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NA 的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相对简单,要想突破就要充分的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沿着
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再次面对科学家曾遇到的问题,使之产生自觉探究的内驱,通过
小组合作,在不断的“建构—修正—建构—修正”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构建。在发展
与人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自然生成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本节教学的设计思路:以科学史为主线,以模型建构为主要的活动,采取“化学
成分 基本组成单位 单链结构 双链平面结构 双链空间结构”的教学
顺序。模型建构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水到渠成的得出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及 DNA
的特性。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三章第 2 节的内容,它在
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与必修 1 的“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相联系,
与此同时,它既对前一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使学
生加深了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又为之后学习“DNA 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等内容进
行必要的铺垫,是否牢固掌握本部分内容,对整个遗传、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
识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已经知道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在必修一也学习了 DNA
的分布、构成元素、基本单位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高一学生的
有机化学知识相对较薄弱,所以避免过多有机知识的介绍,尽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图
及实物再结合人体模拟,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对于构建模型有很高的积极性,乐
于通过动手,积极探索 DNA 分子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简述 DNA 的分子组成;概述 DNA 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以科学发现史的
资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体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认同交
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
钻研精神。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采取讲授、探究式教学,分组合作构建 DNA 模型。
教学手段及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便于课堂上的展示。
五、教学过程
2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 前 1 分
钟
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任务单
播放《神奇的 DNA》视频片段。
引出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
填写展示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激
发兴趣,关注
科学前沿。
回顾旧知,
明 确 脱 氧
核 苷 酸 组
成
【资料 1】20 世纪 30 年代,生
化学家分析了 DNA 的分子组成,
发现它由 4 种脱氧核苷酸分子
聚合而成。每一个脱氧核苷酸由
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脱氧核
糖,一分子的碱基组成。说明脱
氧核苷酸的简图。出示 4 种碱
基。
在掌握腺嘌呤 A 的基础上快
速对另外三种碱基的中文
名称及英文简写进行对应,
思考并回答问题:1、脱氧
核苷酸有几种?分类依据
是什么?说出四种脱氧核
苷酸的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
第 1 模块的相
关内容,为学
习新知、顺利
构建 DNA 模型
做好铺垫。
明确 DNA
双 螺 旋 结
构 模 型 的
构建历程
【思考与讨论】通过分析沃森和
克里克在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
程中的发现,总结模型特点。
学生总结特征:
沃森和克里克将 安排
在 双 螺 旋 的 部 ,
安排在螺旋外部,在这个模型
中, 与 配
对, 与 配对,
DNA 两 条 链 的 方 向
是 。从而构建
出 模型。
并且通过双螺
旋结构的研究
成果引导学生
了解科学探究
过程中应具备
的品质。达到
启发学生的目
的。
自学填写,
完成学案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内容,填
写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学生填写:
其他小组适当纠正
提高学生自主
学习及总计问
题的能力。
教师精讲 根据学生填写自主学习的内容,
教师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学生适当提出问题,教师答
疑。
使学生对于新
知识的学习印
象更加深刻。
课堂反馈
习题演练
多媒体呈现习题 学生答题 对学生的学习
成果进行检测
小组合作
制作双螺
旋结构模
型
提供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的分
子结构式,提示联系两个氨基酸
是如何连接的,DNA 是规则的
螺旋体,碱基排列在内侧,磷酸
自主建构:按小组进行操
作,要求至少将 4 个脱氧核
苷酸拼接,使其成为一条链
由于 DNA 分子是两条链,
学生亲自动手
尝试制作模
型,在模型制
作过程中出现
3
和脱氧核糖排列在外侧。
教师巡视,搜集典型模型,待
每小组完成后,将搜集的模型实
物投影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构建模型的思路,主要解决
DNA 平面结构中的几大问题:
问题 1.两条链间碱基对间的配
对方式和机理。
问题 2:A 与 T 通过两个氢键,
G 与 C 通过三个氢键连接,称
之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问题 2. 理解 DNA 两条链的反向
平行。
将两条链连接完成 DNA 双
链平面结构的构建。进行比
较、分析和思考,开展自评
或互评(最好制作的模型可
以螺旋)
学生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A 与 T 数量相等,G 与 C 数
量相等,但 A+T 与 G+C 不
一定相等,
推测 DNA 分子的两条链中
最可能是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
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有些正
是科学探索过
程中曾经遇到
过的问题,更
能让学生体会
科学探索的艰
辛和快乐,增
强学生的情感
体验。
让学生体验科
学成果的得出
需要不同学科
间的合作。
模 型 分 析
——DNA的
分子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构建模型的第一
个碱基对,试分析第一个碱基对
的可能情况。
共同归纳得出 DNA 分子具有多
样性。
提问:多样性的原因?
每一个特定的 DNA 分子具有特
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是 DNA
分子的特异性。
作为遗传物质 DNA 还具有稳定
性,引导学生从 DNA 的结构分析
原因。
4 组学生汇报制作模型的前
3 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
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
数学模型 。
观察模型、思考回答。
训 练 学 生 观
察、归纳、表
述能力
小游戏---
习题检测
动画游戏习题 学生上黑板完成游戏 PK 提升学生做题
兴趣和学习兴
趣,增加其做
题能力
总结 可见展示 学生总结 巩固,使学生
记忆深刻
4
归纳小结
为 下 节 课
埋下伏笔
这节课我们重走了 DNA 结构的
发现之路,尝试了建模,进而观
察模型分析了 DNA 的结构特点
和特性。在 1953 年沃森和克里
克发表论文时,在论文的最后,
有这样一句语言:我们还注意到
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配对模式,提
供了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
模型建立的当时,就做了这样的
一种预测!那么 DNA 复制的机制
到底是什么?DNA 的复制意味
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下课思考,希望下节课能听到同
学们的精彩回答。
学生倾听、思考 总结本节内容
科学的一个重
要 的 价 值 功
能:科学的预
见性。学生带
着新的问题走
出课堂。
为后面的学习
打下伏笔,继
续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验证性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性实
验,将建构 DNA 结构模型的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
构”的步骤逐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
苷酸和 DNA 的结构。以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大大提
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时,教师应留给
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中,在老师和同
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
到充分体现。
上课过程中存在不足,课件使用不熟练,整个过程中板书书写不适当,没有关注
到整体学生上课状态。这些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努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