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师说 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课件 师说 课件

ID:792428

大小:741 KB

页数:79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自遣①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赏析】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的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注】①此诗作者一作权审。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原文在第八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得分点:复、诵、叹)(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得分点:乞、控,“不许”前省略“上”)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2.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1.读准字音句读(dòu)经传(zhuàn)师襄(xiānɡ)官盛则近谀(yú)郯(tán)子老聃(dān)以贻(yí)之苌(chánɡ)弘李氏子蟠(pán)或师焉,或不(fǒu)焉乐(yuè)师 6.特殊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生乎吾前。 (3)被动句不拘于时。(4)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7.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刻苦自学。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改变了不良文风,起了解释文体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师说》中,则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代表作有《〈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进学解》《原道》《原毁》等散文名篇。 8.了解背景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的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9.开阔视野(1)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端,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2)文体常识“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于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第1、2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一段,正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择师的标准。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轻视师德的坏风气。 2.设疑激智(1)文章首段,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念;“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了解,知道”。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在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3)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课文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 (4)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有何特点?文章第二段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起句,针对“耻学于师”的现象,展开了三重对比。①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②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③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第一重是纵向对比,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古代的圣人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人,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比起古代圣人来差得太远了,却以从师为耻。其结果呢?古代的圣人更加圣明,现在的一般人则更加愚昧,根本在于是否“从师”。第二重是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对比,拿有些人在从师问题上对孩子与对自己作对比。爱护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却以从师为耻。韩愈一针见血,指出这种做法简直是太糊涂了。因为小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教孩子们写字读书的,其他便别无深意了;而家长自己拒绝的老师是传授儒家学说、解答人生困惑的。因此,家长的这一做法不啻于“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并非明智之举。 第三重是横向对比,拿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士大夫总是找到种种借口,对为师与从师的行为群起而攻之;巫医、乐师、百工却不耻相师。其结果呢?巫医、乐师、百工笑到了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重对比并非平铺直叙。在内容上,这三重对比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第一重对比意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第二重对比意在强调“从什么师”,即“师”的内涵——童子之师与士人之师的区别与差异,而《师说》倡导的“师”正是后一种“师”;第三重对比意在强调从师的态度以及士人耻于从师的根源,实际上矛头直指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崇道,武则天信佛)。 在表达上,亦庄亦谐,或正襟危坐,或嬉笑怒斥,引用士大夫耻师之言,“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采用描绘夸张手法,爱憎尽藏于字里行间,给读者以淋漓尽致之感。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5)韩愈为什么会写《师说》?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杂文一般都针对时弊而发。唐代中期为什么会有以相师为耻的坏风气?可能的原因:一是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逐渐完备,尊卑贵贱的社会层次分明;二是文人相轻的陋习顽固;三是社会习气的浮靡,经济发展,人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想学习。 韩愈的学习观,就是倡导从师问道,圣人无常师,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特别要向他那样的“经师”学习,韩愈的“求师问道”在荀子看来也是一种“善假于物”。“句读之不知”,在韩愈看来,是基本知识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师”解决(从以后的教育来看,学生也可能通过自学解决);而对“道”的认识,是一般教师解决不了的。罗家伦就把“学问”与“智慧”分开,认为“学问”易取,“智慧”难得。韩愈把“知识之师”和“方法之师”作了区分,不一定有歧视的成分。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求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3.随堂练习1.对下面复音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表凭借,相当于“用来……的”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表方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表比较,相当于“怎么……相比”【答案】D(“与……相比,哪一个更……”。) 【答案】B(③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⑥嘉:赞许。⑦常:固定的。⑧贻:赠送。) 【答案】C(A也:①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②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B则:①表转折,却,②就。C都是介词,当“向”讲。D乎:①相当于介词“于”,当“比”讲,②语气词,呢。) 4.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啊。B.不知句读,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有人向老师请教,有人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C.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得出他们的明智啊。D.不知句读和疑难问题而不能解决,有人向老师请教,有人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答案】A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B.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C.本章最后一段属附记性质,与论述的中心没有关系。D.从师学习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答案】C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亦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个人。B.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C.“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D.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答案】D(“西汉”应改为“两汉”,“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为白居易,应为“古文运动”。) 第二课时(讲读第3、4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三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2.设疑激智(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行,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撑本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随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将文意又推进一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态度的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值得一提的是,韩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别有他意。“郯子之徒”中,自然有道家鼻祖老子,而其贤不及儒家宗师孔子,在韩愈眼中,“儒”“道”孰是孰非,孰厚孰薄,便不言而喻了。 (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不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3)《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能有生命力?《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师说》是一千多年前的“时文”,作者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展开论述的。可是文章也流传千年,因为作者揭示的是读书人的通病(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至今仍然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针对性。 韩愈的文章是写给李蟠的,他写作本文时并没有想到文章会流传后世;而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联想到当今的社会风气,从中能发现颠扑不破的基本真理,这也说明了经典的力量。《师说》在结尾处称赞李蟠,一是嘉许李蟠“好读书”,其实称赞的是他“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从中也可以看出韩愈也是主张读经典的;二是嘉许李蟠的“不拘于时”,“时”指的是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李蟠从师而学,所以学业精进,有所成就。从今天人们发表意见和评论的动因看,两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发议论的。 【答案】B(从而:跟随〈他〉并且。) 【答案】AB(AB都当“赶得上、比得上”讲,C等到,D和,连词。) 【答案】D(“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用不着、不需要”。) 【答案】B(A贤:①才能,②高明;B更加;C道:①道理,②风尚;D师:①老师,②学习。)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唯利是图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案】D(D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B.“师者,……解惑也”一句为“师”下定义。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就是儒家思想;“业”是建功立业的思想。C.“师道……难矣”一句,举出时弊,批评不良风气,议论转到现实问题上来。感慨“师道”久已失传。D.“孔子师郯子……”,引出尊师的典范,举出典型论据,批驳士大夫的错误论调。【答案】B(“业”是儒家的经典。)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文展示】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名句背景】春天到了,燕子回归,柳枝发芽。中原大地的人们在与亲朋好友分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柳树极易生长,用它赠送亲友比喻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落地生根;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的意思。 【名句译释】用心种花,花却没有成活;随便在地上插上一枝柳条,却成活了,枝繁叶茂有了树荫。 【名句评析】这是一句古代民谚,起于何时已难查证。意思是比喻成心想办一件事却没有办成,无意中的行动却产生了结果。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不合乎规律,一个却合乎规律。人工栽培鲜花,条件相对苛刻,只要有一点不合自然规律,鲜花就会夭折或凋谢。柳树生命力强,对生长条件不苛求,往往一插就活。所以人们把这两种对立的现象组织在一道,告诫大家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咀嚼其中的道理。此句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发展,明代冯梦龙《平妖传》中写作“有意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醒世恒言》中又作“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已是约定俗成了。 免费下载!感谢使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