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730674

大小:139.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形成性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题。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 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当表情包大 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 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 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 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 串 、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 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也许有人认为,( )。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 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 例子 。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 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 理判别并加以 。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波助澜 累赘 俯拾即是 遏止 B. 兴风作浪 繁杂 应接不暇 遏止 C. 兴风作浪 累赘 应接不暇 遏制 D. 推波助澜 繁杂 俯拾即是 遏制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台湾地区症状略轻。 B. “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略轻,台湾地区症状较为明显。 C. “语言痛”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D. “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略轻,大陆症状较为明显。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与关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 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B.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 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C.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与关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 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D.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 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4. 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青年男女把头发扎成发髻,叫总角,后就用“总角”表示青年时代。而 生活中说的“豆蔻年华”中的“豆蔻”则指女孩十三四岁。 B.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作品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C. “过蒙拔擢”的“擢”指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 的“察”“举”等词。 D.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冯至,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深沉的爱。 【答案】1. A 2. C 3. D 4.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事物的声势以扩大影响(多含贬义)。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 进行破坏活动,贬义词。此处主语是电视网络,结合语境“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遂 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此处应选“推波助澜”。 第二处,累赘: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唆。繁杂:事情多而且杂乱。结合语境“电视记者吐出的话语”分 析,此处选用“累赘”。 第三处,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 的错别字等很多。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来多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此处的主语是例子,再根据语境“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 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分析,此处选用“俯拾即是”。 第四处,遏制,强调阻止的过程。遏止,强调结果。结合“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 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和后面语句“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 愈”分析,此处强调结果,应该选用“遏止”。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语境“也许有人认为,……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 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可判断应是先说台湾再说大陆,这样就可 排除 AB 两项; 再者,根据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可判断应是台 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可排除 D 项。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 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在短时间内升温,然后才会引起关注; 二是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最后一句陈述原因,既用了“因”,又用了“所致”,删掉一处。 A.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 B.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 C.语序不当。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总角’表示青年时代”错误。“总角”指未成年的男女,儿童时代。 C.“与‘擢’相似的还有……‘察’‘举’等词”错误。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 与“擢“的含义不同。 D.“《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冯至”错误。《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是艾青。 故选 B。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 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 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 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 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 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 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 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 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 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 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 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 “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 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 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 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 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5.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 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 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所谓垃圾是“放 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 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7. 下列对材料中关于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大居民要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掌握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B. 垃圾分类处理的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C. 实施方案的出台,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D. 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根据本地特点,完善系统建设,制定奖惩措施。 【答案】5. D 6. A 7. C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 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 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没有说孰轻孰重,但是选项 D 却表述为主要原因,这是错误的。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 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 项,“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错,原文说“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 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可见“分类收集”不是居民的责任,是政府的责任。 C 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错,根据材一“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 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可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说法是正确的,而材 料二“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注意“不只是”,并非否定垃圾是“放 错了地方的资源”。 D 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有关部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并 没有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是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 项,“得以实现”错,是已然未然的问题,原文是“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 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也就是这是个美好愿景,还没有“实现”。 故选 C。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8-12 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 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 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滑, 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 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师后题墓道言“汉故征 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 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 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递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来可也。”后孤计禽其 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 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地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 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 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 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 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 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 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视同岁中 顾:关注 B. 兴举.义兵 举:发动 C. 意望已过. 过:超越 D. 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胡亥之.杀蒙恬也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积信于.秦三世矣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 而.遭值董卓之难 鸟倦飞而.知还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B.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C.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D.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③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世道混乱的局面,曹操起初想隐居;后来兴兵讨伐董卓时,招募到很多兵马。 B. 曹操在文中历数自己的功绩,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 作者提到每次阅读乐毅和蒙恬的书都感动流泪,真切地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 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显示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过人的胆识和非凡气概。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2)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14.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促使曹操“兴兵为政”的原因。 【答案】8. A 9. B 10. A 11. D 12. A 13. (1)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2)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 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14. ①被朝廷征召为官;②天下混乱动荡;③自己希望为国立功;④自己希望留下身后名誉。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A.顾视同岁中: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顾,回看。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均为“……的原因”。 C.介词,到;介词,对、向。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 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孤强盛”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有不逊之志”是“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B。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句是表明自己革除弊政,公正为官,属于为官的正常行为;③句是说自己遇上董卓叛乱时不扩充军队的 原因;⑤句是表明自己不称雄的后果。其余均表明曹操志向高洁。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招募到很多兵马”错误,依据原文“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 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 千人”可知,是本来可以招到更多兵马,但却不愿扩充,汴水之战只有几千人,扬州招募不过三千人。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海内,泛指天下或全国;为……所,被动句;凡愚,平庸无能;为,担任。 (2)得分点:孤,我;当亲重之任,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见,被。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依据“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 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可概括出①被朝廷征召为官;③自己希望为国立功。 依据“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可概括出②天下混乱动荡。 依据“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孤 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可见,他以乐毅、蒙恬不背主的事例激励自己,可概括出④自己希望 留下身后名誉。 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 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 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 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 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 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 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 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 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 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 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 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 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 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 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 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 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 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其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 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 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 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 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 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 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 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 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 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 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 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6.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 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 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上句中的“悲”,再 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幽静” 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相对的“闲适”也不对,应是寂寥。故选 B。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做题时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典型意象,逐句分析情感。 “楚客悲”,借贾谊被贬的经历,表达自己被贬的悲愁;“秋霜”指年华老去,“空”暗示功业无成,“位 尚卑”直抒胸臆,感慨万千;颈联进一步感叹地位卑微,伤感无奈;尾联作者暗比杨雄,满腹才华却无人 推荐,苦闷至极。 【点睛】读懂是做鉴赏古代诗歌题的关键。阅读时,需要注意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背景、体裁类别、 典故、意象、关键词句等,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结合选择题的选项进行认识的矫正。 17.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锦官城外柏森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4)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 (6)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 (7)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 【答案】 (1). 丞相祠堂何处寻 (2). 齐彭殇为妄作 (3). 臣生当陨首 (4). 悟言一室之内 (5). 猿猱欲度愁攀援 (6). 忍尤而攘诟 (7).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祠、彭殇、陨、悟、攀援、攘诟、钩。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木质的村庄 王芸 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 外散发的气质。 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 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 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 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 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 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 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 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 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 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 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 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 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 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 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 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实 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 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 触及的细微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 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进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 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 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 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 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 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 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 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 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 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 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 牌:“浙源乡虹关村 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 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 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 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 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 并延续。 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 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 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 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 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 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 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 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 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题目强调的“木质”,既包括建造村庄房屋的木材,也包括四处见缝生长的草木,还包括村头村尾、 桥边河沿栖息的大树。 B. 作者一路寻访老宅,而老宅留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安详、颓败而又压抑的。 C. 显峰和老詹作为文中描述的人物,他们拥有对木质村庄眷恋不舍的共同情怀,跟江南传统的古村老宅一 起成了作者的审美对象。 D. 作者只抓住“木质”这一南方传统村庄的构成元素细加品味,便道出了村庄的特点和其蕴含的古风古 韵,展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 E. 文末提到“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被风摇动,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 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耐人寻味。 19.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 20. 赏析文章第四段中的画线句。 21. 请分条概括文中老宅的几种命运及各自背后的原因。 22. 文末“但,这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18. BE 19. ①点明木质与村庄的联系及其重要性,照应标题,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老宅、 古树、天然草本植物等的描写。 20.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树以它空中盘结的巨大枝条记载了流逝的时光和历经的岁月古老沧桑 的特点,也显示出村庄的悠久历史,/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21. ①空置废弃。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②翻新。珍惜老宅;提升生活品质。③移植修复。出于商业目的。 22. 老宅的颓败、古村的消失让人心疼,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作者呼吁更多懂得、体恤、珍惜它们的人保全 并延续古村古宅。古村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华千年精神文明的体现,其中保留广大劳动人民智慧 的 结晶,比如古村中一些古老的建筑等,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古村。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而老宅留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安详、颓败而又压抑的”错误,由文中“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 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 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可知,老宅“颓而不倒”,有簇新的门牌和生气勃勃的草茎,所以 并非都是颓败的,压抑也不对。 E.“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错误,此处“挺立的生气勃 勃的草茎”被风摇动,是自然景色,体现老宅也有生机,不是象征,牵强附会。 故选 BE。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点明木质与村庄的关系,也体现了木质对村庄的重要作用,同时照应标题“木质的村庄”; 从结构上看,由下文第 2 段“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 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第 4 段“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 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和第 17 段“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可知,开头写木质的 多寡为下文写传统的木质结构的村庄老宅、古树和天然植物作铺垫,总领全文。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一句,将“虬结在半空中的巨枝”比作“巨大的手掌”,突出了 树的巨大与古老;“托住了”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树记载了流逝的时光和历经的 岁月后的沧桑,借此显示出村庄的悠久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老树的赞美和惊叹。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文中“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 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可知,老宅因为无人居住而毁败, 无人发现,所以空置废弃是其命运之一。 由文中“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 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 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可知,有人因为珍惜老宅或 提升生活品质,从中找寻生活的乐趣,所以翻新又是其命运之一。 由文中“也有老宅被移植。……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 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 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 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看起来面目无异, 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 取代”可知,有的人出于商业目的对老宅进行移植或修复,所以移植修复是老宅的又一命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末“但,这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由文中第 6 段“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 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第 10 段“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第 12 段“也是在 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不知老宅是无人居 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第 14 段“也有老宅被移植”等内容可知,老宅正经历着不断的 坍塌、被腐坏、被改造、被破坏甚至消失的命运,“这不是完结”表明作者担忧古宅以及古村的未来,希 望这不是它们的最终命运,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它。 由文中“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 妥帖的老宅”“但它安详”“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 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 着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 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 呼吸节奏,……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可知,古宅可以带给人们宁静安 详、命运的启示、祖先的文化以及人的精神的寄托与慰藉;古村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华千年精神 文明的体现,其中保留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不是完结”表明作者希望并呼吁更多懂得、体恤、 珍惜它们的人来保全并延续古村古宅。 六、(10 分) 23.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才四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都知爱慕此生才”。请结合相 关情节分析二人之“才”的异同点。 【答案】关于贾探春之才:(1)评价:敏(敏锐、眼光见识、能力手段)、兴利除弊(勇于改革)、雷厉风行, 义不避亲(大公无私)等。(2)情节:处理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之事以及制定开源节流的制度。 关于王熙风之才:(1)评价:见事明敏、权术机变(才智、能力、手段)令行禁止(有威严、有决断)、周到妥 帖等。(2)情节:处理迟到奴妇;接受贾蓉贾蔷贿赂,答应他二人到江南去采买唱戏的女孩子。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王熙凤生病,由贾探春代理家政,更是让贾探春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一件事是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不是按照前面王夫人赏袭人的例子赏 40 两,而是翻出老祖 宗时候姨娘的旧例赏 20 两,这表现了她雷厉风行,义不避亲的特点。 探春管家兴利除弊,具体有一是“节流”,治理哥儿小姐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费用有重复支取的现象, 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这 样不但大观园里的鸟食、插花等开销可免了,还可收租金,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劳动积极性,除了按规定上 交的,剩下的都归承包者所有。这些事情的处理,表现了贾探春聪敏,兴利除弊的特点。 王熙凤杀伐决断,不讲情面。协理宁国府充分展示了凤姐的“辣手”,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凤姐不怕 得罪人,没有绕着矛盾走,而是迎着矛盾上,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有一个仆妇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 她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出去回来以后,还要跪下来磕头叩谢。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 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她素常惩治丫头,“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拿绳子鞭 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威吓道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 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 王熙凤假公济私。贾珍要派贾蔷到江南去采买唱戏的女孩子,贾琏原不甚同意;但贾蓉示意凤姐,凤姐便 立刻发言支持,于是蔷蓉两个当面许下了贿赂。贾琏要派贾芸管理小和尚小道士的差使,凤姐却先答应了 贾芹,结果把贾芸打消了;于是贾芸就使用贿赂和巧妙的语言来说动凤姐,果然派了他充当大观园中种树 的差使。馒头庵老尼姑求了凤姐假冒贾琏之名,托了长安节度使,强迫别人退婚。这些事件中,能看出王 熙凤严厉、独断、令行禁止、假公济私等性格特征。 24. 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谈谈你的 理由(不少于两条)。 天问 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一条接一条, 何以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一盏接一盏, 何以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 何以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一天接一天, 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把我接走的, 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答案】(1)诗歌用自然界的天色象征生命的历程,阐释年寿之有时和生命归于永恒的人生哲理。(2)全 诗纯以问句组成,综合运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且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构成 了多样而又完美的艺术秩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注意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从思想内容上看:全诗共写了三种不同的“天色”,对自然界来说,是写实;对生命来说,是象征。如果 说三种天色在前三节还只是比喻,只具有平面意义的话,那么第四节人生哲理的提升和照耀,它们也就被 赋予了象征的深层意蕴了。全诗以“天色”为中心意象,由“霞光”没入“暮色”,“灯光”没入“夜色” 和“星光”没入“曙色”等自然景象,联想到生命最终归入永恒和寿命之不能久长,阐释年寿之有时和生 命归于永恒的人生哲理。 从艺术手法上看:《天问》全诗以问句组成,反复咏唱。前五节每节一问,最后一节每句一问,先分后合, 具有形式美。多样的反复咏唱。“霞光”“灯光”与“星光”,这是对“光”一词的反复,“一条接一 条”“一盏接一盏”“一颗接一颗”“一天接一天”,这是同中有异的句式反复,“暮色”“夜色”与“曙 色”,这是对“色”一词的反复,同时,前面五节是每节一问,而最后一节则是每句一问,一节三问,先 分后合,构成了多样而完美的艺术秩序。自由与格律相融合。全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且每段都运用了奔行 句,也不押尾韵,颇具自由诗活泼流畅的风韵,但是,从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和诗的整体结构而言,在自由 之中却又具法度,具有格律诗严谨凝重的间架,这种美听而又美观的形式,不仅能唤起读者的听觉美感, 也能唤起读者的视觉美感,其形式美感是多重的。 六、(60 分) 25. 作文。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 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而且 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变与不变,殊途同归 我们都变了,我们面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我们又都没变,共克时艰 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为着同一个目标:打 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二者,殊途而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为之做出牺牲。 2020 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伴家人过节守岁 的习惯,奔赴到抗疫一线。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14 亿人,居家隔离,非必须不得外出,这 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 都被改变。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了护佑生命,为了家国,这也必须得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 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办公,自己做饭……每个人都在变。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 般亲密无间,但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在基辛格笔 下,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正是这些材料 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言发声的李兰娟院士,抑 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力量,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 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上至孔、孟,中述颜真卿、海瑞,下至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精神 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龙的子孙。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 相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着坚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 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无谓坚守者。如 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材料属于议论性语段,表达了两个看似相反的观点。 第一是疫情之下的改变。从具体现实角度来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从更远的 影响来说,改变了我们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且还会持续影响下去。这里明确了几个点:核心词是“改变”, 明确了“改变了什么”,告诉了我们“改变的影响”。 第二是疫情之下的不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那么考生就该思考,不变的应该是什么?比 如勇气、精神、品质和美德。 “有的可变且必须变,有的不变也不能变”,这里引发学生思考: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变和不 变的原则该如何把握?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因此,写作时,要写到疫情之下的变,变要分出层次来,特别要写出对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为 何要改变。还要写到不变,指出不变的是哪些精神,为何不能改变。二者可以平均用力,也可以以一者为 主兼顾二者。 同时要注意,变与不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最终都指向抗疫的胜利,境界的提高,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发 展。 “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这里的观察,可以是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也可以是通过媒体了解到的各 种信息;这里的思考,则要体现作者明确的观点,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考。 【立意】1.适应疫情改变,坚守精神内核; 2.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3.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4.变化的是世界,不变的是初心; 5.变于外,恒于内。 【素材】1.疫情之下,变的是我们的陋习与格局。这次疫情过后,“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贪痴可休矣”已 深入人心。有些人因自私与无休止的贪欲,已耗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一次自然的报复,同 样也是人类自身的革新与完善。 “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得病不报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这些城乡之间的 “土味标语”折射出人们观念与格局的拓展。这些标语如泥石流一般,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诚然,疫情改 变了我们春节聚会的热闹气氛,但它更拓宽了人们的思想深度,引领人们从长远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2.疫情之下,不变的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疫情来 袭,大国院士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慨然出征,潜心研究。医者仁心,无数逆行者慷慨赴荆楚,白衣作战 袍;群策群力,全民出击,无数工人、设计师奔赴前线,高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展现出令世界 为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疫情面前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弘扬无数革命志土身上的责任与 担当,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3.疫情之下,不变的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理念。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造成经济重创,患病 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在疫情之初,世界各国人民积极主动地为我国捐赠防控物资。“山川异域,风月同 天”的情怀照耀华夏大地。巴基斯坦允许中国留学生暂住本国,支援武汉人民。“和衷共济,四海一家” 的担当荡漾不息。当国外疫情肆虐的时候,我国积极主动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己及人,不断向世 界重灾区分享抗疫经验,加速疫情防控进程,用实际行动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