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标要求备考指津1.了解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能用粒子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2.知道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及它们的相互关系。4.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找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5.记住并会书写27种常见元素的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6.能认识并能正确书写常见阴、阳离子符号。1.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热点之一,能正确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本质区别,能够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用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验证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命题的热点。3.原子结构及其粒子间的关系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之一,预测以后以简答题形式出现的几率较大。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将与原子结构的知识综合考查,开放性、探究性将有加强。4.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理元素的性质,判断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是常考题。5.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查物质的组成及元素的概念是命题的热点,分值所占比例不大,题型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6.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也常常出现在命题中,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点梳理考点一、物质的构成1.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③分子之间有间隔。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3)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4)分子观点的应用①运用分子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可用分子来解释物质的扩散、溶解、蒸发、挥发等现象;用分子间的间隙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等。②运用分子观点解释概念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这是物理变化;水通直流电,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这是化学变化。b.纯净物和混合物11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它的组成和性质是固定的;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由氮气分子、氧气分子等构成的,它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仍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温馨提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原子的性质①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原子在不断运动。③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重新组合。(3)结构在中性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5)相对原子质量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碳12(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即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②求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③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离子11
(1)离子的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2)离子的形成:根据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的特点可知,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阳离子 原子阴离子(3)表示的意义温馨提示 (1)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如汞原子不论是质量还是体积都比氢分子大,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则比其构成的分子小。(2)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氖原子(Ne)和水分子(H2O)。考点二、物质的组成1.元素(1)元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占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3)元素符号的意义②对于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还表示一种单质。例如:③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的数字,只能表示几个原子,如:2N只能表示两个氮原子。2.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2)原子序数: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区分,并标明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4)每一格(以氢元素为例)自主预测1.在一定条件下,常温常压下的水可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1
A.“热冰”是纯净物 B.“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C.“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2.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1)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3)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4)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A.(1)(4) B.(2)(3) C.(1)(2) D.(3)(4)3.下列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4.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5.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阳离子 B.乙是阴离子C.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 D.甲、乙都属于金属元素6.有关氯离子和氯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数相同C.氯离子的最外电子层是相对稳定结构 D.它们的电子层数相同7.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11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8.“2H”表示的意义是( )。A.2个氢元素 B.2个氢原子C.氢分子 D.氢离子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9 B.氟元素是非金属元素C.中子数是9 D.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归类精析[归类示例一]构成物质的微粒【例1】 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带电,但分子和原子不带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离子可以得失电子变为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分别由构成它的原子或离子保持其化学性质。答案:B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概念、性质及结构特点。如分子概念中的“保持”“化学性质”“最小”;原子概念中的“化学变化中”“最小”,并进行概念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将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归类示例二]粒子的基本性质【例2】 液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的是( )。A.水分子的大小 B.水分子间间隔的大小C.氢分子的大小 D.氧原子的大小解析:液态水受热分子间间隔增大变成水蒸气。故选B。答案:B方法归纳 11
构成物质的粒子具有一些基本性质,运用这些基本性质可以解释一些宏观现象。解题的关键是要将粒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对应起来。当物质发生体积或状态变化时,主要是与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有关;一些扩散现象(如溶解、蒸发、挥发等)与粒子的不停运动有关。[归类示例三]粒子结构示意图【例3】 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解析: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②③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就不同;①为氮元素,②③为铝元素;①表示氮原子,②表示铝离子;③为铝原子。答案:A方法归纳 由结构示意图确定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关键是看核电荷数;由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和元素的性质关键是看最外层电子数;从结构示意图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比较可以知道是原子还是离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归类示例四]物质的元素组成【例4】 妈妈在厨房里使用了“加碘食盐”,这里的“碘”应理解为( )。A.分子 B.单质 C.氧化物 D.元素解析:加碘食盐是宏观物质,宏观物质用宏观概念表示,则“碘”是指元素。答案:D方法归纳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可以以单质形式存在(游离态),也可以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化合态),商品的成分一般指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归类示例五]元素周期表【例5】 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钙的核电荷数是20B.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电子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D.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解析:由表中钙的原子序数为20,再结合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A正确;由图中知镁为金属元素,易失电子,B正确;C给出的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硫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应为8,故C错;由表中可看出,结尾元素的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D正确。答案:C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明确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获得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并可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元素种类、质子数、中子数等。还要明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是依据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加1。同一族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加1。易错剖析11
易错点五:原子结构中各粒子的关系及相对原子质量与粒子数目关系不清【例1】 科学家计划用质子数为20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98的锎元素,使两元素的原子核合在一起,合成质子数为118的新元素。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98 B.新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C.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D.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新元素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18,A错误,B正确;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新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8,相对原子质量不可能为118,C错误;变化过程中质子数发生变化,元素种类发生变化,D错误。答案:B误区警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弄清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以及它们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有些同学在解题时易将它们弄混,如把质子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等。易错点六:宏观与微观分不清【例2】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解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纯净物,而纯净物只能由一种物质组成;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答案:D误区警示 A的错误在于将“二氧化碳”这一宏观概念用微观概念“原子”来描述;C中的错误在于元素讲个数。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弄清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对应关系。1.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O和C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C.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NaCl B.CaO C.NaOH D.H2SO4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下图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11
A.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9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19.00%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5.M元素的一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已知:(1)M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则x=________。(2)M元素与下列选项中____(填序号)元素不能形成化合物。 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A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B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C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2.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48 B.26 C.22 D.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离子不是4.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________;(2)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________;(3)铯(Cs)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铯离子________。5.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11
回答下列问题:(1)金属铁是由_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________构成的。(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当a=__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___。(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E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1)A、B、C、D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2)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3)D中x=________;从E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7.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B是组成有机化合物不可缺少的元素,C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D+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或符号: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式为________。8.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11H氢 2He氦23Li锂4Be铍5B硼6C碳7N氮8O氧9F氟10Ne氖311Na钠12_镁13Al铝14Si硅15P磷16S硫17Cl氯18Ar氩11
(1)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符号是______,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2)写出原子序数为1、6、8、11四种元素所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3)通过分析,同一横行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②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参考答案导学必备知识自主测试1.A 2.D 3.D 4.C 5.C 6.B 7.B 8.B 9.C品鉴经典考题1.C 解析:在公共场所由于吸烟者吸烟产生烟气,构成烟气的分子不断运动导致非吸烟者吸食“二手烟”。2.B 解析: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3.B 解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NaCl 不含氧元素,故A不属于氧化物;CaO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B属于氧化物;CD选项中的物质虽然都含有氧元素,但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故CD都不属于氧化物。故选B。4.D 解析:观察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可知,氟原子的原子序数是9,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9;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故D正确。5.答案:(1)8(2)①解析:(1)M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则M元素是氧元素,氧元素的核内质子数8,故x=8。(2)①表示的是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8,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与其他元素很难形成化合物。研习预测试题1.A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的缘故,构成物质的分子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A不正确。2.C 钛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没有直接关系。3.A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化学变化范畴外还可以再分,故B错;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C错;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氯化钠由Na+、Cl-构成,故D错。4.答案:(1)N2(2)I11
(3)Cs+解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每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所以氮气的化学式是N2;碘的元素符号是I;Cs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5.答案:(1)原子 离子(2)①10②阴离子 O2-(3)氯化氢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解析:(1)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CuSO4是由Cu2+和SO构成的;(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a=2+8=10;当a=8时,质子数比电子数少2个,该粒子带负电,属于阴离子,符号为O2-;(3)因为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所以走进实验室就能闻到HCl的气味。6.答案:(1)A、B(2)C(3)8 这种元素的名称为钙(或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a等合理答案均可)解析: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必须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核电荷数为18可知D粒子是氩原子,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依据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求出x=8,从E图中可得到很多信息,如该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7.答案:H C O Na+ NaHCO3解析:只含一个质子的只有氢元素;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可见B为碳元素;人体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水,而水中氧元素占8/9,所以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D+核外有10个电子,则D原子核内有10+1=11个质子,即钠元素。小苏打NaHCO3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8.答案:(1)Mg 失去(2)NaHCO3(3)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或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只要合理均可)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不难看出12号元素为Mg,它是金属元素,其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2)原子序数为1、6、8、11的四种元素分别为H、C、O、Na,可组成NaHCO3这种物质;(3)观察上述表格我们会发现许多规律:如在每一层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原子序数也依次增加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