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ID:770359

大小:151.8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8-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第 1 课) (建议用时:40 分钟) [学业达标] 1. 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 缤纷。”这句 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 鸣”引起了社 会大变革,即 B 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B 2.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 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 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解析】 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 各自按照应有 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 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 A 项。 【答案】A 3.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 设计台词。 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 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 墨家墨子的思 想主张,排除;B 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 项是 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 题意;D 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不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 思想家是( )【导学号:71640001] A ・老子 C.荀子 B.孔子 D.墨子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 物荀子。 【答案】 C 5.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 为可信的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 “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解析】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主张仁政,是儒家思想;C 项主 张严刑、重 罚,是法家思想;D 项主张兼爱,是墨家思想。故选 A 项。 【答案】A 6•“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解析】 如果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 衰弱,这是法 家的思想主张,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能力提升]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 解决日常生 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 是() A. 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道家学派主张消极避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材料 中思想的特点, 故 A 项错误;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 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 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 “实用 性” “道德体系” “礼仪” “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可知符合儒家学说的特点, 故 B 项正确;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与材料的思想特点不符合,故 C 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与材料中强调道德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 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 道家、法家 B.法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墨家、道家 【解析】 儒家强调“仁”和“礼”,注重为政以德,为中国传统文化奠 定了道德准则。 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从而为中国的哲学奠定基础。故 选 C 项。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 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 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 长幼之别,虽百 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 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 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 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 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简耍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 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吋的统治者所青睐 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入手分析, 可以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 “务为治者也”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 映时代需求、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 (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 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 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 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即 为社会变革服 务,“务为治考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 儒家重视“仁” “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 统治者富国强 兵、争雄称霸的需求。 10.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 于犯分乱理而 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 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 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岀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 性?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尊神” “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 尊崇鬼神, 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根据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 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 因”可以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 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 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 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 “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 要性。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 荀子 的“贡献” O 【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 使用和经济的发展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 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 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 是追求的目 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3) 不同看法:孟了主张人性本善说,荀了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 伦理的 重要性。 (4) 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第 2 课) (建议用时:40 分钟) [学业达标] 1.史书记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 而不扰 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 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 材料中的“无为” “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 取道家“无 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 广其 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出现土地兼并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解析】 由材料中的信息说明当时官吏依靠财富进行土地兼并,故 A 项 正确;材料中 并没有反映官民之间的矛盾,故 B 项错误;C、D 两项无法从材料 中得出,排除。 【答案】A 3. “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 带来和平和 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 阐述该理论的是() A. 孔子 B.老子 C. 韩非子 D.董仲舒 【解析】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一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 应” o 董仲舒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故选 D 项。A 项孔子的思想 核心是“仁”,B 项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 主张,C 项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排除 A、B、C 三项。 【答案】D 4.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 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 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 ・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 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汉代儒学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基础上 取得了独尊的 地位,C 项表述符合题干意思。 【答案】c 5. 《春秋繁露》中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之道,莫明 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 “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 “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 张约束君主的 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 C 项。 【答案】C 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 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 法家 B.道家 C. 墨家 D.儒家 【解析】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 行,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 D 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 崇为官方教 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 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解析】“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 合,故 A 项正 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 B 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 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 特色,故 C 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 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 “发展”体 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 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错误,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②正确, 汉代儒学强调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由“民本”发展到“君本”;③正 确,先秦儒学重点在 于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 和汉代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C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 相同的目标下, 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 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 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二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 是汉武帝的罢黜 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 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 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 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位学者对董仲舒评价的不同。原因何在? (2) 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1)材料一肯定了 “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二 在肯定其对 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 问题的重点不同。 (2)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10•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 治天下,莫不 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 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 习先圣之 术者。详延天下 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 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 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 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 的正确反映。虽 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 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 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 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髙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董仲舒倡导 教化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 响?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第⑴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 中信息概括作 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 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 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 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⑵ 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二中找 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 “作用”需结合所学 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 要从积 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等积 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等。原因:适应统治 的需要;儒 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 有利于巩固 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 思想。 (3)—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 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 阻碍作用。 学业分层测评(第 3 课) (建议用时:40 分钟) [学业达标] 1. 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A ・故步自封,消极抵抗 B.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积极吸收,丰富儒学 D. 放弃儒学,转奉佛、道 【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 渗透,儒学受佛、 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答案】C 2.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 秦和两汉儒 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这里的“全新的创造” 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 A 项错误;宋 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 思辨化,故 B 项正确;融 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 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 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目中的信 息“理学” “全新的创新”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 【答案】B 3. 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关于“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 的台词应是() 程颖(1032〜1085)程颐(1033—1107) A.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D. 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解析】B 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 项是朱熹的思想, 故选 A 项。 【答案】A 4.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皆格物之谓 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 核心思想是() A ・“知行合一" B. “发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知行合一”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朱子语类》, 故 A 项错 误;“发明本心”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意思,故 B 项错误; 由材料信息“格物须 是到处求”可得出是朱熹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故 C 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材 料反映的主旨,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 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 【导学号:71640005] A ・道家学派 B ・佛教禅宗 C ・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指“心”即“理”,本来就存在那里。由此 判断,D 项符 合题意。 【答案】D 6. 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 为,良知人人 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 A 项符合题意。 C 项属于“格物致知”, 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B、D 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A [能力提升] 7.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 一个字,亦 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 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 朱熹 D.陆九渊 【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可以确定 与宋明理学有 关,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 来贯通明理的,而题干材 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 学的观点,故选 D 项。 【答案】D 8.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 论,“成贤 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宋明理学家提倡的修养论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最终达到维护 封建秩序、封建制度的目的。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 民有顺命;君命 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 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 朝佛教兴盛所作 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 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 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 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 “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三 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 泛观博览,而 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 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 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1) 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耍求? (2) 根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思想的主要分歧。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 想演变所反映 的本质问题。 【解析】 第(1)(2)问可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第(3)问依据 材料“欲令 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 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 同。第(4)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 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 (2) 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 (3) 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 o (4) 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 本质:适应了 封建专制的需要。 10.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 神财富。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贤愚,天 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 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 撰写了约规,即 《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 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 《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 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 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 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眨专制,究非真 出新创。……至 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 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 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 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王阳明提 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考认为王 阳明的思想贡 献有哪些?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得 出良知是 人先天具有的,根据“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 人所固有的善性,据“心 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是成圣的途 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 反省内心、知行合一。第(2)问的第一 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 急公输纳,守礼畏法'” 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虽足针眨 专制”得 出批评专制,根据“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得出打破对孔子的偶 像崇 拜,根据“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得 出冲击理学的思想桎 梏。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 为圣贤”得出自觉提升道德;根据 材料二“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 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开展道德实践,注意 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 可。 【答案】(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 性;致良知 是成圣的途径。 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 (2) 社会价值: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思想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 的思想桎梏。 (3) 启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 学业分层测评(第 4 课) (建议用时:40 分钟) [学业达标] 1. 有一位思想家,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在其 箸作《藏书》 中,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 断”的“圣后”,对历史人物 做岀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 () A. 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 ・王夫之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离经叛道” “犬胆地挑战正统思 想” “《藏书》” 等信息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李贽。 【答案】A 2.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叩是人伦物理”这一观点的社会根源是() A. 专制统治的腐朽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言论自由的推动 【解析】 专制统治的腐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故 A 项错误;西学东渐为 思想方面的原 因,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属于社会根源,故 C 项正确;言论自由并未出现 在明淸之际,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来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出现于 () 【导学号:71640007]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明末清初 【解析】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 之法”,从而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D 4•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 梁启超将材料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概括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O 【答案】A 5.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 狄,批评专 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 反思君主专制 之害,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答案】A 6.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 ・提出了 “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虽然黄宗羲、顾炎式、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中有对君主专制的批 判,但他们仍 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会深入地批判封建制度。 【答案】B [能力提升] 7.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 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解析】由材料可知,戴震主张理与欲是共存的,与宋明理学中的“存 天理,灭人欲” 是截然对立的,其与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进行批判,故 A 项正确;黄宗羲对君主专制 的抨击,故 B 项错误;顾炎式强调经世致用,故 C 项错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是唯物主义,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 产,使之甘其食, 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 其食”(吃饱)、 【答案】 “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 C 项正确。 C 9. 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 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的思想语录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 取足于孔 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 格其心,有政刑以紮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 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 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 天辟地的盘古 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 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 典例” 0 ——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 已经凝固,类似 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 会坏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 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 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 ——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 的思想旗 帜”这句话的理解。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 素。 (4)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解析】 第⑴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 人乎”可 得出反对迷信孔子,根据材料“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絮其 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可得出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第二小问 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李贽思 想主张特点是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第⑵问解读材料二,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 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 第(3)问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 故结合当时明清时 代特征即可回答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第(4)问从三则 材料可 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 准);追求 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徳束缚个人自由)。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 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 传播的土壤; 理学 H 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 (4) 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 一系列社会 经济' 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材料二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 书……开始撰 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 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他 还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 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的唯物思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 阅读上述材料,判断材料中讲的分别是哪几位思想家。 (2) 简要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主要思想。 【答案】(1)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 (2)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张是学术 研究要经世致用;材料三中李贽的主张是反对把孔子吹捧为圣人,要求破除对 孔子思想的迷 信;材料四中王夫之主张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有,应当耕者 有其 Uh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变化是有规律的。 材料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