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ID:770364

大小:80.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8-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第 2 课“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 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 准备 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 教学 过程 (1)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简述在汉代前中国儒家思想的产 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 (2)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进一步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3)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 (4)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 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1)汉武帝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第一、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 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 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 有机会逐渐复苏。 第二、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 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有隐患:①南北边境 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 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 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 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 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 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 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 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 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论贵粟疏》)就已经指出 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 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种情况下,阶级矛 盾必然被逐步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所以,汉武帝的举贤 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因而出现汉武帝时 期的“举贤良对策”。 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 社会习惯。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 关于西汉前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才的内容有: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 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 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授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 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 高祖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 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 下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 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 (1) 举贤良对策。 第一、什么是贤良对策?它是汉武帝时,皇帝通过举荐和策问的双 向结合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是西汉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具体方式是什么?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 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 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 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 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 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 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 (3)举贤良对策的作用。 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 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 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 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 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 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4)评价。(思考汉初依据军功大小用人的方式的弊端。)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许多矛盾得 到解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 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 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 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 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公元前 140 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 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 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 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 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 八十二篇,此外有《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作,“凡 百二十三篇”。 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 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主张。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 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 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 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 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 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 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 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 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 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 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 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说:“天 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 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观天人相与之际,甚 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 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 止其乱也。”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 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 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 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 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 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 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 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 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 敛、省役。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 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 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 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 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 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 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 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 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 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 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 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 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 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参 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 体系,“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 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 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 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 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 久。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 《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 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 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 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 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 7 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 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 124 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 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 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 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 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 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 7 人和 博士子弟 50 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 3 000 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 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 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 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 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 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 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教 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 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 深远)。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看法方面: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 里的需要。影响方面:弘扬了儒家学说,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阻滞了学术文化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两千年的儒 家思想统治局面和社会作用。 答案提示: ①看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可见当时各种思想学派 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 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 识。其中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 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 学术思想尚未形成的争鸣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 扼杀。②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 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 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 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汉代儒学怎 样成了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 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 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关于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参见本文 [探究性主要问题])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 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 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 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新儒学的具体内容参见本文[探究性主要问题]所述。)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 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 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 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 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 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 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 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的主张。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 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 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 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 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 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 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 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 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 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 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 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 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 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 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课文注释 秦始皇嬴政 嬴政(前 259—前 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名赵政。 公元前 246 年即王位时,年仅 13 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 政。公元前 238 年,22 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嫪毐(lào’ǎi) 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命 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 争。 公元前 230 年,灭韩。 公元前 228 年,灭赵。 公元前 225 年,灭魏。 公元前 223 年,灭楚。 公元前 222 年,灭燕。 公元前 221 年,灭齐。 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公元前 221 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 50 万大军南下攻打 越族,当年就攻取东瓯和闽越,置闽中郡。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 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 214 年,取得五岭 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 213 年, 秦迁 50 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同时,在西南地区开 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 在统一南方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 30 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 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重设九原郡。公元 前 211 年,又迁内地 3 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 以北)屯垦。并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 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了巩固统一,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 集权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改“王”为“皇帝”。秦统一 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 纪》),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 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 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 沿用了“皇帝”的称号。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 公”),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治、军事等。“三公”以下设“九卿”, 掌管具体政务。地 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 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 控制。 以上这些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 展,但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特别是焚书坑儒,毁灭了大批文化典籍,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秦始皇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造成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 安传》)的悲惨景象。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统一越族地区, 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 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 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 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 少有的暴君。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 会。博士 70 人上前祝寿,仆射(主管博士的长官)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 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效法殷周分封子弟功臣, 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 止诸生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诽谤朝政,“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 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 《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 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所禁书籍都必须在 30 天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 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 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严厉坚决地贯彻了 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 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秦始皇派御 史追查,将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史 称“坑儒”。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 256 或前 247—前 195),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江 苏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祖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少时不事生产,当过泗水亭长,为人豁达大度。秦 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九月,刘邦在沛吏萧何、曹参的支持下,在沛县 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 206 年十 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 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拥护。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在楚汉战争中,他打败了项羽,于 公元前 202 年称帝,国号汉,由此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改变了观点。陆贾 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建立在秦末残破经济基础上的西 汉王朝,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安抚流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尽快医治 战争的创伤,那么政权终将不能巩固,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刘邦以政治 家的远见,令儒生陆贾总结秦朝失天下以及古代得失成败亡国的历史教 训。陆贾于是作《新语》12 篇,建议改变秦朝的政策,实行“宽舒”、 “中和”、“无为而治”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 役和刑罚,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生产。刘邦根据陆贾的建议制订了 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 还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并付 诸实施。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公元前 195 年,刘邦 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于当年四月二十五日驾 崩。 汉文帝 汉文帝(前 202—前 157)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 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 180~前 157 年在位。 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 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 167 年)下诏全免田租, 到景帝元年(前 156 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 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 120 钱减为 40 钱。徭役也相应减轻, 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 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 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 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 后面有从车,一日走五十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 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 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 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 效果。 汉景帝 汉景帝(前 188—前 141)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 156~前 141 年 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 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 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 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 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 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 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董仲舒 董仲舒(前 179—前 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 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 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董仲舒传》)他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者”。汉武帝采纳了他 的建议。此后,他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终 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 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 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 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有所揭露, 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张。在教育 方面,他认为应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春秋繁露》是他的 主要著作。董仲舒帮助汉武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使儒学得以改造、发 挥并取得独尊地位,是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之滥觞。 太学 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诗》 《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子 50 人。西汉末年增至 3 000 人,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这些人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录 用。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 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 重要作用。 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前 156—前 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 帝王。他在位(前 141~前 87 年)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推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 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 铸“五铢钱”, 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 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 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通过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 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是,汉武帝后 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会动荡,农民暴动。 汉武帝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 恢复民力,发展农耕,避开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登基伊始,汉武帝 召集中央及地方要员,要求他们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皇帝亲 自拟定有关时政的问题进行考问,被问者要以书面回答。这就是策问。 公元前 134 年,汉武帝再次下令诏命举贤良文学上书对策,为改制提供 新的理论依据,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关于汉武帝、董仲舒之间的三次策 问与三篇对策,史称“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及其评价 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 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 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 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 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 风”。公元前 140 年,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 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 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的建议立刻得到武帝的赏识并接受。汉武 帝下令正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正式取代 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政策指导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五经博士为教官,博 士弟子为太学生。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博士除参与 有关政治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教育。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 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儒学教育进而扩展 到私学、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通过选士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 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 重要标准。由此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 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 并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 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 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板书 设计 一 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教学 反思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