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得相关的信息;
(2)知道影响固体和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
关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和分析数据,能把数据转化为表格图像,并从表格图像中获 取相关信息,归
纳建立相应的概念和规律;
(2)通过数据转化为表格图像的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定量研究的方法,
逐步建立数型模型、提升学科思维与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及辨证地思考和观察问题的唯物主义思想;
(2)感悟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的事实,启示自己——人生应像硝酸钾
起点虽低,后劲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3)体会合作交流的人文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影响固体、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难点:
(1)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2)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固体的溶解度
【引入】
氯化钠和硝酸钾,谁溶解得更多?
【情境激疑 1】课件展示
弱弱地问声:假定我与刘翔之间进行跑步比赛,你能确
定赢者是谁吗?
讲解: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认为老师会输,说明同学们
没有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假如①如果刘翔裹着棉被
跑,而你穿运动短装跑,如何?②如果刘翔跑 100m,
而你只跑 20m,又如何?③如果刘翔重病在身跑,而你
却身心俱佳跑呢?你还会认为我会输吗?(得意地笑)说
明外界很多因素会对赛果产生影响。我们把对结果产生
影响的因素叫做变量,以上①②③对赛果产生影响属于
变量。为得出准确的结果,我们应控制变量,使其中一
个变量不同,其他变量相同(被控制),这样才能研究
得出该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同理,想一想,氯化钠
和硝酸钾这样能够溶于水的物质,如何比较它们溶解能
力的大小呢?
学生七嘴八舌的
猜测
为 引 出 溶 解
度打基础。
【导入新课】
2
本课我们来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利用它就可以用来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板书课题名
【建立概念】课件展示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说明和解释:溶解度四大要素:温度、溶剂量(100g)、
饱和状态、单位(g)
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其含义是什么?
【随堂检测】课件展示(在附件 1)
1、学生归纳溶解
度概念的四要素。
2、举例理解溶解
度的意义。(20℃
时,氯化钠的溶解
度是 36g 的含义)
建 立 溶 解 度
的概念。
巩 固 掌 握 溶
解度的内涵。
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比较
【讲述】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易溶”“可溶”“微
溶” “难溶”等概念,它们是用来粗略描述物质溶解
能力大小的度量词。我们把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叫物溶
的溶解性(定性)
投影课件
区分:溶解性(定性描述)——粗略
溶解度(定量描述)——准确
(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例子来说明)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