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ID:824666

大小:119.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作者:加入日期:06-04-13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第三项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韬略。   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  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五项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为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第六项疑难词句。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私”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相与之意,又“皆”义。非特:不仅仅。  第七项古文今译。  安石启: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君实您相处,彼此相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议论问题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我强做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略的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加以辩解了。可是又想到您以厚遇待我,在书信往来时不宜草率失礼,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说侵夺官利职权,无端惹事生非,与民争夺财利,拒绝旁人劝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帝的命令,议定法律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吏的职权;实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清除荒谬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小人,不能算是拒绝进谏。至于埋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已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合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为好,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没有考虑敌人之众多,想出力帮助皇上跟他们相对抗,那他们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反对的是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怨恨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虑这样做适宜,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的对,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以造福于百姓,那么我知罪了;假如要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做,只要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仰慕您到了极点。《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作者:加入日期:08-02-25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二、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引导  1、小组交流作业。  2、诵读课文。   (二)品读拓展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  (三)研读课文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四)组织讨论: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提示: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提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6、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感悟深化  1、学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2、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3、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六)板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难壬人众—汹汹然  ↑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恤(xù):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胥(xū):1.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度(duó):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膏(gāo):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ù):见面。如:会晤。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 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三、预习效果反馈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翻译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朝,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2.解释加粗词义。①故略上报②故今具道所以③举先王之政④不恤国事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三、古文今译(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Ⅳ.当堂练习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会怎样?【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30分钟60分)一、基础题(16分)1.给下列字注音。(4分)胥()卤()谤()晤()2.解释加粗词义。(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3.辨识一词多义。(8分) 二、整体感悟(7分)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三、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1.解释加粗词。(8分)特:悔:膏泽:事事:2.翻译句子。(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3分) 4.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2分)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8分)四、中考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2.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  参考答案 Ⅱ.三、1.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点拨: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4.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点拨:翻译的句子要通顺、准确才行。Ⅲ.一、1.宋王安石司马光2.①简略②详细③推行④考虑点拨:对课下注释要熟记。二、(二)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Ⅳ.如: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为王雄辩的才能折服,另一方面看到王变法态度的坚定,又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作对,使王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点拨:此题可发挥想象,合理即可。Ⅴ.一、1.xūlǔbàngwù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2.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二、1.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2.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三、1.只是后悔给以好处做事情点拨: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2.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3.商摆脱自然灾害点拨: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4.坚决5.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四、1.A2.①④/②③或:②③/①④3.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答司马谏议书》教案3作者:加入日期:08-02-25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           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5、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第4段作何理解?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二、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3、第3段:分析    对新法怨恨、诽谤的  ,并表示对士大夫  、  、  等保守思想的不满。4、第4段: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 4、结束 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⑤、故略上报()⑥、故今具道所以()⑦、举先王之政()⑧、不恤国事()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板书教学设计>设计五、译文参考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六、教后记: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4作者:加入日期:08-02-25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二、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三、整体感悟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   ┣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四、问题探究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4.写作特点分析  (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教学设计>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五、课文翻译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六、小结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答司马谏议书》教案5作者:加入日期:08-02-25《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的: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教学步骤】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恤(xù):(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胥(xū):(1)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度(duó):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膏(gāo):(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ù):见面。如:会晤。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三、古文今译(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2.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二)写作特点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