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复习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中总复习阶段,既要帮助学生重现、归类、整理已学化学知识,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
目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摸索、归纳解题规律和方法,强化学科思想、训练思维、以提高应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一直是广大初三化学
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尝试以“学案导学”来提高初三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恰当的教
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收获,使其在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获得协调发展。
“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之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
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
平,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精心设计地进行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
探究真知的学习程序,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方案。学案的设计与编制,
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如下原则:围绕教学目标、体现双基
的原则;启发性原则;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对“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
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初中某些气体指的是 O2、H2、CO2,既掌握 O2、CO2 的实验室制
法,了解 H2 的实验室制法,并通过对比归纳、学会推断其他气体的制法;初步学会用实验
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并能描述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常见气体的干燥和净化。
(2)中考说明中强调:“能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 O2、和 CO2。
(3)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有关气体的制取与净化的题,主要集中在实验题中。
(4)本节是初三复习中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在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常见
气体的制取与净化的解题思路,回顾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等重要知识,能用化学用语
准确地表达相关实验问题。同时,设置的“仪器组合”环节,为培养优秀学生提供拓展性学
习空间。
2.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是本年级平行班级之一,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比较专注、思
维活跃、乐于探索、勇于质疑、积极表现,但一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到位,思维不
够缜密。
通过学生做过的一些有关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实验题来看,存在如下问题:(一)答题
中不注重审题,忽略关键信息;(二)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三)对陌生的实验题缺少必要
的分析;(四)灵活应用能力较差,等等。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教学方式:实物演示及组装、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
(2)教学手段:化学复习导学案。
4.仪器准备
实物展示台、导学案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 O2、CO2、H2 的方法及反应原理、发生装置、
干燥装置、收集装置、验证和验满方法,且已经进入初中总复习阶段——实验复习专题。
学生对的实验认识大多停留在课本中几个重要的实验上,并没有将反应原理联系起来,
缺乏系统性,而本节课基于这一前提,在实验复习中,将常见气体的制取及净化综合在一起,
通过学生对原理的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对制取及净化的实验问题有一个
系统性的认识。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实验室制取 O2、CO2、H2 的方法及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
验证和验满方法;
②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强化书面总结和语
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整节课在“已有知识→细节强化→小结提升→设计组装→原理分析→巩固落实”中进
行,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体验创新过程;
②通过对设置的实验问题不断解决,强化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的复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带来的喜悦;
②培养学生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2.发展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的复习,使学生掌握制取和净化的规律,完善知识体系;
②增强推理、归纳、总结、规范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设计组装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来设置阶梯性问题,为培养创新性的优秀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②在组装实验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的严谨性。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确定
根据中考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O2、CO2 的实验室制法(包
括反应原理、发生装置问题、收集方法、验证和验满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制取一般气
体的思路和方法,能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描述对应的问题。
4.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内容
(四)教学资源设计
我关注了以下几点:
1.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如果有条件,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人文
精神的积极作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
对问题作出判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发挥出自
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及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小组合作的优势不断彰显。
5.教师要发挥好导向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6.不断改进复习的方式,大胆尝试及应用,相信学生,并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导向、学生实践等形式来完成。不仅兼顾到学
生个体,让学生个体有所体现,还能兼顾到整体,让学生整体在收获到知识的同时,领会并
归纳到制取和净化的方法。
化学教学方式很多,而选择哪种方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依托一些载体来很
好地传达要落实的思想,以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