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上册期末复习黄金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政治上册期末复习黄金页

ID:728837

大小:173.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政治上册期末复习黄金页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 唐成虎(原创)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 一 ) 商品(P6~12) 1 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P6~7)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某一物品是否为商品 ,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劳动产 品 ; 二是用于交换。后者是关键因素 , 凡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 即使在生产过程,也可视为商品。 〈 2〉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 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 使用价值 :(P8)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②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 ②同一种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④作为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 定是商品 , 不一定有价值。 3. 价值 :(P8)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或社会属性 , 特 有属性、共有属性。③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实现交换是因为它有价值。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 一 定有使用价值。 4.商品的二因素原理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原理 ):(P9)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 两个基本属性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没有使用 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 , 也不能形成价值, 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2) 价值是商 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5 、商品的价值量 :(P10~12) (1) 含义 : 商品价值的大小。 (2)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①劳动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 率。有两种表示方法 : 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 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②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的价 值总量增加 ;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变小 , 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不变。 ( 二 ) 货币(P13~25) 1. 货币含义、本质。(P15) (1) 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 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携带、久藏不坏、质地 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 (2)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货币的职能。(P16~20) (1) 货币有五种职能 :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 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2)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 , 有价值。 (3) 当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时 , 只需观念的货币 ; 当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时 ,必须是现实的 货币。 (4) 价格。①含义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 价格由 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 纸币。(P20~23) (1)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 既不是越多越好 , 也不是越少越好 ,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是 受规律支配的。①货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②流通所需货币量由三大因素决定 :a 待售商品总额 ,b 商品价格水平 ,c 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所需货币量与前两因素成正比 , 与后一因素成反 比。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P23~24) 区别: (l) 含义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 , 从而引起纸币贬值 , 物价上 张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 物价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 了解 )(2) 产生的原因不同。 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纸币发行量过大 , 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②纸币流通速度 加快。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人们担心物价上涨 , 抢购物品 , 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有 : ①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市场由卖方市场 转化为买方市场。②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 , 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 致使投资者信心下降 , 就业下 降 , 居民收入减少。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 , 消费需求持续不振 , 货币供应乏力。③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缓慢 , 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更加突出。④国外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国际需求增长乏力 , 出口增长困难。内 外需求乏力相叠加。 (3) 实质不同。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的实质则恰恰相反 , 是社会 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4) 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时 ,表现为经济过热 , 需求膨胀 , 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时 , 表现为 各类物价指数出现较长时间持续下降。国内外需求乏力。 (5) 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 活有好处 , 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不利于企业正常经营 , 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 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6) 解决途径不同。治理通货膨胀 , 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 增加有效供给 ; 同时控制货币供 应量和信贷规模 , 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 提高税率 , 减少财政支出。 控制投资规模 , 抑制消费基金增 长过快。一解决通货紧缩 , 则须下调银行存贷款 利率 , 剌激社会投资 , 鼓励居民消费二增加货币供应 量 ,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等。 联系 : (1)都是由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即由货币发行量与流通实际需要货币量不平衡造成的。 (2)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都必须严加防范和治理。 ( 三 ) 价值规律(P26~31)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P26)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 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P27)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 价值规律的作用 :(P29~31) (1)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 2) 剌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常考点精析】 1. 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正确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 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的 价格高低由价值 ( 量 ) 大小决定。 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市场供需不平衡引起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不应求 , 价格上涨 , 高 于价值 , 相反 , 价格下降低于价值。因此 , 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发行量影响价格。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通货紧缩,物价持续走低。 -缩 , 物价持续走低。 2.等价交换原则。 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过程的平均数中。它是通过市场竞争 ,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3. 供求关系、价格、生产三者的关系 ; ⑴ 供求关系与价格。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 , 价格上涨高于价值 ,供过于求 , 价格 下降 ; ②价格影响供求关系。价格上涨 , 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 抑制消费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 供不应求的矛盾;价格下降 , 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 剌激消费,能在一 定程度缓解供过于求的矛盾。 因此 , 运用价格机制可以有效调节供需紧张矛盾 ,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通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可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状况。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反映出其市场供不 应求状况; 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反映出其市场供过于求状况。 〈 2) 价格影响生产 , 生产影响供求。①价格上涨 , 盈利增加 , 剌激生产者扩大生产 ,市场 上商品供应量增加 , 供不应求矛盾逐步向供过于求方向转化。②价格下降 , 盈利减少或出现亏本 , 一方 面生产者缩减生产或停止生产 , 另一方面 , 消费者购买力增强 , 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逐步向其相反方 向转化。 4. 供求、价格、竞争的社会作用。 (1) 价值决定价格 ,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者要在单位时间 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 必须努力改进技术 , 改善经营管理 ,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②商品的价格最终是在 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供不应求 , 价格上涨 , 供过于求 , 价格下降。商品生产者要使自己生产的商品卖个 好价钱 , 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 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此 , 根 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 开发新产品 , 加快科技进 步 , 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是商品生产经营必须遵循 的法则。 (2) 供求、价格、竞争的相互作用 ,调节商品生产者对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 调节生 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 (3) 供求、价格、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 必然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 5.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具有两面性。 ⑴价值规律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 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 , 调节人、财、物的投放 方向和数量比例 , 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始终流向市场需要的商品生产领域 ,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配 置。 (2)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 单纯依靠价值规律调节 ,会造成资源浪费 , 引起经济波动。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P36~40) 【基础知识】 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 ( 含股份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3.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种多样 ,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公有制 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 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4. ①国有经济, 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 , 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 ) 的 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②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 这种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 ,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 占支配地位 ; 第二 , 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 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 经济的发展 , 并在国内外竞争中发展壮大。(P37) 5. ①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所有制经济 , 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这种体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 , 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 , 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 适度规模经营 , 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混合所有制经济 , 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 , 按照一定原则 , 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 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易混知识点拨】 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 。 (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和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 3." 两个主导 " 的区别 : (1)"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指 " 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 发展 ", 即引导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主要表现为 :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指 " 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 保证其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 , 从而带动整个 国民经济现代化。 " ( 二 )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P40~44) 【基础知识】 1. 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部分构成。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2)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 ( 含股份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份。 (3) 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份。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除两级分化 , 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和意义。(P42~44)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力发展要求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 , 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 ,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其次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需要在坚持公有制主体条件下 , 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 ,一切符合 " 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 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 了积极作用。 6.在我国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 ①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 发展不平衡 ,存在多层次性 , 需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前提 下,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重要力量。③实践证明 ,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 引进外资、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 加速现代化建设。 7 、我国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以机器大工业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己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除两极分化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才 能逐步消灭剥削 , 防止两极分化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 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 , 既要有量的优势 , 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 ,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P41~42) 【相关法律法规简介】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 ," 国家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 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 ) 指出:" 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扬环境 , 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 场准入 ,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共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 域;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 体系 ; 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 , 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 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对本考点应从三方面理解 : (l) 宪法上述规定和《意见》出台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 ①市场经应是法制经济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法制保障。②非公有制经济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③宪法的上述规定和《意见》为发 展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意义 : 有利于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 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 境和市场环境 ,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知识 , 分析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①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②鼓励、支 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必须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 为其发展创造平等 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③政府依法行政,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④非公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 依法经营 ,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P44~46) 【基础知识】 1. 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的内容:(P44~45) (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 ,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 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此外还有福利性 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按生产要素分配指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 入的分配方式。(P45) (1)按劳动要素分配主要指劳动者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 (2)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 : 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 , 债权人取得的利 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3) 按土地分配主要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4)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 指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5) 按管理要素分配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3.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需要。 4.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原因和意义。(P45~46) (1) 原因 : ①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 意义 : ①生产决定分配 , 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②能够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 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 不断发展生产 力 ,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P60) (1) 含义。①效率优先 , 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 发挥市场的作用 , 鼓励一部分人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 , 先富起来。②兼顾公平指再分配中注重公平 , 政府通过分配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 措施 , 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 取缔非法收入 , 整顿不合理收入 , 调节过高收入 , 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 以实现共同富裕。 ⑵意义:①坚持效率优先 , 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 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 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 率 , 不断发展生产力 , 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兼顾公平 , 妥善协调各 种利益关系 , 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 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 , 有利 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四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47~61)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47~52) 【基础知识】 1.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 , 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 同时要 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 商品经济与市场和市场经济。 (1) 市场的含义 : 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①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 即有形市场。 ②无形市场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换场所的市场 , 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 , 寻找货源和买主 , 实现交换。③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 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④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 , 有商品经济就必然有市场。 (2)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 ( 在资源配置中 ) 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 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 条件 , 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 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 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 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市场经济的含义 :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 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 经济。 ( 注意 : 有商品经济必然有市场 , 但不一定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产生的 前提和基础 ,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产 扬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3.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注意这一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 政府 : ①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要求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 市场环境。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国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实施“引 进来 ”," 走出去 " 相结合战略。③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国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 理经济 , 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秩序 , 有效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企业 : ①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要求企业不断改进技术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场为导 向 , 优化产业结构 , 促进产品技术升级 ,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 改善经营管理 ,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企业依法经营 , 运用法律武器维 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循市场交易原则 , 公平竞争 , 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③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企 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趋利避害 ,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拓展发展空间。 二、国家宏观调控(P52~57) 【核心考点】 (1)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P52~54)(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 ①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 根 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 , 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 市 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 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但市 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 即使市场调节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 , 市场也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 它具有自发 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 ,市场上会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等社会问题 , 引发各种社 会矛盾、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 , 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 只有将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 ”结合起来 , 充分发挥二者优越性 , 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 含义 :(P54)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3)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P54~55)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 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4)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 段为主 , 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P55~5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57~61)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 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有利于促进 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l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一起的 ,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 经济, 其基本特征是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 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其根本目标 ; 在社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 力的宏观调控。 (2)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原因。 ①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中 , 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根本利益相一致 , 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②国有经济具有雄 厚的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 ,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 要思想为 指导 ,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正确认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 遵循 市场经济规律 , 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 来 ,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 加强宏观调控。 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 ( 一 ) 企业(P68~70) 1. 市场主体的含义 : 市场主体指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2. 在通常情况下 , 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性机构 ,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 场主体。(P68) 3. 自然人、法人、企业法人。(P70) 自然人以生命或血缘为存在特征。法人是社会组织在 法律上的人格化 , 是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 织。企业法 人: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 经济组织。企业法人又称法人企业 , 是盈利性经济组织。 4.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P71~74)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 基本特征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本。 5. 股票。(P73) (1)含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投入公司资金的所有权证书 ,是股东取得股息 的有价证券。 (2)特点 : ①股票只能转让、出售 , 不能退还公司。②股票价格与股票的票面金额有所不同。股 票的票面金额仅表明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数额 , 它是固定的。股票价格是变动的。股票价格受股票发行公 司的经营状况和银行利率影响。股票价格高低 , 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 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股票价 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 , 与银行利率成反比。股票价格 = 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6. 对股份制的认识 :(P74) ①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 , 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 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②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 , 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 , 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③股份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 有利于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增强企业活力。④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 范围 , 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 7.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种支拉作用表现在 :(P74~76) 首先 , 国有 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 , 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 , 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 , 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 发展 , 发挥着重大作用。第三 , 国有大中型企业 , 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 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 , 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 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搞好社会主头精神文明建设 ,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8. 我国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P76~82) 1. 企业经济效益含义: 企业生产成本同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公式为 : 经济效益 = 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 经济效益与利润的关系。 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因此 ,在企业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与利润成 正比关系。经济效益好,利润总量大。利润总量大,不一定经济效益高。 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以最小的资源 消耗 , 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4.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 (1)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我国提 高企业经济效益 ,有着重要意义。首先 , 提高经济效益 ,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经 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 , 提 高经济放益 ,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 ,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 5.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l) 用先进技术装备企业 , 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 济 ,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 (2)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 ,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兼与破产 ,让其参与市场竞 争 , 接受优胜劣汰的选择 , 有利于其提高经济效益。 6.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优化企业结构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有力杠杆。鼓励企业兼与破产 , 对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具有重要 的促进作用。 ( 三 ) 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P83~86) ( 四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信誉和形象。(P87~92) 1.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2. 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l) 含义 : ①企业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 ,反对失信和欺诈。②企业形象 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 , 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2) 意义 : 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 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发企业 的金钥匙。 (3) 表现 : 企业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4)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途径:①企业应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②在市场上开展正 当竞争 , 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③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 , 争创名牌产品。④经营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 质,特别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详见下列图表)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 一 )GDP 与绿色 GDP(P98~99) 1. 正确认识国民生产总值 (GNP )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 (l) 含义 : 国民生产总值 (GNP)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 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 在其领土范围内 , 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 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这两个经济指标统计的范围不同。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以本国常住居民为 准 ;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以国界为准。 (2)统计这两项指标的意义 :GDP 或 GNP 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都可以反映 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及产业结构状况。统计这两项指标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进行国际经济横 向对比。 2. 绿色GDP: 绿色 GDP 是指传统 GDP 中扣除资本环境成本及资源环境保护费用得到的数据。绿色 GDP 的统计能 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有利于鼓励全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必然选择 , 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二 )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P98~114) 1. 三大产业的划分 :(P98) 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 , 可将其归结 为三大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 ; 工业和建筑业是第二产业 : 其他是第三产业。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98~106) (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的原因。 理论依据(P99~100) :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 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 生存之本; 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 要条件 ;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现实依据(P101) : 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脆弱 , 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 环节。①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 , 基础设施薄弱 , 抗自然灾害能力差。② 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③农业生产面临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 体国情。 意义 (P102): 农业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自立和长治久安。所以 ,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 , 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 , 都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 地位。 (2) 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现状的措施。(P103~106) ①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 展道路。②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 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减免农业税、粮 食直补等 ) ③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坚持农、科、教三结合 , 提 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 ④调整优化农业结构。⑤增加农业投入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⑥积极 发展产业化经营。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 怎样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P101) ①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物资 , 我国粮食供应始终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解决吃饭 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②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消费提出更多更 高的要求。③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巩固粮食基础地位 , 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 国家自立的基础。 (4) 巩固粮食基础地位的措施(P103~105) :①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落实党在农村的 各项政策 , 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民业投入 , 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优化粮食结构。④搞好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⑤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⑤坚持立足国内为主、 进口为辅。 (5) “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 关于 " 农民增收 " 的措施(P103~106) :①最根本的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 农业。 ②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 业投入 ,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综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程 度和规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 , 发展特色农业。⑤加强农村劳动技 能培训 ,拓展农民就业渠道, 改善就业环境。⑥键全农村市场体系 , 强化公共服务。⑦统筹城乡发展 ,"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 。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P106~110) ①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P107)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②在我国工业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 , 为满足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消费品 , 是国家积累 的主要来源和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③发展我国工业的途径:一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③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以信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P110~114) (1) 根据教材识记第三产业的概念、四层次及其内容。 (2) 在我国 ,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 (P112~114) 第一 , 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二 , 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 , 保证社会安定。(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 特的优势 , 它行业多、门类广 , 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 , 能够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 的各类人员。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 拓宽就业面 , 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 第三 , 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 、我国产业结构状况及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意义 :(P114) (1)我国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 ,第二产业素质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 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 ,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 ,调整提高第二产业 ,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 的产业格局。 (2) 三大产业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 既相互促进 , 又相互制约 , 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 , 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 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 三)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P115~127) 1.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P115~119) (1) 在我国 ,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劳动者亭 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 , 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与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2) 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 :(P115)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 酬、休息休假、获得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 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 劳动者依法履行的基本义务 :(P116)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 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 :(P116~117) ①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和劳动生 产率的高低 , 决定着商品的市场竞争力。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短缺,提高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竞 争力 ,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 促进经济发展 , 迎接 21 世纪挑战。 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①我国的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为人民服务。②基本要 求 :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 是统一的。 2. 劳动合同制度。(P119~123) (l)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原则 :(P120~121)平等自愿、协 商一致 、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规规定。其中,平等自愿是订立劳动合同的核心原则 ; 不得违反法律和行 政法规规定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2)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P121~123) 实有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势在必行的选择。①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增加劳动者的竞亨意识,促使劳动者提高自身素 质 ; ③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④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 , 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 律保障。 3.扩大就业 ,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②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 的基础。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等权利。③扩大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④扩大就业有利于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 增加居民收入, 缩小社会成员收入 差距,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扩大消费 , 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社会保障制度(P123~127) (1) 含义。(P124)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 , 为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 利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 内容。(P124~12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内容。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保险。 (3) 原则 :(P126) ①既有利于生产 , 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P126~127) 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 求;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 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