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709675

大小:96.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柳城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 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 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 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 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 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 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 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 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 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 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 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 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 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 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 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 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 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 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 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 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 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 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 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 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 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 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 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 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 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 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 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 收。 B.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 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 度。 C.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 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 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 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 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 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 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 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项,正确。 B 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 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 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 ‘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 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 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 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 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 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 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 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 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 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 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 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 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 项,“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 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论证方法一般有事 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事实论证,又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 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道理论证(包 含引用论证、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 概括出来的,道理论证的实质是归纳法。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 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 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儒家学说和道家思 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这属于比喻 论证。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 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据是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 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是用来证明论 点的。 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 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 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 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考生可以从中各选择一 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 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 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 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 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 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 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 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 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 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 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 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 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 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 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 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 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 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 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 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 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 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 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 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 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 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 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 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 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 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 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 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 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 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 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 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 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 勇气!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 的淡泊。 B. 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 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 D. 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 深思。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 事,条理清晰。 B.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主题。 C. 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 更加丰满。 D. 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 传神。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9. 陆涛声先生谈到本篇小说创作时说:“(小说)是胃镜探头插入的内窥式叙述,以自省对灵魂的微垢做 洗涤。这种微垢,不是常人共知的对与错,而是从大众常识的‘对’中辨析出实质的错来,从而体现认识 价值。”请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常识的‘对’”、“实质的错”和“认识价值”分别指什么。 【答案】6. C 7. A 8. 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坦诚、 洒脱的形象。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 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9. ①“大众常识的‘对’”是指俞季年以及舒老两个学生从“常情”“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要说明真 相。这样照顾了姚斌的情面,顾及了人情的“灵活”。②“实质的错”是指让舒老将真相隐藏,将姚斌蒙 到鼓里的做法,带给舒老很大的精神负担,是对舒老秉持的向真向善情怀的掩盖,是不正确的。③“认识 价值”是指小说呈现出来的舒老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人生追求,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人格魅力。(意 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错。由原文“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 而是受了别人的骗”“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 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可知,舒老主要是要向姚斌说明真相,而不是教育他。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采用顺叙的手法”错,文章开头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 然后写“姚斌送这方古砚”“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姚斌 送砚台、舒老拒收砚台未成;再写“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 次表示拒收”姚斌又送一方砚台、舒老再次拒收未成;又写“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 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 姚斌。’”“舒老只好作罢”“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老友验证 了其中一方砚台是假的,舒老为送回砚台而纠结;最后写“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舒老叫一个曾经的 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舒老最终送还砚台。 由以上可知,结构上,“砚台”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砚台”展开情节。 人物塑造上,围绕“送砚台”“收砚台”“还砚台”等情节,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舒老的形象,“姚 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 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觉 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 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表现其淡泊名利的品质,“不过 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 真相告诉姚斌。’”体现其坦诚而洒脱。 主题上,小说写舒老“拒砚”“还砚”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 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 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 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 儿破茧而出的勇气”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题干涉及文本的情节是:姚斌送给舒老一方古砚确定是假砚,围绕该不该归还并说明真相这一问题。 结合“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一 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 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可知,“大众常识的‘对’”是指俞季年以及舒老两个学生从“常 情”“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要说明真相。这是“大众常识的‘对’”。 结合“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 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可知,“实 质的错”是从舒老的角度来看,是指让舒老没有告诉姚斌砚台的真相,而是将真相隐藏,这带给舒老很大 的精神负担。 结合“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 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 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 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可知,“认识价值”指的是舒老自我反 省的过程,是指小说呈现出来的舒老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人生追求,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人格魅 力。 三、文言文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 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 元虽渎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 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绚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 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 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绚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绚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 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于绚,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 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 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 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 坎坷终身,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李德裕素遇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B. 茂元爱其.才 吾其.还也 C. 乃.补太学博士 良乃.入,具告沛公。 D. 以.子妻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号,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 “释褐”即“解褐”,指解去做平民时所穿的衣服,改穿官服。“褐”指粗布短衣。 C. “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着工程、水利、交通、屯田、土地等事务。 D. “迁”有平调、升官和降职三种情况,古代官职以右为尊,故称降职为“左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少有才华,受令狐楚礼敬,他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认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诸 生交游;还每年供给他衣食。 B. 李商隐虽受赏识,却也身陷党争。他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却也被李宗闵之党鄙视;令狐绚 认为他背恩负义,没有品行。 C. 李商隐颇有文才,善写古今文体。他初能写古文,不喜欢对仗;后受到令狐楚的传授,擅长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写文章下笔不停。 D. 李商隐恃才诡激,终身仕途坎坷。他虽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文思也超过温庭筠,却不坚守节操,行 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2)明年,令狐绚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绚不之省。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孤楚镇守河阳,李商隐拿着所写文章求见他,当时才刚到二十岁。 (2)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情况,令狐绹不理睬他。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动词,去,到。 B.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还是。 C.第一个“乃”,连词,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才。 D.两个“以”,都是介词,把。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工部’……掌管……土地等事务”错误。“土地”属于户部。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文思也超过温庭筠,却不坚守节操……”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文思上温庭筠超过他,他与温庭筠、 段成式都不坚守节操。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镇”,镇守;“业”,动词,写;“干”,追求(职位、俸禄等);“弱冠”,古时汉族男子 20 岁 称弱冠。 (2)“明年”,第二年;“省”,理睬;“绹不之省”,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绹不省之。 【点睛】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 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 孤楚镇守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拿着所写文章求见他,当时才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 深加礼敬,让他和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 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 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 他为掌书记,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 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闽、杨嗣复、令狐楚 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 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很久 不任用他。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 (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 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 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情况,令狐绹不理睬他。卢弘正 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李商隐罢徐州府职后入朝,他又通过文章来求见令狐绹, 这才补任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 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河南),没多久也就病 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 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停,尤其擅长撰写 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 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当权者所鄙薄,所以不能得到地位显赫者的任用,坎坷终身。李商隐 有表状集四十卷。 四、诗歌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 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 “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 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 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静。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 蓬勃的生气画面。 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 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 项,“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错误,“彻底解脱”不当,“此 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 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品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其精妙之处”,然后分析结尾两句写了什 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有什么效果。 结合题干“意境旷远”以及最后两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可知,这两句是描绘画面,描写 景象,所以考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这两句;这两句主要写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鸥”, “水”“如天”, 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 写的是“沙鸥”, 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态的画面,这一静一 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接着思考诗歌结尾的艺术。诗歌结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一种是以景结情、借 景抒情。经过前面对最后两句内容的分析可知,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写景,这自然是以景结情,在对自然 景象的描绘之中陶醉着词人的心胸,尤其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 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流露出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 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 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五、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6. 请根据相关情境,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句,均以比喻手法表现了江水(湖水)之美。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为生事。” (5)《阿房宫赋》中通过秦朝统治者搜刮天下百姓财富和挥霍财富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来批判秦朝统治 者奢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念高危 (2). 则思谦冲以自牧 (3). 惧满溢 (4). 则思江海下百川 (5). 覆压三 百余里 (6). 隔离天日 (7). 千里澄江似练 (8). 玉鉴琼田三万顷 (9). 举先王之政 (10). 以 兴利除弊 (11). 奈何取之尽锱铢 (12). 用之如泥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谦”“溢”“覆”“鉴”“弊”“锱铢”。 六、文言文选择题(10 分,每小题 2 分)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私下,私自。这里用作谦辞 C.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D.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永保无疆之休”中“休”应为“善美”之意。 故选 D。 18.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举先王之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 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从句式 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项,为状语后置句,“受命于人主”即“于人主受命”,意思是: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我则认为 在皇上那接受命令); B 项,为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即“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意思是:在朝堂上公开讨论 和修订法令制度; C 项,为状语后置句,“有求于我”即“于我有求”,意思是:客人赞美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D 项,没有特殊句式,只是一个为陈述句,意思是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故选 D。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致..天下怨谤也 B. 韩魏之经营..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B.“经营”,古义:积累的金玉珠宝;今义:策划并管理,计划和组织。 C.“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D.“以为”,认为。古今意义相同。 故选 D。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C. 以膏泽..斯民 D. 辇.来于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事”,名词作动词,做。 B.“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C.“膏泽”,名词作动词,使……得到好处。 D.名词作状语,表方式,乘辇车。 故选 D。 21.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君主的后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高,媵是陪嫁的女性。 B. 孝悌:指的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C. 课文《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D. 豫游: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指的是敬爱自己的父母”错误。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是指兄弟对兄长的尊重、顺从,也指兄 弟姊妹的友爱。 故选 B。 七、《红楼梦》阅读检测:(7 分,选择题 3 分,简答题 4 分) 22. 《红楼梦》第 5 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和正册,中有女子 判词,下列判词,对应选项人物全部正确的是( )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③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④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A. 王熙凤 元春 妙玉 迎春 B. 探春 李纨 妙玉 香菱 C. 王熙凤 李纨 黛玉 香菱 D. 探春 元春 黛玉 迎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探春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如探春理家;“生于末世运偏消”写探春生于 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她是赵姨娘所出,“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 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的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由此可知,这是探春。 ②“桃李春风结子完”,“完”与“纨”谐音,暗藏她李纨的姓名,喻说李纨早寡。她刚生下贾兰不久, 丈夫贾珠就死了,所以她短暂的婚姻生活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景色也就完了。“兰”, 兰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兰草或春兰,此处的兰和画中的茂兰皆暗示贾兰。贾府子孙后来都不行,只有贾 兰“爵禄高登”,做母亲的也因此显贵。“枉”,徒然白费,李纨守寡一辈子谈不上有什么个人幸福,虽 符合封建妇德的典范却不是作者推崇的人生,“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故此称之“枉与他人作笑 谈”。这说的是李纨。 ③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欲洁”是说妙玉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 扔掉;“何曾洁”是说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 的地方去;“云空”是说出家就要“六根净除”,而“未必空”是说妙玉“带发修行”,这是她尘心未断 的的表现,而且她作为一个妙龄尼姑对宝玉有爱慕之意;“终陷淖泥中”是说她在荣府落败后的遭遇。这 是妙玉。 ④“根并荷花一茎香”是说菱根与荷花生于池中,散发着清香,寓意香菱原本是《红楼梦》中最先出场的 甄英莲;“平生遭际实堪伤”,“遭际”即“遭遇”,这是感叹香菱一生的不幸遭遇,是足矣令人悲伤感 叹的,如幼时被拐,被卖冯渊却遭薛蟠横插一脚,做了薛蟠的妾室,最终却又被迫害致死。“自从两地生 孤木”一句,运用了拆字法,“两地”可理解为两个“土”字,“孤木”可理解为“木”字,合起来即为 “桂”字,暗扣薛蟠在买下香菱之后,迎娶的正室夏金桂。“致使香魂返故乡”即指香菱死亡。 由此可知,分别是探春、李纨、妙玉、香菱。 故选 B。 23. 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小厮兴儿曾评价过贾府中的几位主子。以下两段文字评价的分别是哪两位 女性人物?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画线部分的评价。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 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答案】王熙凤情节:十二回中王熙凤对贾瑞毒设相思局,表面殷勤相待,暗中设计捉弄整治。六十九回 中王熙凤表面对尤二姐关怀备至,暗地里唆使秋桐等人折磨尤二姐。探春情节:五十五回与李纨共同协理 家事时,探春训斥管事婆子吴新登家的;七十三回探春软硬兼施,训诫迎春房里的刁奴(迎春乳母的儿媳 王住儿媳妇);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掌掴王善保家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段文字意思是: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打着歪主意,表里不一,暗中使坏。这体现了王熙凤能说会道, 对上级善于阿谀奉承,她对下属严厉精明,惯于玩弄权术的性格特征。划线部分“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 刀”体现了王熙凤的表里不一、阴险狡诈。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借秋桐、张华等人之手逼 得尤二姐吞金自杀等都可以表现狠毒、奸诈狡猾。考生结合一个情节具体分析这种性格体现即可。 第二段从“三姑娘”“可惜不是太太养的”等可知是探春。“刺戳手”是形容探春果敢、决断、刚烈的性 格特征。她兴利除宿弊,实行体制改革,对偷偷懈怠的下人严格管束;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掌 掴王善保家的,等等皆可体现。 八、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江苏网 2 月 22 日讯“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 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记者采访获悉,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场所之一,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 师生热议。 某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这一姓名给报社(统 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 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 要求:①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答案】 尊师重道,有何不可? ——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 尊敬的李明先生: 您好! 冒昧来信,想就贵专栏关于“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话题谈论一点个人看法。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在不少人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里,一堂课就是从一个 起立、一声问好开始的。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多数高校出于各种理由,对“上课礼”不作硬性要求,大 学课堂上也几乎不见起立与问好。鉴于此,华东交通大学轨道学院与人文学院、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 先后重拾课堂礼仪,让既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再现大学课堂,但随之而来的有赞誉也有批评。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上课礼”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师生共同尊重的一种表现。 南航教师陈建平每节课上课前,都给自己的学生鞠躬行“上课礼”,学生们也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这一 师生互动延续了整整三十年。正如陈建平老师所说,“上课礼”营造的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温文尔雅 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同学的善意提醒、对老师的温情督促。既然“上课礼”有如此多益处,为什么每一次 重拾还引来争议? 客观而言,传统的师道尊严在高校确有颓弱之势。学生中,视自己为客户、视专业知识为产品的有之, 不及格后威胁老师、侮辱老师甚至伤害老师的极端案例有之。有的高校老师甚至直言,以前是学生怕老师, 现在是老师怕学生。老师为何怕学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把教师上课质量好坏的评价权完全交 给了学生,教师的薪资待遇、各项评比资格等与学生打分挂钩。本来,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倒 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问题是,由学生来评价也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讲究科学。比如,有 的老师因害怕“报复”,对学生课堂上无礼行为不予制止,有的为考评得优秀,考试不敢出难题、不敢给 低分,等等。这些风气一旦泛滥成灾,显然无助于师道尊严的维护,无助于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讨论颇多。从传统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 生为中心”的重视,这种转向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值得注意的 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从中小 学“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到高校重拾“上课礼”的倡议,说到底都是一种纠偏,都是对教师作用和 地位的重申。立德方能树人,学艺必先学礼。试问,如果大学四年对自己的老师尚未有足够尊重,又怎能 企盼他们会尊重其他公民、引领社会理性与温情? 礼本乎心,以礼载道。尊师重教之心,需有“礼”的形式来承载,也需要“礼”的形式来涵养。在这 个年轻人高喊“生活要有点仪式感”的时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课堂,有点仪式感正当其时、十分 必要。 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校园里重拾“上课礼”很有必要。这是尊师重道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青 年良好品德的途径。 此致 敬礼! 尚理 ×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目来看,这是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作,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主要考查考生独立思考、信息整合、价值判断、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能力。另外,书信的格式、用语要 求,也不能有所忽视,这实际上又是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 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 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 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 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 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 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 【立意】1.仪式,亦是情意 2.上课有礼,教育有仪 3.礼出于本心,道得于礼节 4.重拾上课礼,传扬中华风 5.礼重内容,亦重形式 6.尊师重教须有“礼” 行文结构:从题目要求来看,“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一般提倡写议论 文,文章开头首先借助材料直接点出中心议题——‘上课礼’,接着从今到古层层分析,指出“尊师重教 之心,需有‘礼’的形式来承载,也需要‘礼’的形式来涵养”,最后进一步指出“上课礼”很有必要, 呼应开头。 【素材】1.不学礼,无以立。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用礼仪来文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3.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论语》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诚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需要古时的繁文缛节。但上课礼,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合适仪式——于学生 而言,这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诉说对师长的敬重;于师者而言,也可借此传递善意,表达关怀。而师生 的关系,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动与共情发展。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