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2019学年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2018-2019学年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ID:774420

大小:74785

页数:5页

时间:2021-10-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宣城市八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工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 II 卷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③。 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 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 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承认和信奉仁义之道 C.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 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 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B.《公羊传》成书最早最可信 C.《史记》记载最详细最可信 D.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最可信 4.王良曾师从王阳明,创立了泰州学派。他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 行”;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 异 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泰州学派与心学无关联性 B.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不具相似性 C.泰州学派背离了传统儒学 D.“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参照 5.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 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 些主张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6.“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 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材料意 在说明智者们 A.适应社会需要且实用效能高 B.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 C.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否定绝对权威和敢于创新 7.14-16 世纪,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 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 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蕴含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积极成果 8.“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 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 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三权分立说 D.社会契约论 9.下面两张图片是 1475-1600 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 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 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C.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D.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10.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 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 正确 的是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人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11.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阻 外域 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 B.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 C.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 D.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 12.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 层 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人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 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 种 现象表明 A.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B.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13.《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 太 阳 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被解破的标志是 A.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D.瓦特改良蒸汽机 14.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 过 “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 这些 义利观 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D.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15.1917 年 6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 欧美文 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 知识 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6.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 1905 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 土 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 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17.1904 年,孙中山在《驳保皇报书》中说:“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 相 判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中体西用 B.强权政治 C.开明专制 D.建立法治社会 18.“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 国 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提出于 A.大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 能 适应它的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这一论断旨 在强调研究历史要 A.采用唯物主义史观 B.带着“史料实证”意识分析历史现象 C.有正确的“时空意识” D.具备科学的“历史解释”素养 20.发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小说《塔铺》中写道:“这样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 资料,有的没有找到......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 但 他矢口否认,一个人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就象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A.因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造成的后果 B.高考制度恢复后学生复习备考的情形 C.“文革”使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D.“科教兴国”战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21.“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 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 走 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22.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 院 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 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同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成功 C.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D.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影响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 24.《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 说 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 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 18 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D.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25.进入 20 世纪以后,立体画派一改传统欧美画追求形象、逼真、写实的技法,将绘画对象分 解 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 心 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20 世纪后现实主义画派盛行 B.浪漫主义之风影响绘画艺术 C.艺术家善于运用“光”和“色” D.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6 题 22 分,第 27 题 28 分,共计 50 分) 26.(22 分)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 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 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 炮, 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 颇佳, 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 戛然 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 族入 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 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 炮 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 势 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做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 究 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做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 的战 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 的 《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 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锉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 机 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 的 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 闯 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 国 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1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影响。(8 分) 27.(28 分)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 求。 材料一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 与 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 也 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 斩 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 14 至 16 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蜂出 18 世纪 启 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 的刺激与 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 的理论大框架 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 方式”启蒙的反 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特点,并简述你对明清之 际 儒家新思想的认识。(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西方 14 至 18 世纪的“接续式”启蒙与近代前 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的表现。(10 分) (3)提炼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简要说明。(8 分)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