹原是关外游牧民族,唐哀帝天祐四年(907),耶律阿保机应李克用之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立盟同击朱温。但不久耶律阿保机失信背盟,派人与朱温通好,此即“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但其后却“背晋归梁”。(七)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代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八)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夫指皇甫晖,乱者指李嗣源等人。同光四年(926),士兵皇甫晖戍期已满,仍被留守贝州,心怀怨恨,就在一天晚上聚众杀死守将杨仁祐,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同时,邢州、沧州驻军赵太等人也相继叛乱。庄宗派李嗣源率兵赴邺都镇压。李嗣源系李克用养子,早就心怀叵测,觊觎帝位,因此一到邺就自立为帝。庄宗仓皇中亲率大军征讨,才到万胜镇,即闻李嗣源攻占了大梁,叹息曰:“吾不济矣!”下令军队折回,途中又有兵变,军队损失过重。到洛阳城东石桥西,庄宗置酒痛哭,斥责诸将“坐观成败”,部下元行钦等人援刀割发,誓死以报,但仍然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九)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庄宗复仇兴国,自以为天下太平,就贪图安乐,成天迷在音乐戏曲之中。他宠信伶官,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皇甫晖兵变时,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盛。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际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成为后人笑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