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札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札记

ID:835184

大小:5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札记张敏,安徽宿松程集中学教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愈来愈受到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人们的重视。前不久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语文科考试大纲》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提法与2016年考纲相比较,把“新闻”提到了“传记”前面,排在了第一位。这一变化凸显了新闻这一实用类文本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因此,作为高中必修教材上的第一篇新闻,无疑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功能。语文教学务必要遵循叶圣陶老先生的一个观点,“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这一单元的教学屮,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例子,带领学生來解剖新闻这只“麻雀”。细化高一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包括特点、结构、语言特色等)的了解与把握,通过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等途径,引领学生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新闻作品,而是一件记叙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新闻作品。这篇新闻从“英国撤离香港”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展示屮华民族一种沉重的喜悦。本文的难点在于对作者表述这种沉重喜悦过程中掺杂的一种复杂情感的拿捏与把握。而要拿捏、把握这种复杂的情感,只能通过细读文木来实现。 据此,我确定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一是掌握新闻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结构要素;二是品读文本、分析本文语言特色、体悟复杂情感;三是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第一节课,系统地介绍相关知识。结合学生己熟知的《人民日报》上的新闻稿件,带领大家认识新闻的特点、结构要素。第二节课就是细化和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今天的这一节课是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便让同学们展示昨天布置的作业,目的是了解并检测学生对新闻文体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进而导入今天的课堂教学内容。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新闻的结构要素。临近下课时,我布置了一道作业:按照新闻的结构要素梳理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有哪位同学先说一说?生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第1段);主体(第2-10段);结尾(第11段)。老师:概述得很好。我们先來看看新闻的主体是按照什么顺序來进行写作的?众牛:时间顺序。老师:新闻的特征乂是什么呢?众生:真实性,及时性。老师:新闻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新闻事实上。同学们能否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一下这篇新闻的主耍事实。(众牛沉默,静读一分钟。) 老师:有哪位同学主动地说一说?生2: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4:30港督旗帜降落;4:40港督离开港督府;6:15举行告别仪式;7:45第二次降旗仪式;0:00中英交接仪式:降米字旗升五星?t旗;0:40“不列颠尼亚”离港。老师:总结得非常好。那么同学们看一看,这篇新闻中,我们还有哪些段落没有关注呢?众牛:第四段和第六段。老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段落属于新闻结构结构要素中的哪一种?众生:背景。老师: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谁说一下呢?生3: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叙写港督府;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记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老师:很好,我也把背景内容做了一下概括(投影展示):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插叙港督府;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大家看看我概述的同刚才生3概述的有什么不一样?众生:老师总结的更细致更准确。老师:是吧?读文就应该读得更加的细致一些,细细地品读文字,我们才能漫溯到文本的更深处。同学们看一看,这篇新闻当中每次介绍完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新闻背景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对于本文中的新闻事实,学生比较容易概述。难点在于对新闻背景材料的体悟与分析。因此,这一节课我便从此处直接切入。提出一个主问题: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还有哪些段落我们没有关注,作者在介绍每一个仪式后,为什么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由此,进入对文本的难点(喜悦背后的沉重情感)以及重点(表现手法)的探讨。这篇新闻作品记叙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丿刃史事件,文中有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蕴。教学的难点就在于要引导学牛理解这种深沉的历史意蕴。教学中我从文字出发,带领学生回顾香港问题的历史,揣摩文中背景信息的呈现特点,进而体会一个中国人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别样心情。老师:香港是什么时候被英国占领的?大家可以联系一下历史知识。(众牛沉默)老师:文中有没有提示呢?众生:156年前。那是鸦片战争后,大清战败,被迫割地求和。生4:因此,文中介绍背景知识,会让我们回忆起近代我国一段屈辱的历史。老师:大家发现这篇新闻介绍背景知识有什么特点?众生:介绍背景的信息比较分散。老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生5:会让我们时时忆起近代我国一幕幕惨痛的画面,一段段屈辱的历史。老师:我们想起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时心情怎么样呢?生6:比较压抑。老师:因此,香港回归的喜悦也是?众生:压抑的喜悅。老师:这种压抑的的喜悦让人感觉怎么样?众生:非常沉重。 老师:因此,这种压抑的沉重的喜悦,也可以说是?众生:沉重的喜悦。老师:是啊,在我们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起一段段屈辱的历史。近代以来我们屡遭列强的侵犯,这100余年来的近代史就是我们的屈辱史。生7:想起这段屈辱史,香港回归的喜悦我们也只能暗藏心底。所以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在气氛很庄重、严肃的外交场合,我们又不能过分地刺激英方。我们也不见张扬的喜悦与自豪。老师:生7说“我们乂不能过分地刺激英方”。为什么不能刺激英方?哪位同学分析一下。生&这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胸,我们尊重对手的胸怀。老师:是啊,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校门口的两句话,大家还记得吗?众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老师:是啊,这也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胸襟与气度,有容乃大嘛。生9:还展示了我们泱泱中华的气度、风范,也是当代中华民族自信洒脱的体现。喜悦与自豪从文字中溢出,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口豪感。这样一种沉重的喜悦如何来表达,这既是本文写作的特色,也是教学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的桥梁。我结合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新闻事实,选取了四幅照片,带领学生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体悟英国人在撤离香港时的心情,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实写英国的失落、无奈,虚写中方的喜悦、自豪。老师:大家可以看一下这篇新?所记叙的新闻事实。 众生:(看了新闻事实后)是从写“英国撤离香港的仪式”这一角度来表现的。老师:好,我们先来看一看,一组记录“英国撤离香港的仪式”的照片。仔细看这幅照片,分析一下英国人当时的心情。投影(第一个场景:下午4:30,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一幅图片背景:彭定康同其女儿离开港督府是泪流满面。)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照片,体现出英国人什么样的情感?牛10:依依惜别!老师:是惜别吗?我们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感受到的是惜别。(众生沉默)老师:课文中冇什么提示没冇?众生:面色凝重。老师:面色凝重体现出他们什么样的心情?众生:失落,不廿心。老师:这里是惜别吗?生11:不是,是一种悲伤。他不曾想在自己任上把香港还归给中国。英国就这么衰落了。老师:是吧。一个殖民者的嘴脸就活画出来了。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投影(第二场景:6:15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的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你们在这幅图片当中看到了什么? 生12:痛苦,失落。老师:大家再來看看第三张照片。投影(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大家看看,这乂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众生:庄重、严肃。生13:这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时刻,这幅照片记载了香港回归中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也预示着沉重的历史内容。老师:大家最后来看看第四张照片。投影(第四场景:7月1日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的情景)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众生:香港市民的喜悦。老师:是啊,翻飞的烟花与明亮的灯光,张扬了喜悦。大家还可以想象一下英方人员站在“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上與见这样的情景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众生:失落、无奈。学生耍真正领悟这样一种从英方视角来表达中方情感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就必须品味这篇新闻作品语言文字背后的张力。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背景文字。细读的过程是检测学生前半节课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彰显学生思想与个性的过程,课堂也会生成出无限精彩。老师:大家品味的很细致深刻。我们知道,本文记叙的事实是香港回 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当时世界重要的外交事件。我们知道外交无小事。因此,在记叙时,本文的语言都是庄重而含蓄的,但是这种庄重而含蓄的语言有极强的张力,有很大的耐人寻味的言外Z意,同学们能否评一下谈谈你读完这篇新闻文作甜的语言后心中的着重号、问号、惊叹号,哪一位同学先说一说?生14:我先说,第五段为什么要写一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了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老师:这是一个知识性问题,哪位同学先说一下?牛15:这里的紫荆花图案是香港的区旗。作者含蓄的表达了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那样一种喜悦心情。“日落仪式”,既是现场的现实环境,乂有象征意义,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体现出对它的某种讽刺。老师:你不仅介绍了知识,也指出了表达效果,很好。还冇谁说一下心中的问号与惊叹号。牛16:我说第七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150多年前的升旗和今天的降旗?老师:哪一位同学说一说?生17:实际上,这里升旗,是写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中国屈辱的开始。今天降旗,是屮方收回香港,标志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也就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结束。文字背后有喜悦。生15:那么,这里英国国旗一升一降有什么意味呢?老师: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谁说一说?生18:实际上这里英国国旗一升一降,间隔156年,中间可味意味深长。这是我国由弱到强的一个过程,是英方由强到弱的一个过程。 老师:是啊,一升一降的背后是国运的兴衰。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伟人邓小平说过了一句著名的话。大家知道吗?(众生沉默)老师:大家不知道呀。就是“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提出“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邓小平说的。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被震慑,以至于走下人民大会堂台阶的时候竟摔了一跤。邓小平这句话的底气来在哪里?众生: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老师:是的,这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逐渐超过英国,香港才能顺利回归。这也印证了外交界一句话,大家知道是哪一句话吗?众生:弱国无外交!老师:完全正确。还冇哪位同学说说?生19:我说第四段。老??:请你把第四段读一下。(生19学生读第四段)。生19: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段要写到“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这段在记叙的方式上属于哪一种?众牛:插叙。老师:是的,这里是插叙背景。哪位同学说说刚才生19的疑问?(众生沉默)老师:我问一下大家,哪些同学老家有房子,而现在不在那里住? (众生议论纷纷)老师:你们家里对老家不住的房子装修吗?(众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装修,有的说不装修)老师:我们老家也有房子,不过从不装修,因为我们家里人不想在那里住。生19:哦,我懂了。英方港督对港督府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是想长期占领香港。老师:这种改建、扩建和装修的过程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生20:这是英国在中国权益不断扩大的过程。这一扩张的历史,也就是我们不断遭受殖民凌辱的历史。老师:精彩。是啊,英国在香港权益的不断扩大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众牛:从156年前侵占香港岛开始,逐渐扩大到九龙、新界,以及周围两百多岛屿,共1092平方米。老师:这一过程有什么意味?生21:范围的逐渐扩大,暗示我们受到的屈辱逐渐加深。老师:分析的不错。这一段还有同学说说吗?牛22:还有对比的意味。这一段结尾的一句话,“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种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把今昔对比,把今天的中国同过去的中国、把今天的英国同过去的英国、把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英国作对比。这样的对比使得自豪之情从文字中,流淌出来。老师:实际上本文中,使用了大量对比来反衬这种喜悦的心情,文中 还有哪一些呢?生23:第二、三段,这里写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举行港督府降旗仪式时时面色凝重地注视,港督旗帜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旗杆。把我们的心情与英方的心情对比,还有156年前英国人的心情与今天英国人的心情作对比。老师:这里的面色凝重,体现出英方什么样的心情呢?“日落余音”有什么样的意味?众牛:黯然伤神、失魂落魄。“日落余音”有讽刺意味。老师:这一段文中还有一句话: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独旗帜从这里升起。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生24:象征着英方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历史的终结,是从侧面表现收回香港的自豪之情。牛25:告别这里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实写的是英国占领香港的时间之长,虚写的是我们遭受屈辱之深。也是对比。作为一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新闻作品,不仅有其内在的文本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天我们读这篇作品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我觉得应该引导学生在品评的过程当屮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与公民使命。老师:是啊,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冲淡了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因此,这种喜悅是沉重的。文中还有一段话,大家没有关注到,这就是第11段,请大家齐读。(众生齐读) 老师:这一段中大家觉得哪一句话,值得玩味?众生: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老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意味?生26,当初英国是派军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大门的,今天他们乂从海上离开,这也是一组今昔对比。生27: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对主权的捍卫,从哪里來的?就滚回到哪里去。老师:这里,你使用的“捍卫”这个词,用的好。同学们想一下体现出了什么呢?生28:体现出屮华民族维护主权的坚强决心。老师:是啊,大家还想到了什么?生27:我想到了中国一句古话,“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过去侵占了我们的,现在必须吐出来!老师:这里有这样的意味。现在是“占我中华者,虽久必归”!这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一种庄严正告。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强大与自信。生29:也说明大英帝国对我国的侵略彻底失败,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这里的“去”字有灰溜溜夹着尾巴逃去的意味,也是对日不落帝国的一种嘲讽。老师:是呀,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新闻,了解了这篇新闻背后的一段历史,感受了这段历史深沉的意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新闻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众生沉默)老师:我们可以想起今天的南海形势。 (师生讨论)牛30:今年7月12H,由美日操纵的法庭的一纸判决,颠倒黑白,否认中国在南海的全部权益。为此,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直斥这纸判决是废纸一张。同时明确地指出,“南海,是我们的内水”。实际上也是誓死捍卫祖国主权的表现。老师:是的,虽然香港回归祖国快20年了。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新闻时,我们心中涌动着的喜悦。虽然沉重,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自豪与自信。这种自豪与自信的底气,源于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源于我们对祖国主权的誓死捍卫。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背后,必然展现的是一个自信大度、勇于担责的民族,必然站立的是一个个个誓死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国民。下课。这样的一种设想是否能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课前我心里还是没有底的。一节课下来,教研员周少华主任的一席话,总算让我松了一口气。他说:整堂课体现了一个成熟教师的基本素养,课堂教学结构的推进符合中学生阅读的认知的规律;教学设计简约,重难点明了;师生基本上能深度解读文本、品味文字;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体现较好,师生互动探讨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虽然周主任不乏溢美Z词,但我觉得这节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比较明显。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学”的过程,才应该是课堂展示的主要内容。特级教师凌宗伟也说:“一节好课,一定要有人”。这个人就是学习的主体,即学生!这节课在一开始,我就特别 注重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论是开始的作业展示,还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评,自始至终学生全程参与。据不完全统计,课堂上?W生发言的次数多达三十次,而且不少学生发言质量较高。在问与答之间,展现了学牛思考的深度,闪现了学生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学生探讨比较热烈,生命状态得以激活。二、课堂始终在动态生成中不断丰富。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预备。但是,这种预备不同于再现课堂的预设。这种预备是一种弹性的预设,它是生成课堂的基本特征。牛成课堂上教学的预备一旦初步形成,课堂就是学生的大舞台,课堂内容就要靠学生的动态生成来不断丰富。正如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说:“弹性预设必然会带来大量精彩的生成,从而带來语文课堂真正的春天。”今天这一节课开始不久,“为什么我们又不能过分地刺激英方,在文中不见张扬的喜悅与自豪”这一问题便带来了第一波精彩生成。一个女同学马上就说,“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胸襟,大度与气度,以及对对手的尊重,展现了我们当代中国的民族自信与我泱泱中华的风范,喜悦与自豪从文字中溢出我又适时地联系学校门口的两条标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一下子就打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通道,造就了课堂的风景,拓展了语文的边界。其实这样的不可预约的牛成,在课堂有不少。课堂结尾的一次牛成尤为明显。我在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时,一个学生说到了“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这句话。我紧抓“捍卫”一词,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乂从海上去”这句话背后的张力,体会其历史与现实意蕴。乂把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历史拉回到今天的现实,向学生介绍0前南海的形势,进而 让学生明白,在共享祖国荣光的同时,不忘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又一次拓展了语文的边界。三、解读文本选取了契合写作特色的角度实际上,文本解读一直是我的弱项。这两年我也在陆续地读了一点相关理论。上第一节课前我也曾思考。难点之所以在于准确把握文本中叙写沉重喜悦背后的复杂情感,这是因为读者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來进行解读与思考的。作者或许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便从“英国撤离香港”的视角来写作。为什么教学不可以从分析英国人的心情入手呢?想到这一点后,我便选取了四张幻灯片,展示英国人撤离香港时的心情。由此,明确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来表现香港回归祖国那样一种沉重的喜悦,中间穿插对文中背景语句的分析理解。从而打通学生理解的通道,消除理解的情感障碍。当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如当代教育家叶澜说:“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有待完善,即真实。”只有真实的,才会有缺憾。这堂课同样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周少华主任说:“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回答时的不少语言不够准确;教师提问时,指向应该更加明确。这实际上是平时思维训练有效性有待提高的表现。”其实,周少华主任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怎么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性?这确实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全国卷高考试题愈来愈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这一背景下,学生思维表达的混乱乂是文字表达题丢分的主要原因。目前,在这方面我还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再如,我虽然主张并积极践行生成理论,开展生成课堂教学,这一节课也初步展现了生成课堂的活力。但是,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成课堂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牛在课堂上要尽量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一节课,虽然有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号”与“惊叹号”,但学生还未真正掌握课堂的提问权。也就是说,课堂的引擎还未完全交给学生。李仁甫老师说:“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意味着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止视学生课前深度学习成果,直面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思维上的愤烘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牛的精神才能真正牛长,学牛的思想才能真正丰盈。还有课件的呈现虽然简约,但是依然是线性的。课件的制作中,没有把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的交融。学会做一种立体化的、非线性的、动态而开放的课件应该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甚至部分教学细节仍然有待打磨,对学生的分析引领不够,如对结尾一段中就没有对涉及的时间进行细致分析,失去了一些精彩的生成。周少华主任“力求把每一堂常规课都上成精品课”的建议,也体现出我与一个卓越教师的距离之远!借一句俗语作结:语文教学永远在路上。每一个语文人都应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发掘语文课堂的风景,拓展语文教学的边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