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故都的秋.doc

ID:794241

大小:19.2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授课人:闵建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深入领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体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融入的情感。教学方法:1.阅读感知法;2.引导讲授法;3.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 通过分析五幅画面中的景物描写,领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人说“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季节”。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数不胜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想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这一节课呢,我们就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起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1913年(17岁)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他在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在日本时就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甚至和郭沫若、成仿吾一起参加抗日活动。1921年,先生的处女作《沉沦》(自传体小说,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问世,由于“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1922年毕业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终究,因他的坚持不停的抗日,1945年9月,先生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先生是值得我们怀念的一个富有才情并有爱国情怀的作家。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1930年以来,上海是一个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所在,甚至国民党反动派在杀害“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的同时也警告了先生。于是,曾经参加“左联”等进步组织的先生迫于政治迫害和经济压力,1933年4月,先生从“文化战场”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解题:1、方法传授:鉴赏散文的标题可获得两点信息:① 描写对象;② 可粗略感知作者的情感。2、解题:“秋”明确描写的内容,“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四、整体感知课文: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找出文眼是哪句话。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得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2、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清,静,悲凉。3、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哪几段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3-11自然段。4、速读3-11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通过哪些主要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第3段:庭院秋景;第4段:秋槐落蕊;第5段:秋蝉残声;第6-10段:秋雨闲人;第11段:清秋佳果。5、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第2段和第13段都写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淡、润、慢,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6、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明确:四个比喻都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馍馍、白干、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浓、味久、味深,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形象生动的意象使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7、第12段脱离了故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沟通全人类的共同感受,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8、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的?明确:无比的眷恋和热爱。直抒胸臆。五、具体研习庭院秋景图(重点):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3段;2、分组讨论:思考这一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作者如何把景与情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的?(提示:1、注意所选景物的特点;2、所用的表达技巧。)明确:破屋----不去住三星级宾馆,租人家一椽破屋。一是因为没钱;二是避开了喧嚣与富贵,画面的背景透着清,静;三是破屋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萧条,荒凉,冷落,衰败)是北京古城历史感,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的象征,作者住破屋,每天面对着破壁腰,他想到更多的是这个古城的过去,而不是现在。浓茶----他为什么和浓茶,而不喝有淡淡清香的淡茶?浓茶有一种浓厚的苦味,他在品尝茶的这种浓厚的苦味的同时,有没有一种在品尝自己这种有点悲凉的人生的感觉? 很高很高得碧绿的天色----当天很高的时候,给人一种旷远,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染的感觉,突出了清,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反衬,连细微的声音都听得见,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也是一种心的宁静;细数丝丝阳光----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显得清闲,也有一丝落寞;静对懒惰,蓝色白色为佳----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作者笔下却只有蓝色白色,冷色系,突出清和悲凉;疏疏落落的秋草----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且文人本来就又悲秋情结,作者这时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内心孤独,冷清,有一种淡淡的悲凉。六、简单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1、秋槐落蕊图:写槐树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看到落蕊,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且“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突出了静;2、秋蝉残声图:写秋蝉衰弱的蝉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3、秋雨闲人图:“一层秋雨一层凉”;闲人闲话秋风秋雨,更觉悲凉,落寞;4、清秋佳果图:秋天本来是成熟的季节,但作者笔下的枣子却是“淡绿微黄”,是青涩的,不成熟的;而且枣子的背景是“尘沙灰土”,也是不明朗的,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小结:作者选材零碎,他着力刻画的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能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是由“清,静,悲凉”贯穿起来的。七、难点探究:故都的秋景即使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遭受连年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加之个人性格抑郁善感,面对祖国大好山河被破坏,作者一方面赞美故都的秋,一方面也流露出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 法国批评家说“文章像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和动荡的社会现实都融入到了故都的秋景之中。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作者忧郁、孤独心境的折射。写作特色: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八、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五幅秋景图;       神——神往眷恋之情;                忧思落寞之感;         结合点——清,静,悲凉。九、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感。十、布置作业: 搜集并整理鉴赏写景散文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庭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清     神往眷恋之情     秋蝉残声图     静           秋雨闲人图     悲凉忧思落寞之感  清秋佳果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