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学难点:通过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难易程度或剧烈程度推导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学习目标:
1、知道镁 、铝、铁、铜、金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知道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3、能够判断哪些反应是置换反应。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 1:你知道那些金属可以与氧气反应?写出相关的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组间的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施过程:1、学生黑板展示(每组出一人,同组之间互相补充,每组写出一个且准确加一分);
2、组间互相补充,归纳
3、找同学说出相应反应的实验现象;
4、通过以上反应,归纳出金属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5、通过讨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剧烈程度比较:Mg、Al、Fe、Cu、Au 的活泼
性顺序是什么?
6、通过质疑:铝比铁活泼,为什么铝的抗腐蚀性能比铁强?使学生了解金属铝抗腐蚀的原
因?
前置作业 2:学生阅读课本 P10-11 活动与探究要求,然后分组完成探究任务:每组中三人做金属与稀盐酸
反应,三人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提示: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选择的金属外观形状大小差不多,记
录好现象,写好方程式。)然后据反应现象比较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
金属与稀 HCl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与稀盐酸
铁与稀盐酸
铜与稀盐酸
金属与稀 H2SO4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硫酸
锌与稀硫酸
铁与稀硫酸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及实验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
组合作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度
实施过程:
1、小组分工:每组六人,三人做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三人做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三人之中一人
负责操作,一人负责观察,一人负责记录。
2、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选择的金属外观形状大小差不多,记录好现象,写好方程式
3、小组展示交流、分析归纳和研讨。
1)、通过实验现象,可得到金属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2)、通过以上金属与酸的反应的难易及剧烈程度,可推知 Mg、Zn、Fe、Cu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什
么?
3)、以上六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来看有何特点?化学上把这样的反应叫做什
么反应?他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何不同?
4、研讨:Mg、Zn、Fe 均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 H2 ,实验室为何用锌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
制取 H2 ,而不用 Mg 或者 Fe ?
专题训练
1、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空气中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一根铜丝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能看到什么现象?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下 (填能或不能)与氧气反应。
6、写出镁、铝、锌、铁分别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 ;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叙述中,属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
A.纯铁是银白色固体 B.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C.铜容易传热、导电 D.钨有很高的熔点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发出蓝色火焰 B.发出耀眼白光
C.发出黄色火焰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化亚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都是浅绿色的 B.氧化铝和氧化铜都是黑色固体
C.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D.硫酸铝溶液是无色溶液
7.小兰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8.下列物质不可能是通过相应的金属跟稀酸发生反应制得的是( )
A.硫酸铁 B.硫酸锌 C.氯化镁 D.氯化亚铁
9.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用甲制容器可盛放稀硫酸,灼热的乙在空气中不燃烧,
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
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0.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物污染源之一。铝的下列用途必须加以控制的是( )
A.用铝合金制门
B.用铝合金作飞机材料
C.用金属铝制装碳酸饮料的易拉罐
D.用金属铝制电线
10.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盐酸的烧杯,并使天平保持平衡,在左、右两
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了两种金属(保持盐酸过剩),反应完全后发现左杯升高、右杯下降,则左右
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的金属可能是( )
A.镁和铝 B.锌和镁 C.锌和铜 D.铜和铁
11.镁、铁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如:
( 1 ) 镁 在 空 气 中 燃 烧 时 , 发 出 耀 眼 的 白 光 , 可 用 来 制 造 镁 闪 光 灯 , 其 反 应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麦片中常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性铁粉,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转化
成氯化亚铁,起到补血作用,写出这个反应方程式: 。
1.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
2.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
3.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再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其中不反应的
是 ,反应产生气体速度最快的是 ; 产生气体最多的是 ,
铁溶于稀硫酸后,溶液呈 色.
12.4 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
酸,将 A、B、C 和锌四种金属分别同时放入
其中。小明将观察到的现象形象地画了一幅卡
通图(如下图所示),每个卡通人物表示一种金属,周围的小黑点表示反应中生成的气体。
(1)A、B、C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可能是 。
(2)B 是常见金属,写出 B 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金属与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
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先通过金属是否易被氧化而判断出镁、铁、比金活泼。镁、铁活泼性的比较
是镁在空气中燃烧,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得出镁的活泼性大于铁。通过在空气中加热的条件下而
判断出镁的活泼性大于铜。铁和铜的活泼性要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这几种常见金属活
泼性的判断是我这节课的主线。
通过上这节课,学生学会判断镁、铁、锌、铜、金的活泼性,学会用金属活泼性解释一些与日常
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基本上达到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但存在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好。
加上该课时的内容是下册内容,学生事先没预习,不敢大胆说话,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主动参与意识不
强。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没有详细向学生交待做实验时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导致个别学生
出现了操作失误的现象并出现了合作误区,如课堂实验中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同学拿试管,另一个同
学往里加试剂。这种现象还不是偶然的,是学生实验时经常发生的。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想,到底什么
叫合作?合作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合作?可能我们不十分清楚,学生就更不知道了。老师需要加强学习,
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