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酸 碱 盐》复习课(第 1 课时)
【教材与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
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
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
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学情分析】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
的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
题型都需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利用酸碱盐
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做题时与物质的性质又联系不上,即使做出来也不清楚自
己为什么这样做,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全凭做题经验套解习题。从学生
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
总结知识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因而,必须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
学生能从各自的原有水平出发,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或整理并用之于实
际情景中。
【学习目标】
1.通过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进行验证反应发生的方法提炼,并进行常见酸碱的
性质对比总结及应用。
2.初步掌握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方法,能通过比较溶质成分,设计实验
证明。
3.知道常见实验废液处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
常见酸碱的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
验证反应发生的方法提炼和分析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
【活动一】“巧测其变”:验证反应是否发生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实验引入
记录分析
交流讨论
【演示实验】将稀盐酸加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
【设计实验】证明稀盐酸与 Ca(OH)2 发生反应。
【知识梳理】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稀盐酸与 Ca(OH)2
发生反应。
2
复习归纳
总结收获 【方法提炼】
【活动二】“验明正身”:分析反应后溶质成分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承上启下
讨论分享
总结收获
知识再
应用
动手验证
【展示】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后的无色溶液。
【思考】该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可能有哪些?
猜想 1:
猜想 2:
猜想 3: ... ...
【方法提炼】
【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中溶质成分。
【实验验证】
按你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猜想
成立。
3
现象:
结论:
【活动三】“除杂留精”:处理实验废液
活动
形式
活动过程及结果
承上启下
回归生活
知识应用
【展示】展示学生实验成果。
【思考】该废液能直接倒掉吗?可能有什么危害?
你的处理方案:
【活动四】学以致用:中考真题链接
(2014•湘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钡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
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
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BaCl2、Ba(OH)2 和 HCl;
猜想二:BaCl2 和 Ba(OH)2;
猜想三: ;
猜想四:BaCl2 和 HCl.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② 一定不成立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结论: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4
结论:猜想三不成立,猜想四成立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 2 ) 烧 杯 中 的 溶 液 未 经 处 理 直 接 倒 入 下 水 道 , 可 能 造 成 的 危 害 是
(写一条即可).要处理烧杯内的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 B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
过量的 .
Ⅱ.取 10g 烧杯中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3.25%的碳酸钠溶
液.测得溶液 pH 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通过如图可知,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到 g 时,溶液中盐酸恰好处理完.
(2)请计算原烧杯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要有必要的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