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3《囚绿记》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3《囚绿记》学案

ID:716470

大小:23.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2 第一单元的一 篇课文,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这 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 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两篇。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 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 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 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 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 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 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通过 学习本文,不仅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 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同时, 多元化解读,从人性角度、社会自然角度深入分析,提高文本鉴赏能力,体验学 习的乐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一(2)班,进入高中以来,我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学生基本养成了圈点批注的习惯,但是在圈点批 注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 完整。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法设计】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 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 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教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 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特点,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 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 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抒情线索,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理清结构。 2、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体味语言,深入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3、多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探究主旨,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 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体味语言,深入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2、多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探究主旨,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 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 情景导入:一扇窗,蔚蓝天空,一片藤叶……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讲述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本来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悲观的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但一 枚普通的藤叶给了她生的希望,从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人活着,就必须要有信念,而一片绿,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也恰恰给了女 孩一份执著的生的信念。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位非常喜欢绿的人,只是他对绿钟 情到了极点,以至于将绿囚禁起来。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现代作家陆蠡的内心世界,学习它的散文名作《囚绿记》。 2、解题 “囚”是什么意思?从字的结构突破,人被关住,囚禁。 “绿”指什么?(第 4 段)诵读:常春藤 “囚绿”是怎么一回事?(第 8 段)诵读欣赏 3、陆蠡 蠡:(lǐ) 多音字 蠡(lí)酌管窥(成语):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合作探究 梳理线索】 1、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随着他对这抹绿色的行动有变 化吗? (小组合作、思维导图出来) 提示:扣一个“绿”字; 线索是:寻绿一观绿一囚绿一放绿一怀绿;情节的展开与作者感情的联系:文章 的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都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 程,随着情节的展开,作者一步一步地把热爱绿色生命、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精神、歌颂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思想情感推向高潮。 【品析文字 找寻心声】 作者围绕绿来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由绿而引出无限的情丝,曲折有致地 展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命运的变化。结构精巧,变化多姿。 1、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分享、交流,体会作者的感情。关键句体会。 (教师引导、点拨) 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 (1)探究出作者对常春藤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爱。 (2)作者借助不可囚禁的绿色在传递什么呢?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幸福、年华、永不屈服) 文本解读第 10 段、11 段 (3)传递的心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个性化解读 探寻主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陆蠡留在《囚绿记》中的密码我们每个人所读到 的都是不同的,小组讨论,多元化解读。 1、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 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 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常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 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是 毒药,是囚笼。 (1)漫画《碍与爱》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以爱之名去对待他人,却不 知,我们的这份爱,于他而言,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爱有误区,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常春藤,不是“渐渐失去了 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 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2)《庄子 至乐》: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 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 美酒给它喝,宰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礼仪供奉,结果这只海鸟目眩心 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 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 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 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 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 3、 发现美的历程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我 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 样” 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 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 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 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 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 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颗绿色的常春藤。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 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 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 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 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 美。”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 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是啊!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 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 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 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拓展升华 诗情美意】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 巴尔蒙特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田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 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我与世界签订了和约, 我是世界的真主。 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冰川, 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 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 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 我的理想来自苦难, 但我因此而受人喜爱。 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 无人、无人媲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而一旦天光熄灭, 我 也仍将歌唱……歌颂太阳 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 总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从这一刻起,希望大家走 心的感悟生活,像常春藤一样勇敢追求一切美好,因为,人生永远不会重来…… 【教学反思】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2 第一单元的 一篇课文,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 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两篇。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 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 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 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 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 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 精神境界。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 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同时,多元化解读文本,从品读 文章语言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及正确的价值观。 如此美的散文,我们该如何教呢? 一、读中品味,品中美读 本课教学,我从反复诵读入手,以“读”贯穿全程。反复诵读中读懂这篇 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 二、缘“物”探“意”。 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 征意义。品读过程中抓住“绿”和 “囚”,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把握物“常春藤”的特点,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体悟作者的举动和内心的情 感意念。抓住关键词:“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幸福”、“年华”等。 三、 个性化解读、主旨探究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主旨,从人性角度、自然社会角度等 多方面深入,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整个课堂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我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 高业务能力。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