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
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 表示污水处理,b 表示污水收集 B.a 表示污水排放,b 表示污水处理
C.a 表示水的利用,b 表示水的污染 D.a 表示水的污染,b 表示污水处理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协调性
生态小康家园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周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
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首要目的是( )
A.增加室内外温差 B.减少病虫害 C.减少水分蒸发 D.减少能量损耗
4.“楼顶花园,楼上家园,地面果园”是生态农业庭院的写照,楼顶花园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增加湿度,利于产出
C.提高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 D.资源再生,提高产能
5.该生态小康家园地源热泵使用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夏季 B.夏季、秋季 C.春季、冬季 D.秋季、冬季
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郊区农业被认为是创意农业的经典,其主要内容为文化休闲、环境保护和生态农
业,被称为“绿腰带”。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
用,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符的农作物,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6.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 )
A.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 B.发达便利的交通线
C.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D.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7.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绿腰带农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 )
A.新鲜度 B.种类 C.品质 D.成本
8.绿腰带项目对慕尼黑郊区的影响是( )
A.扩展了地域范围 B.完善了服务功能
C.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 D.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左图为我国云南省某村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该村石灰岩广布,年平均气温 13℃,年降水量 1200 毫米。该
村梯田呈碗碟状,远看像是螺丝上的螺纹,故称“螺丝田”,右图为“螺丝田”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
题。
9.形成“螺丝田”分布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溶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10.“螺丝田”分布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 )
A.热量不足 B.降水稀少 C.地表水不足 D.植被覆盖率低
11.促进“螺丝田”分布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 B.适当修建梯田,发展旅游观光
C.整体移民搬迁,留住绿水青山 D.发展节水灌溉,减少土地盐碱化
新疆某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实现了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中国化工行业的形象。
读“新疆某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集团的主产品有( )
①精细化工产品 ②食品 ③水泥 ④节水器材 ⑤氯气 ⑥乙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
13.该集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 )
A.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零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
C.高效农业摆脱了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D.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图中 X 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 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
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对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 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15.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我国状况相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下图为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
A.三江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准噶尔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7.图中②⑤⑥分别代表( )
A.堆肥化、菜籽油、油渣 B.菜籽油、油渣、堆肥化
C.堆肥化、油渣、菜籽油 D.油渣、菜籽油、堆肥化
18.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好处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系统中能体现
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的是( )
A.②③④⑥⑤① B.①②③④⑤①
C.④⑤⑥⑦⑧④ D.③④⑥⑦⑧③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
联系强度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显示()
A.廊坊指数大小与距离北京远近无关
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相同
20.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之间的联系
二、综合题
21.读下面我国某地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无公害水果 ②沼气 ③沼气池 ④养猪 ⑤避免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⑥生态旅游 ⑦月柿节 ⑧沼渣、
沼液 ⑨富裕的生态家园 ⑩森林覆盖率提高
阐述该地生态经济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图中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
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 400 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 400 毫米的
地区(地表 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
不 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在降水量 400 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2)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消耗了全球 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 40%的水泥,创造出的 GDP(国内生产
总值)却不足全球的 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荒”声一片。
材料二 我国经济每年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透支”
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1)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些观念,试说明理由。
(2)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持续发展是基础题, 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
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 。
A.经济系统 B.生态系统
C.人的管理调控 D.社会系统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
(4)说出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说出三类即可),并以其中一类基本经济活动为例说明经济
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a 环节是废水到区内水体和供水系统的中间过程,一定为污水的净化处
理;b 环节是由供水系统通过利用过程产出产品的同时所形成的废水通过收集进入污水处理
厂。故选 A。
【点睛】
2.A
【详解】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
公平。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
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指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所以发达国家
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A 对,B、C 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中没有协调性原则,D 错。故选 A。
【点睛】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
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3.D4.A5.C
【分析】
3.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白天阳光透过玻璃射入大棚内使土壤及其它物体的温度升高,这
些物体又以长波辐射形式向棚内空间释放热量,由于玻璃阻隔了大部分长波辐射透过,使这
部分热量留在棚内提高了气温。夜晚,无太阳辐射,玻璃温室内温度降低,需要用草垫覆盖,
以加强保温,故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的首要目的是减少能量损耗,D 正确。
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室内外温差,A 错误。农户
的做法对病虫害、水分蒸发影响不大,BC 错误。故选 D。
4.楼顶花园是楼顶绿化的手段之一,在楼顶上覆盖土壤,栽培绿植,不但能起到美化环境
的作用,而且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尤其是土壤和绿植的存在,夏季有很好的隔热作用,冬
季起到保温作用,使楼内居室环境冬暖夏凉,A 正确。而楼顶花园和地面果园规模小,对改
善空气质量影响不大,C 错误。利于产出、资源再生、提高产能,这些都属于经济效益,
BD 错误。故选 A。
5.冬春季地表温度较低,尤其是冬季温度更低,春季为作物开花生长期,通过地源热泵可
以将热量提取出来,供室内取暖增温使用,故 C 正确,夏季温度较高,秋季为生产淡季,
农作物多已成熟,没必要使用地热泵,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
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相当于一个隔热层,减少了内部热量向外的传递,主要
是保温作用。
6.D7.C8.B
【分析】
6.由材料可知,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休闲场所,故发
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不需要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对交通、
劳动力要求不高。故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7.由材料可知,绿腰带农产品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故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绿腰带农
产品的突出优势是绿色环保,品质更佳。故 C 正确。绿腰带农产品新鲜度、种类、成本无明
显优势。故选 C。
8.绿腰带项目完善了慕尼黑郊区的服务功能,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还提
供了适宜的休闲场所;绿腰带项目并没有使慕尼黑郊区地域范围得到扩展;绿腰带项目是要
保持慕尼黑郊区乡村的风格,对推动城镇化进程影响不大;由材料可知,绿腰带项目土地利
用方式仍为农业用地,没有改变慕尼黑郊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故 B 正确。故选 B。
9.A10.C11.B
【分析】
9.根据材料,“螺丝田”分布区石灰岩广布,图示中每组“螺丝田”的中心最低处都有一个裂
缝伸向地下,形如岩溶漏斗,据此推测“螺丝田”地貌景观应是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垂直裂隙向
下渗漏时周边地表向下塌陷形成的漏斗,属于石灰岩溶蚀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据
此分析本题选 A。
10.“螺丝田”分布区多为石灰岩溶蚀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不
利条件,C 对。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且植
被覆盖率并不是影响该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则 ABD 错误。本题选 C。
11.“螺丝田”分布区景致秀丽奇特,且螺丝田分布区地貌层层盘旋,可以适当修建梯田,发
展旅游业,B 对。螺丝田分布区多石灰岩,地表水不足,不适合大规模扩大粮食种植业生产,
A 错;这里景致秀丽,整体移民搬迁不现实更不是该地可持续发展措施,C 错;该地排水条
件较好,几乎没有土地盐碱化,D 错。
【点睛】
流水溶蚀地貌: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分布区一
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多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12.B13.D
【分析】
12.读图分析,该集团的主产品有精细化工产品、食品、节水器材、氯气、乙炔、烧碱等,
①②④⑤正确;主产品没有水泥。故选 B。
13.该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增加了经济效
益,但生产重点并未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D 正确;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减少,但没有零排放,
A 错误;废弃物的利用为副产品,B 错误;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不能摆脱了生产的周期性
和地域性,C 错误;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
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4.A15.D
【分析】
14.经济环境的协调模式要求经济发展水平要高,环境保护强度要大,两者呈正相关。结合
坐标轴和图形区域可知,Ⅰ区经济发展未影响到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大,所以其为经济环境协
调模式,A 正确;Ⅱ经济相对落后,环境保护强度较高,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Ⅲ经济环境
均落后,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Ⅳ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故选 A。
15.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模式是经济高速发展,但环境保护的强度不够,X 表示经济发展水
平,Y 表示环境保护强度,则位于Ⅳ区间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
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6.D17.C18.B
【分析】
16.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图中农作物的分布判定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的地区。油菜种植主
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而且种植水稻,据此判定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D 正确。准噶尔盆地和三江平原没有种植油菜,AC 错误。珠三角不是油菜主产区,C 错误。
故选 D。
17.牲畜粪尿可通过堆肥化形成有机肥料,故②为堆肥化,⑤⑥是榨油后产生的油产品和副
产品,用于饲料生产的应是油渣,提供给居民的应是菜籽油。故选 C。
18.读图可以看出图上有两大物质循环过程,即①②③④⑤①和③④⑥⑦⑧③,前者涉及“畜
牧养殖”和“农业生产”两大系统,后者涉及“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两大系统。故选
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循环经济,解题关键要懂得生产的流程及物料的利用,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
化学知识才能更好作答。
19.B20.A
【分析】
19.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
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
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故 B 正确,A、
C、D 错误。故选 B。
20.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
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
射作用,京津形成在京津冀城市区域发展的双引擎,利于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
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21.经济效益:通过水果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效益:沼渣、沼液入
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又改善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燃
料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保护了森林,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有力地
推动了乡村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化问题。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详解】
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图可以看出,该地通过无公害水果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
收入,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来看,读图可以看出,该地通过养猪,猪粪进入沼
气池,沼渣、沼液进入农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又改善了当
地的生态环境;猪粪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农民的燃料问题得到解决,不再砍伐森林,保
护了森林,减少了水土流失,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从社会效益来看,农民收入增加,建立了
富裕的生态家园,使乡村-城镇-城市对接,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量人口
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化问题。
22.(1)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
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
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2)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
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及其对生态建设的启示。旨在考查学生材
料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详解】
(1)根据材料,在降水量 400mm 以下的地方植树造林易使树木生长不良,如树干弯曲,根
基不稳,枝叶稀疏等,树木生长不良会影响其他自然要素,如根基不稳,造成固土能力下降,
影响土壤肥力,影响其他植被生长;枝叶稀疏造成蒸发旺盛,使区域更加干旱等。
(2)“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可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根
据材料可知,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生态功能较弱,因此在生态建设过程中,
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避免破坏自然植被。在生态脆弱地区,
应减少人为活动。
23.(1)①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我国每年增长的 GDP 中至少有 18%是依靠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代际公平受损。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环境的观念。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我国经济
的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来获得少量的 GDP 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2)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走循环经济之路。
(3)我国的人口压力大,人均财富和人均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多和经济
发展快,资源的需求量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消耗了全球 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
的钢材和40%的水泥,创造出的 GDP却不足全球的4%),使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经济每年增长的
GDP 中,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份额不少,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环境危机。
【详解】
第(1)题,要求根据数据分析回答,答题时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透支”,从公平性和可
持续性进行分析。①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主要从代际公平进行分析。②不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
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来获得少量的 GDP 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第(2)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走循环经济之路。
第(3)题,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基本国情总结回答。
24.(1)生态 经济 社会 (2)C (3)公平性(4)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
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工业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环境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向生
态系统排放废弃物(废气、废水和废渣)
【解析】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题,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
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人类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的人的管理调控,C 对。不属于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A、B、D 错。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
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4) 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 工
业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环境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如废气、
废水和废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