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
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2)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
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
氯化钠、硝酸钾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回顾】
1.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氯化钠溶液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2.追问: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二、合作探究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
地溶解食盐呢?
【过渡】要验证对实验的猜想我们就要动手亲自实验。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
酸钾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
一、1.教师演示实验:向一定量 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指导学生科学
探究的步骤)
在室温下,向盛有 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直至氯化钠全部
溶解,再加 5g 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 15ml 水,搅拌,观察现象。
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 固体溶解 氯化钠的溶解量与溶剂
的量有关再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 有固体未溶解
再加入 15ml 水,搅拌 固体溶解
初步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学生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实验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 硝酸钾的溶解量与温度
有关
再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
…… 有固体未溶解
加热 固体溶解
再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
冷却 有晶体析出
思考 :1. 氯化钠、硝酸钾溶液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上述实验操作对应的溶液,哪些可以继续溶解溶质,哪些不能继续
溶解?
3.根据上述实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
4.一定条件下的饱和食盐水还能溶解蔗糖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 温度 下,向一定量的 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
再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当溶质 能继续溶
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 的不饱和溶液。
【问题】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教师演示实验】
向饱和食盐水加入少量硝酸钾 固体
结论: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 100 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 3 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
液的质量变为 103 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
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过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当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后我们
怎样做使后加入的固体又溶解了?
【提问】那如何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为饱和溶液呢?
有没有方法使溶液中的溶剂减少一些呢?我们具体可以怎样来操作?
学生分析、讨论
一般情况下:
升温 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
提醒: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
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 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
饱和溶液。因此上述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课堂练习:
某硝酸钾溶液在 20℃时是饱和溶液和,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 100℃
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三、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 下,向一定量的 里加入某种溶
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的饱和溶液;在一定 下,
向一定量的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的不
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判断方法:
(1)在一定温度下,观察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固体溶质存在...................,
如 ,且溶质的量 ,则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若溶液中没有固体溶质存在,则该溶液(“一定”、“可能”、“不一定”)是 饱和
溶液。你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判断?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
意 义 。 饱 和 溶 液 与 不 饱 和 溶 液 之 间 通 常 有 以 下 转 化 关 系 :
加( )、一般( )
温度 ( )溶剂、加入( )、一般( )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知识拓展】浓
溶液和稀溶液 【实验探究】在常温下,向试管①、试管②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10 mL 蒸馏水,
再分别加入 3gNaCl、0.1gCa(OH)2 固体,振荡,观察 试管中固体全部溶解,
试管中固体部分溶解。 静置后,试管 中得到的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试管①、试
管②相比,试管 溶液浓些。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
断溶液是否饱和。
1.浓溶液 (“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
液。
2.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即一定温度下,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 的。 例如 20 ℃时的 NaCl 饱和溶液肯定比 20 ℃时的 NaCl
不饱和溶液浓。具 体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课堂检测】
1.某硝酸钾溶液在 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 该溶液升高温
度到 100℃,则 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
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其中正确的一组
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3.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4g 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
未溶,再加 10mL 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
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
不饱和溶液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
溶解溶质的溶液 B.降低温度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溶液中有固体,溶
质未溶解,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在该温度饱
和
5.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
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
液 B.一定温度下,100g 的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 3g 食盐,用力搅拌后可得到 103g 食盐溶
液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不会溶解 D.饱和溶液是包含其底部
未溶解的溶质的混合物
7.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不变下,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
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20o C 时,向
50g Na2CO3 的溶液中加入 5g Na2CO3 粉末,溶液的质量是 55g D.20o C 时,从 50g Na2CO3
的饱和溶液中取出 5g,剩下的 45g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8.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
要浓 B.在溶液里进行的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C.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
液要浓 D.在说到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时,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这
两个前提条件下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