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群体遗传学课件共83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生物竞赛群体遗传学课件共83张

ID:720211

大小:411

页数:83页

时间:2021-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6章 群体遗传学 群体(population) v 又称为孟德尔群体(Mendelian population) v 指一定地域内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所有 生物个体。 遗传结构 • 生物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由不同 的交配体制所决定的基因型频率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 • 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生物群体中 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 频率的遗传学因素,从而了解生物群体 遗传结构的变化规律。 遗传与进化 Ø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和机理; Ø进化论研究生物物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Ø遗传结构的逐代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Ø群体遗传学直接为进化论提供遗传学基础。 第1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二、Hardy-Weinberg定律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 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占的比例。 某人群中MN血型的基因型频率 血型 基因型 人数 基因型频率 M LMLM 22 0.03 MN LMLN 216 0.296 N LNLN 492 0.674 总计 730 1 基因频率 (gene frequency;allele frequency) • 在一个群体中,在所研究的基因座位上 不同的等位基因所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N11、N12和N22分别代 表三种基因型个体 的数量 • N11+N12+N22=N; • D、H和R分别代表三 种基因型的频率 N ND 11 N NH 12 N NR 22 基因型频率计算公式 总体 样本 基因型 计数 基因型频率 计数 基因型 频率估计 频率估计标准差 11 AA 11N N ND 11 11n n nD 11ˆ  )ˆ1(ˆ1 11 DDnS  21 AA 12N N NH 12 12n n nH 12ˆ  )ˆ1(ˆ1 12 HHnS  22 AA 22N N NR 22 22n n nR 22ˆ  )ˆ1(ˆ1 22 RRnS  合计 N 1 n 1 基因频率计算公式 N NNp 2 2 1211  N NNq 2 2 2212  HDp 2 1 RHq  2 1 二倍体生物中,每个个体的每一个基因座位上有 2个等位基因,N个个体,共有2N个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计算公式 总体 样本 基 因 型 计数 等位基因频率 计数 等位基因频率 估计 等位基因频率估计标准差 1A 1N HD N NNp 2 1 2 2 1211   1n HD n nnp ˆ 2 1ˆ 2 2ˆ 1211   )ˆ2ˆˆ(2 1 2 1 pDpnS  2A 2N HR N NNq 2 1 2 2 1222   2n HR n nnq ˆ 2 1ˆ 2 2ˆ 1222   )ˆ2ˆˆ(2 1 2 2 qRqnS  合计 2N 1 n2 1 二、Hardy-Weinberg定律 • 在一个平衡的 随机交配的大 群体内,A和a 的频率为p和q ,则三种基因 型的频率为: 2pD  pqH 2 2qR  Hardy-Weinberg定律 v 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 没有突变、选择、基因迁移等因素的干 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 保持不变。 v 也称为遗传平衡定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所谓随机交配,实质上是不同基因型的配 子之间的随机结合 ♀ ♂ pA qa pA AAp2 pqAa qa pqAa aaq2 • 不管群体中原始基因型频率如何,是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 交配,群体就能达到平衡。 例,某一群体中,起始的基因型频率为: 则初始基因频率(初始群体产生的配子频率)为: 这是一个不平衡群体。 4.0)( 2.0)( 4.0)( 220 210 110    AAR AAH AAD 5.02 1)( 5.02 1)( 0020 0010   RHAq HDAp 随机交配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为: 在随机交配情况下,第二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为: 5.02 1)( 5.02 1)( 1121 1111   RHAq HDAp 25.0)( 5.02)( 25.0)( 2 0221 00211 2 0111    qAAR qpAAH pAAD 25.0)( 5.02)( 25.0)( 2 1222 11212 2 1112    qAAR qpAAH pAAD 5.02 1)( 5.02 1)( 2222 2212   RHAq HDAp 在随机交配情况下,第三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为 25.05.0 5.05.05.022 25.05.0 22 23 223 22 23    qR qpH pD 5.02 1 5.02 1 333 333   RHq HDp §比较各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在三代之间 没有变化。 §基因型频率是有变化的,第2代的基因型频率不等于第1 代的基因型频率,但是,第3代的基因型频率与第2代的基 因型频率是相等的。 §表明,该群体已经平衡。 平衡群体的标志: v 平衡群体的标志不是基因频率在上下代 之间保持不变,而是基因型频率在上下代 之间保持不变。 v v 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可能会变化 v 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一定不变 平衡群体 • 在没有突变、选择、迁移的情况下,随 机交配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 率在世代间保持不变,这样的群体称为 平衡群体。 平衡群体的鉴定 AA Aa aa 是否平衡? 1. 0.5 / 0.5 - 2. 0.4 0.2 0.4 - 3. 0.25 0.5 0.25 + Hardy-Weinberg定律的要点如下: 1、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 其它因素的干扰,各世代之间基因频率 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2、在一个大群体内,不论起始基因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 交配,群体就能达到平衡。 Hardy-Weinberg定律的要点 3、基因型频率是随着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l 基因频率变化了,基因型频率一定会随之变化; l 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可能变化; l 基因型频率若保持不变,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变化。 l 所以,群体平衡的标志是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4、如果一个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 保持不变,这个群体就被称为平衡群体。 第2节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一、突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二、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三、遗传漂变和奠基者效应 Hardy-Weinberg定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v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如突变、选择、 迁移和遗传漂移等,时时刻刻存在着。 v在自然界中,尤其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有 无限大的随机婚配群体。 v这些因素正是生物进化的促进因素。其中 突变和选择的作用更大。 一、突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v基因突变是新基因的唯一来源,是自然 选择的原始材料;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也 是巨大的。 v研究突变对遗传结构的影响时,仍然假 定是一个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除了 突变以外没有其它因素的作用。 突变压(mutation pressure) v假设在常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A和a,若A 在长时间内不断突变为a,没有其它因素 的干扰,最终这个群体中的A将全部消失, 成为a的纯合群体。 v这就是突变对遗传结构产生的压力,称 为突变压(mutation pressure)。 v如果A的初始频率为p,p=(1-q) a的初始频率为q,q=(1-p) p+q=1 vA→a的速率为u,a→A的速率为v; v(1-q)u>qv,q(a)增大,p(A)下降; v(1-q)u<qv,q(a)下降,p(A)增大; v(1-q)u=qv,突变压相等,则基因频率 保持不变,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群体仍处 于平衡状态。 §基因的频率完 全由突变频率 决定。 可见,突变 对群体遗传结 构的影响是十 分巨大的。     vu vp vu uq vuqu qvquu qvuq qvpu       1 若u=v,则一定会有p=q=0.5。 设A的最初频率为p0,n代以后,A的频率为pn ,群体中 只发生A→a的突变,经过n代,群体中A的频率为: 8.05 4 100.1100.4 100.4 100.1 100.4 66 6 6 6          vu uq v u  n n upp  10 大多数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然而生物进化的历程是 无限的,随n的增加,累积起来的突变效应是惊人的。 有些生物,如细菌,世代很短,在短时间内突变对基 因频率的变化就会很显著。 二、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 v 比较适应环境的个体生育率高,可以留 下较多的后代,这样下一代群体中这一 类基因型及相关基因的频率就会增加; v 生育率低的个体留下的后代较少,下一 代中有关的基因频率就会降低。 自然选择 v因此,自然选择的结果总是使群体向着 更加适应于环境的方向发展。 v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生物在适应性和 结构上的合理性。 v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关键环节。 自然选择 v 如果选择作用发生在个体育龄期之前和 育龄期间,就会影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 的频率; v 如果选择作用发生在育龄期以后,对基 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不大。 人工选择 对于人类种植或饲养的物种来说,除了自 然选择以外,还要受到人工选择的作用。 二、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1、完全淘汰显性基因的选择效应 2、完全淘汰隐性基因的选择效应 3、自然选择,适合度和选择系数 4、对隐性纯合体不利的选择 5、不利于显性基因的选择 1、完全淘汰显性基因的选择效应 v 淘汰显性性状改变基因频率的速度很快。 v 水稻高杆基因Sd1,半矮杆基因sd1,Sd1 >sd1。 v 某一群体中p(Sd1)=q(sd1) =0.5,若只选留半矮杆 个体,淘汰高杆个体,下一代将全部为矮杆: v q(sd1) =1; p(Sd1)=0。 2、完全淘汰隐性基因的选择效应 v若淘汰隐性性状,改变基因频率的速度 就慢得多了。 v即使隐性基因是致死的,而且也没有新 产生的隐性突变基因来补偿,在选择压 力下,隐性有害基因仍然可以在群体中 保持很多世代。 例,在杂合体Cc的后代中淘汰隐性个体 v玉米中的白化基因(c)隐性致死 v开始时C和c相等,频率各为0.5,即 v基因型频率为0.25CC,0.5Cc,0.25cc v隐性纯合体将全部死亡 v此时,p(C)=2/3,q(c)=1/3 5.0 qp 下一代中,基因型频率为 ccCcCC 22 3 1:3 1 3 22:3 2          v其中1/9 的cc个体又死亡,C的频率进一步 提高,c的频率进一步降低。 假设在选择以前隐性基因频率为q0 , 再下一代: 000 2 1 RHq  若淘汰所有aa植株,下一代a的频率为: 0 0 00 0 00 2 0 00 00 0 1 122 2 1 q q qp q qpp qp HD H q  0 0 0 0 0 0 1 1 2 21 11 1 1 q q q q q q q qq    再继续淘汰隐性植株: 0 0 0 0 0 0 2 2 3 31 211 21 1 q q q q q q q qq    经过n代后: 0 0 1 nq qqn  隐性基因频率逐代下降的情况如下: 0.500→0.333→0.250→0.200→0.167→0.143→0.125 →0.111→0.100→0.091→0.083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推算出达到某基因频率所需要的世代数 0 0 0 0 0 0 0 0 1111 1 1 1 qqq q qn qn qnq q qnq nq qq nn n n n           9821005.0 1 01.0 1 n 若q0=0.5,希望qn=0.1,则 3、自然选择,适合度和选择系数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v 在自然状态下,对环境有较大适应能力 的个体会留下较多的后代,对环境不太 适应的个体会留下较少的后代。 v 这就是所谓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 结果会使群体向着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 发展。 适合度(fitness) v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相对适应能力 可以用适合度来度量 v 适合度又称为适应值(adaptive value)或 选择值(selective value)。 适合度(fitness) v 适合度一般用W表示,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与 其它基因型个体相比较,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能 够存活并留下后代的相对能力。 v 不管基因型的表现如何,只要在同样的环境下 和其它基因型相比能够留下较多的后代,它的适 合度就比较高。 对显性不利的选择对显性基因频率的影响 4、对隐性纯合体不利的选择 显性完全,选择对隐性纯合体不利时,基因频率q的变化 三、遗传漂变和奠基者效应 v 若在小群体内,不能充分地进行随机交配,就可能使 有些个体不能产生后代而使所携带的基因丢失。有些 个体产生较多的后裔,而使所携带的基因被固定。 v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所造成的基因 频率的不确定性变化被称为随机遗传漂 变(random genetic drift)。 v也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v 或者说,非随机取样而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称为遗 传漂变。 遗传漂变的本质是生育率的差异: v在大群体种,不同基因型产生能育的后裔数也可 能有变动,但对基因频率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v可是在小群体中,这种波动就会对基因频率产生 相当大的影响。 v如果群体很小,由于机会的关系,甚而有可能使 某些不利的基因被保留下来,而使有利的基因被 丢失。 v像这样,由小群体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频率 的随机波动,就是遗传漂变。 ABO血型 v 人类的ABO血型,在适应性上没有任何 意义。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 其基因频率不同。 v 这是中性基因漂移的典型例证。 奠基者效应 v当一个群体起源于少数几个个体时,就 会发生遗传漂变的极端情况,称为奠基 者效应(founder effect)。 v这最初的少数个体就是奠基者。 有一种先天性失明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v 在东卡罗林群岛的Pingelap人中发病率特别高。 v 据记载,在1780-1790年间,一次飓风袭击了 Pingelap islands,只留下9个男人和数目不祥 的女人。 v 可能留下来的人中有一人或少数几人是“先天 性失明”基因的携带者。1970年,Pingelap人 口已增加到1500,其中先天性盲人竟达10%之 多。 v 先天性失明基因在选择上显然是不利的,这种 致病基因能在群体中有这样不寻常的高频率, 毫无疑问是遗传漂移的结果。 奠基者效应的典型例子: v 美国一个州有一个19世纪中期从德国迁来的 27个家庭建立起来的一个教派。他们生活在自 己的圈子里,几乎不同周围的人通婚。在几个 基因座位上可以观察到遗传漂变的作用。 v 如A血型(IAIA、IAa)的频率在德国人中为 0.40-0.45,而在这个社区的德裔美国人群中 的频率为0.6,IB基因的频率只有0.025。 v MN血型座位上,LM基因的频率在德国人和美 国人中都是0.54,而这个社区的德裔美国人中 却是0.65。 v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常常出现大陆上所 没有的物种。 v这是因为在被隔离的小群体中,一旦发 生突变,经过若干世代的小群体繁殖, 新基因就会被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类型 或者新的物种。 §3 物种的形成 speciation 一、物种的概念 v 界、门、纲、目、科、属、种 v 种就是物种(species) v 种以下还可以分为:变种、亚种、生态 型、群体等等。 一、物种的概念 v 群体(population)是物种(species)的组成 部分,也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v 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 自然分布区域的、可以相互交配的生物类 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 v 不管怎样分,种是实际存在的单位,而种以上 和种以下的划分和归属都是人为的。 v 物种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基本单位和基本环节, 是生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区分界限 v所有生物个体之间都是有差异的。 v种内差异在遗传上是连续的; v种间差异在遗传上是不连续的; v种内变异可导致变种的形成,但物种和 变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v变种进一步演化成新的物种。 v生物界的发展进化是渐近的、连续的。 物种与物种之间一般有较明显的界限, 但这个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物种的标准 v 区别物种的主要标准是在野外条件下能 否进行相互杂交,并正常生育下一代。 v 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进行杂交且产生能 正常生育后代的种群和个体,就属于同一 个物种; v 物种的标准 v 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相互交配; v 即使偶尔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 v 或者虽产生后代也是不能生育的,或者生 育能力很差。 v 两个种不会因杂交而打破变异的“不连续 性”。 v不同的物种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v 水稻和小麦不能相互杂交。 v 而水稻种内的籼亚种和粳亚种是可以杂 交的,但有些亚种间品种杂交后F1 的结 实率很高,有些则很低,说明了种内分 化的连续性。 v 马和驴能交配并能产生后代,但后代不 育,所以马和驴分属于不同的种。 物种形成 v 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是较大的,一般涉 及到一系列基因不同,或染色体形态不 同,或染色体数目不同。 v 种内个体间、群体间的分化是遗传变异 的不断积累。 v 遗传差异逐渐增大,最后产生生殖隔离, 就演化为新的物种。 物种的形成方式 (一)渐变式 (二)爆发式 (一)渐变式 通过突变、选择和隔离等过程,逐渐积累变 异而成为新种。由量变到质变。 ①继承式: 一个物种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累 积变异,过渡成为一个全新的物种,而原物种 已不复存在。 马的进化。 ②分化式: 一个物种的两个以上的群体,由于地理隔离 或生态隔离,先形成地理族或亚种,而后又逐 渐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种。 棉属的分化: v棉属(Gossypium)有很多种 v栽培种有4个, 旧大陆棉,2n=26;草棉、中棉 新大陆棉,2n=52,陆地棉、海岛棉。 v 每个种内又分为许多亚种,每个亚种内 又存在许多栽培品种。 草棉 Ø草棉有5个亚种 Ø“非洲亚种”是最原始的野生类型。 Ø随着古代非洲和阿拉伯的贸易往来,非 洲亚种被带到阿拉伯,产生了长纤维突 变,经选育而成为槭叶亚种。 Ø槭叶亚种后又被带往不同的地区: 中亚 波斯亚种 中国 中国亚种 印度 印度亚种 中棉 v 中棉也有5个亚种,印度亚种最原始。 v 由草棉中的槭叶亚种演化而来的 v 中棉中的印度亚种与草棉中的槭叶亚种在形 态上的区别仍很小,比同是中棉的其它亚种之 间的形态差别还小些。 v 印度亚种向北发展,又形成了“中国亚种” 等4个亚种。 v 中棉从草棉分化出来的时间较长,受长期自 然选择的作用,现在在自然界与草棉已不能有 基因交流。 旧大陆棉的进化关系 草棉 非洲亚种 槭叶亚种 中亚 波斯亚种 中国 中国亚种 印度 印度亚种 中棉 印度亚种 中国亚种等4各亚种 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物种的形成过程: • 先有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各自通过不同的基 因突变、染色体畸变、重组,在自然选择下,形 成不同的亚种 • 亚种再进一步分化,到有机会重新相遇时已不能 有基因交流,产生了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种 • 原则上讲,单有地理隔离和形态差异,而尚未形 成遗传隔离机制的,只能称为不同的亚种。 v 没有隔离就没有物种的分化,就没有生 物界的进化。 v 一个发生了优良变异的个体若不和原来 群体隔离,彼此间仍自由交配,新的优 良特性会在群体中扩散。 v 一个发生了优良变异的群体若和普通群 体混合在一起,由于彼此自由交配,优 良特性不能积累,性状不能分歧,就不 能形成新种。 v 种的形成就是隔离机制的形成。 生殖隔离机制 v 各种不同的阻止生物体之间相互交配的生 物学特性和行为特性叫做生殖隔离机制 v reproductive isolating mechanisms,RIMs 表 生殖隔离机制(RIMs) 1.合子前的RIMs,阻止受精和杂种合子的形成。 a.地理的和生态的隔离:不同的群体占据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栖 息地,彼此不能相遇。如生活于不同山谷中的陆生螺类。 b.季节的和时间的隔离:交配或开花发生在不同的季节或一天内 不同的时间。 c.行为隔离(限于动物):雌雄之间无吸引力,或雌雄不相容。 d.机械隔离:由于生殖器大小或形状不同,或花器结构不同,不 能进行交配或受精。 e.配子隔离:雌雄配子不能相互吸引,或精子、花粉在雌性生殖 道中无生活力。 2.合子后的RIMs,减少杂种生活力和育性 a.杂种无生活力:杂种合子不能发育,或不能发育到性成熟。 b.杂种不育:杂种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配子。 c.杂种的后代衰退:杂种的后代(F2或BC)生活力及育性降低。 合子后隔离现象: v有的植物杂交以后能结实,但种子不能 萌发。 v有的植物杂交以后,杂种胚不能发育成 熟,但若取出来人工培养就可以成熟, 并再生成健壮的植株。说明杂种胚与杂 种胚乳之间的不协调是杂种不活的原因 之一。 v马和驴杂交能生骡或駃騠,但骡的可育 性极低。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 v地理隔离在新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形 成生殖隔离。 v反之,若没有生殖隔离,原来地理隔离 的两个群体,一旦再发生某种地质气候 变化又会成为一个群体。 v 所以地理隔离是新种形成的第一步。 人类的干预 v 生殖隔离是指野外的情况。 v 有时种间杂交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可以 成功,而且杂种及其后代的生活力和生 育力均正常,不能作为是同一个种的理 由。 v 只要它们在野外有生殖隔离,就足以保 证它们在自然界是不同的种。 (二)爆发式物种形成 v 主要见于植物界,多为远缘杂种通过染 色体加倍后很快形成新种。 v 虽然刚形成的异源多倍体也要通过自然 选择,使之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但异源 多倍体可以很快得到,所以与前一种方 式相比较,可以称之为爆发式。 普通小麦的起源 云台属各物种的形成途径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