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40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40张

ID:709648

大小:3260893

页数:40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 先秦时期指的是什么? 先秦,顾名思义,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所 有历史时期。先秦的含义非常广,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为止,它所代表的,是一段恢弘的历 史文明。当然如今人们也逐渐的习惯用先秦来泛指春秋 战国时期。 问题1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问题2 关键字 诸侯并起,列国争霸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 齐、楚、燕、赵、韩、魏、秦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问题2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以及世卿世禄制逐步瓦解, 不再能很好的维持统治。   3.文化上: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室、王权衰微,各诸侯国纷乱争霸。各路 诸侯都需要能人志士来为其出谋划策。同时,官学势弱,私 学兴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们便周游列国,想一展才 华,于是便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 你所熟知的先秦诸子及其对应的学派有哪些?问题3 你所熟知的先秦诸子及其对应的学派有哪些?问题3 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 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 喜欢和君王辩论的平民 乐于讲故事的养生专家 总想带领人类征服自然的勇士 心有大爱的和平使者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 庄子 老子 道家 韩非子 法家依法治国的倡导者 墨子 墨家 选读导言:孔子与《论语》 l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____,字____, ____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_____、_____、_____。 l其学说以_____为核心,以_____为手段,符合权势者维护旧秩序的要求,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统治思想,因此被称为至圣先师。 l除此之外,孔子作为教育家,与其息息相关的著作_______又可以让我们学 到修身立德的方法,做人处事的原则。 l《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一 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被翻译 l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l “四书”:《论语》与 l “五经” 《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添加一组关联词 补全句意:如果…….就……. 如果天下通行大道,实行德政的话,那么 (我)孔丘就不会参与改革/变革了。 二、阅读选文 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 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 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篇第三》) •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来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 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 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混乱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 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 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 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篇第三》) 仪:河南兰考。 封:边疆(n),把…作为边界(名使动)联系《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见(xiàn):引见/把…引见 不得见(jiàn):见面 从者见之(xiàn):引见/把…引见 君子之至于斯:之(主谓取独) 判断技巧:找到主语和谓语 至于(古今异义)古:至(到) 于(介词,引出对象) 今: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提起另一个话题) 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 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 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篇第三》) 出日: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省略主语(仪封人)出日 丧(sàng) 丧失/丢失官职 倒装句(状语后置):“二三子于丧何患乎”(你们对于你们师傅丢失官 职这件事儿何必要担心呢?) 以:借 上天将借用孔夫子(作为木铎)来宣扬大道,德政。(比喻) 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 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 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篇第三》) 主角:仪封人 通过仪封人得言语和行为反映出得信息: 1.请见的“请”反映出仪封人谦逊和对孔子和像孔子一样显得的君子的尊 重。 2. 言语的“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反映出孔子既具有影响 力和号召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 仪封人 言语、对话 行为举止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信任、推崇孔子 请见 尊重孔子 反映出孔子极具社会影响力和号召 力,身份受人尊敬推崇 第2则 问题1 长沮、桀溺耦而耕(两人并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渡口)焉。 长沮和桀溺是什么人? 问题2 “焉”作何解释? “焉”:相当于“于之”,句中译为“向他们” 第2则 问题 是知津也。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里的“津”仅仅就指的是我们可 以看得到的渡口吗?体现出这两个人对孔子怎样的态度? 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才对,怎么可能连路都不 知道呢?! 这里的“津”实际上是实义虚化,指的是孔子人生选择的路津、道路 和方向。 体现出二人对孔子的讥讽。 第2则 问题1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体现出桀溺对孔子什么态度? 世道混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隐士。 言下之意,世道如此黑暗,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才是上策。这是对孔子奔走于天 下行救世之事,宣扬大道这种选择的怀疑、嘲讽和不屑。 而“耰而不辍”这个动作,也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桀溺自身的高傲和对孔子的不屑 一顾。 问题2 至此,你认为长沮和桀溺是什么人?还仅仅是两个在天地里劳 作的身材魁梧的人吗? 长沮和桀溺二人代表着在当时那个纷乱无道的时代选择避世求安的一众隐士。 第2则 问题1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孔子为什么会怃然? 对二人所言不理解和失望,内心感到悲凉、失落,理想实现的曙光都看不到。 问题2 孔子怃然之后的这一番话是什么意思? 人不可与鸟兽同群,自己只能和世间众生站在一起,不会选择归隐,天下有道, 我可以悠哉游哉,若天下无道,我必当收拾行囊,遍游天下,用自己的肩膀,扛 起宣扬大道,入世救世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第2则 问题 对比一、二则故事中的人物,即仪封人和长沮、桀溺二人你会 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发现? 仪封人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中尽显对于孔子的信任、尊重、推崇和敬佩。 长沮、桀溺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对孔子及其人生选择的怀疑、不屑和难以 理解。 而正是这两类人的鲜明、突出的特征,使得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入世救世,面对 乱世毫不退缩求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从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和衬托。 重点字词 长沮 jù 执與者 yú 怃然 wǔ 怅然若失的样子 耰而不辍 chuò 停止 岂若 怎么比得上/还不如 形容高大 是知津矣 jīn 渡口 夫执與者为谁 fú 那个 是:代词,这个人(指孔子) 通假字 桀溺 桀 杰 形容高大 而谁以易之 而 尔 你 辟人之士 辟 避 躲避 词类活用 耰 原意:古时用来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 本文的意思:用平整田地的农具做农活 名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以:与/和 特殊句式 使子路问津焉 让/派遣子路去向他们(长沮和桀溺)询问/打听渡口在哪儿? 焉:于之,译为向他们。 倒装句 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使子路焉问津。 注意: 如果把“焉”译作“哪里”,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直接翻译成: 让子路去问渡口在哪儿。则不是倒装句。 特殊句式 问于桀溺倒装句 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于桀溺问。(向桀溺询问/打听) 而谁以易之? 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而以谁易之?(你和谁改革/变革呢?) 而,通“尔”,你。 以:和/与 特殊句式 鸟兽不可与同群倒装句 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不可与鸟兽同群。(不可以和鸟兽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我不和世间众生站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与:和 特殊句式 鸟兽不可与同群省略句 省略主语 完整句子:(人)不可与鸟兽同群。(人不可以和鸟兽同群) 子路行以告 省略宾语 完整句子:子路行以之告。(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谈话)告诉了孔子。 行:走回来 告:告诉 回顾思考 1. 第二节故事的主人公长沮和桀溺仅仅是两个壮劳力吗? 2. 他们对于孔子的态度如何?从哪里看出的? 3. 孔子听到子路将他与二人的对话后有什么样的情感反应? 4. 你可以通过对比前两节故事人物对于孔子的态度看出什么?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快步走)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十八》) 楚狂接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快步走)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十八》) 楚狂接舆 问题1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接舆歌中表现了他对孔子什 么态度?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 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话里既有对孔子的尊重和惋惜, 也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批评和讽刺。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快步走)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十八》) 楚狂接舆 问题2 从接舆的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种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分别针对谁? 既有对孔子的尊重,又有对他人生选择的惋惜、不理解和批评,还 有对孔子的规劝和想要孔子避世修身的期望。同时又有对当权者的 失望、不满和斥责。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快步走)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十八》) 楚狂接舆 问题3 为什么连用了三个“而”,这样有什么效果? 连用三个“而”表示对当权者们的极度的失望、斥责 和贬斥之深。起到了强调、增加情感强度的作用。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快步走)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十八》) 楚狂接舆 问题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与孔子交谈呢?(趋而辟之) 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 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 积极参政入世。身处乱世,孔子的主张得不到社会普通人的认可, 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连社会上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这未免让我 们觉得有些悲凉。 荷蓧丈人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 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 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第二天),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返”)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 废之?欲洁【使动用法】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 之不行已知之矣。” 荷蓧丈人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 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 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问题1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潜台词 是什么?荷蓧 丈人对孔子什么态度。 做农劳动,与五谷打交道是避世的生活日常,孔子连这些都做不 到、不知道,如何成为他人的老师,为他人指点迷津。可见在老 者眼中孔子在这个乱世之中仍没有选择出世,这条在天下人看来 都是最正确的道路。 体现出老者对孔子及其人生选择的不理解和不屑、 荷蓧丈人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 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 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问题2 对比其他孔子遇到的人,你如何看待这位老丈人? 首先表象上看老者是一个远离纷乱世道的务农老者,他同样代表 着那些选择避世的隐士。 其次,就老者本身来说,他又是一个尊贤,懂礼的老人。 最后,他虽然懂得长幼之礼,却无法理解诸如君臣之义,入世救 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大道。 荷蓧丈人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 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 杖而芸(“耘”,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问题3 你如何理解子路的话? 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 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君子 从政,是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大道不能通行于现实的天下., 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践行道义。 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3、孔子的人生抉择是什么? 2、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的人有什么 不同? 1、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是“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 处世方式? 三、思考互动 写作素材:勇于担当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 • 孔子的人生目标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其向着有道的境界发展。在他 认定的有道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 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 和安宁。在选择了这一目标之后,孔子从未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达十 四年之久。 • 与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选择消极避世的态度不同,孔子是 积极入世的,天下无道成为了孔子投身于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他身上 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而且为实现人生目标,他百折不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即使困于陈蔡 之时,他依旧讲学不辍,诵诗弦歌,坚定不移地面对困难,从不放弃。 感谢观看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