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 语文试题 命题中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 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 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 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 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 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 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 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 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 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 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 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 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 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 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 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 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 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 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 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 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 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 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 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 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 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 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 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 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 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 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 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 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 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 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 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 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 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 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 《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 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 《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 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 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 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 点可以得到印证。 B. 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 具有文学性。 C. 《红楼梦》长于写实,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 普遍长远的意义。 D. 《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 的江南女性创作。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 与历史相去不远。 B. 《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 的叙事主线。 C.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 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 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 波浪澎湃的感觉。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曲解原文,材料一说“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 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B.“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偷换概念,材料 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 度创作的自由”。 D.“研究者一致认为”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B.“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说“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 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 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是把加入一些 浪漫色彩的写实作品和纯写实作品比较,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 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故选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节选) 田汉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狱中。 狱卒 提关汉卿! 禁子下,不一时,闻铁链镣铐相击声。关汉卿上。 禁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卿)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 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狱卒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 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 么办呢? 关汉卿 (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 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 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 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 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实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 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 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 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 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 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 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愚民图谋不轨。只要 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 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 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狱吏 那么,(对叶和甫)叶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吏 关汉卿,你若真照他说的招供了,我们的人又该倒霉了。姓叶的回去,必然报告忽辛,忽辛 必然追你的案子……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被关在大牢里,而狱吏对他的态度很恭敬,是因为狱吏母亲的风湿在关汉卿的治疗下好了很多。 B. 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有“为万民除害”,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等有关,因而被捕。 C. “又低声”这一舞台说明提示说话语气更进一步地“低声”,说明所说内容是秘密的、不可告人的。 D. 叶和甫来到牢中想要劝说关汉卿和忽辛大人合作,但被关汉卿拒绝和痛骂,最后狼狈而逃。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狱吏在选文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狱卒、禁子不同,他对关汉卿礼貌客气,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又凸显了关汉卿的形象。 B. 关汉卿回复叶和甫的语言大都简洁干脆,如“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有话快说吧”,鲜明地体现 了他的立场和态度。 C. 叶和甫对关汉卿之前温和耐心,后来凶狠狰狞,态度截然不同,这不仅使戏剧矛盾冲突加剧,也充分暴 露了他“无耻的禽兽”的丑恶嘴脸。 D. 《窦娥冤》是否教唆王著“为万民除害”这个问题是选文的主要线索,也是叶和甫与关汉卿矛盾斗争的 核心内容。 6.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文段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7. 《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 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4. B 5. D 6. ①关汉卿与叶和甫的正面矛盾冲突,②王著等人和阿合马的矛盾冲突,③还有主人公面对名利诱惑及生 死抉择的内在矛盾冲突。 7. 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展现人物的精神。②动作描 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个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也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 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 忍无可忍。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 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等有关,因而被捕”错误,由选文中狱吏说的“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和叶 和甫告诉关汉卿王著刺杀阿合马和郝祯的事情之后关汉卿的反应来看,关汉卿并非是因为王著刺杀的事情 被捕的,刺杀事件是被捕后发生的事情。原文信息是“(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 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主要线索”“核心内容”错。选文的重心是叶和甫劝说关汉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这既 是节选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叶和甫层层劝说的目的。而关于《窦娥冤》的创作、演出与影响等相关内容 的争论,只是展现人物的其中一个环节,算不上主要线索和矛盾斗争的核心内容。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文中叶和甫劝说关汉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关汉卿坚决不答应,还“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 叶和甫打倒在地下”,这是写关汉卿与叶和甫的矛盾冲突。 从叶和甫的话“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 刺了”可知,文章还写了王著等人和阿合马的矛盾冲突。 叶和甫说只要关汉卿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图谋不轨,就可以减轻刑法,另外还有酬劳,但是关汉卿 不为所动,丝毫不妥协,展示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体现了他面对名利诱惑及生死抉择的内在矛盾冲突。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还有对比反衬等表现手 法。 如关汉卿对自己是铜豌豆的语言描写,直接写人物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狗东西,你是有眼 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 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动作描写“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舞台说明中的神态描写,“怒火难遏”“诧 异”“鄙夷地” “不耐”“怒”“按捺住怒火”,都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 表现手法上,叶和甫利诱关汉卿,最后露出无耻面目,关汉卿坚持正义,绝不妥协,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二、古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 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 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 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 从之矣! (本文为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 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晋侯秦伯围郑”句中的晋侯、秦伯。 B.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C.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解释《春秋》的《邹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11. 下列关于“甲段选文”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 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 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 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答案】8. D 9. B 10. D 11. A 12.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 里去夺取土地? (2)(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符合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本句意为: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晋”作“之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相与”是个固定词组,指相交,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D。 “也”字是句末语气助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A。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如解释《春秋》的《邹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错误,春秋三传是《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应该是从侧面表现,而非“反面”。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1)既:已经。东: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焉:兼词,到哪里。 (2)非:如果不是。中:正对上,恰好合上。讵:怎么,难道。若是: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 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 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 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 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 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 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 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 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 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 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 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 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 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 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二)古诗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①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②,未解庄生天籁,刚道③有雌 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②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③刚道:“硬 是说”的意思。 13. 以下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片描写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下片描写眼前所见实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 B. 这首词上片写景突出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 C. 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下片写动景,动态中有奋发向上之心。 D. 这首词,展现了开阔明丽、动静互衬的情景,同时由景生情,表达了自由豁达情怀。 14. 词中展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全词,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13. D 14. 塑造了一位身处逆境,却依然胸怀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 士大夫形象。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分析错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 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接着 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B.“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分析错误,“日落与山色”描绘出苍 茫阔远的意境,并无孤寂之感,下文没有自比庄子,作者自比的是那位风波浪尖上弄舟白头翁,作者认为 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 风浪的壮伟丰姿即是明证。作者认为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C.“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分析错误,上片写景,并无孤独悲凉之感。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首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 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 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 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从而自然 过渡到全词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 貌的一种象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 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 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 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 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 千里雄风。所以,这首词塑造了一位逆境中仍保持旷达、豪迈的浩然之气的士大夫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11 分) 15. 补写处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高歌的动 人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设一 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鼓励学生说出如果被人赏识, 会怎么做。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了秦国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 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 要重蹈覆辙。 (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 望皇帝临幸。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咏而归 (4). 以吾一日长乎尔 (5). 毋吾以也 (6). 奈何取之尽锱铢 (7). 用之如泥沙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9).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 一肌一容 (11). 尽态极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沂、雩、毋、锱铢、鉴、妍。 三、语言文字应用(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相声对民众而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始终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社会生 活 ,反映了群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相声远非会背几段贯口会讲几个笑话便能轻松驾取,“于 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方能称得上精品。例如《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 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漫话燕京》以别解的 方式从历史知识中提取出许多 的笑料,使人一笑之余又有所启迪;……反观当下,对于传统相声与 相声传统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 地将规矩、行话等当作不可或缺的相声传统,却有意无意地忽略 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从而使相声作品少了些相声本应有的精气神。今天的从业者要对传统相声之精 华多一些钻研与领悟,并将其运用到新相声的创演中;要始终保持与时代精神 ,向生活要笑声。这 样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相声的可持续发展。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言近旨远 一厢情愿 同频共振 B. 息息相关 言近旨远 一意孤行 同声相应 C. 休戚相关 耐人寻味 一意孤行 同声相应 D. 息息相关 耐人寻味 一厢情愿 同频共振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让人对作者 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 B. 《窝头论》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从百姓日常饮食中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由衷感佩作 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 C. 《窝头论》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从百姓日常饮食中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让人由衷感 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 D. 《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对作者的独 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B.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C. “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D. 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更亲切了。 【答案】16. D 17. C 18. B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对象指人。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指物间关 系。语境指相声和民众思想感情、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物与物间,故应选择“息息相关”。 第二组,言近旨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语境 中有“有所启迪”的提示,故应选择“耐人寻味”。 第三组,一厢情愿:指只管自己一方同意,而不管对方是否同意;也泛指完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 观条件是否允许。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下文有“忽略了对相 声传统的深层认知”提示,故应选择“一厢情愿”。 第四组,同频共振: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往往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 面的共鸣或协同。同声相应:同类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语境中的 使用对象是“相声”和“时代精神”,不是同类性质的事物,故应选择“同频共振”。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错误,“从百姓日常饮食中”应该放在“手法”之后。 B.搭配不当,句子主语“《窝头论》”和后面的谓语“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不搭配。 D.语序错误,“从百姓日常饮食中”应该放在“手法”之后;搭配不当,句子主语“《窝头论》”和后面 的谓语“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不搭配。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材料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B.表示列举的省略,与材料中省略号用法相同; C. 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D. 表示语意未尽。 故选 B。 19.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 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 B. 《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成 功劝退秦师埋下伏笔。 C.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 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 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 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的能力。 C. “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错误,应该是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 法,本文中没有“想象”手法。 故选 C。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恒心:古今均为“长久不变的意志”的意思。 B.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 C.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是副词,十分,极。 D.细说,古义,指小人的谗言。今义,指仔细地述说。 故选 A。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很多人都认为多喝水对身体有好处,当遇到感冒这类常见疾病时,大家一般都会说“多喝点水”。其 实,喝水也讲究适量,喝多了可能会引起水中毒。那么,在日常生活中,①________?首先,我们平时要养 成主动饮水的习惯,②_________。其次,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以 100~150 毫升为宜,间隔 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 1500~1700 毫升。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也有利于人 体吸收。每天清晨起床后、上午 10 时左右、下午 3~4 时、晚上就寝前是③________。 【答案】 (1).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喝水呢 (2). 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3). 一天中四个“最佳饮水 时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 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 意前后文的衔接。 ①依据前文提出的人们对“多喝点水”存有的误解,以及后文“我们平时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喝水 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两个角度的回答,可知第一空应该是对正确喝水方式的疑问,所以应该填写“我们 应该如何正确喝水呢”。②第二空前面说“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依据其中的“主动”一词,推知第 二空可填写“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③依据前面所讲的“少量多次”原则,文中分别讲了“少量”和 “多次”,其中“每天清晨起床后、上午 10 时左右、下午 3~4 时、晚上就寝前”应是喝水最佳的时段,所 以第三空填写“一天中四个‘最佳饮水时段’”。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网)不入洿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吃不完)也;斧斤以 时(按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使民众养活生者、安葬死者都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节选自《孟子》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 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上面这段孟子的话,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 鉴之处?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只有“不违农时”,才能保障基本的农业生产;只有“数罟不入洿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水产供应; 只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才会获得取之不尽的林木资源。孟子的目光穿透纷繁的历史表象,至今给我们 以深刻的启示。发展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虽然是高等智能生物,但仍和动物一样,必须依赖于大自然这个环境,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最基 本的生存资源。而这些资源,并非真的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不管是在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的古代, 还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不存在真正的“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有一个,大 自然所蕴藏的资源储量都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那么终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这一天的到来或 早或晚,不是我们,就是我们的子孙,终会有一代人会面临这样的局面。没有了基本的资源,文明就不可 能延续,人类也不可能生存下去。发展不能只看眼前,还要为子孙计深远。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恶果,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耕地面积萎缩,农田被侵占; 山林植被遭破坏,水土大量流失;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珍稀物种走向灭绝。只管大干快干,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固然让我们的经济在短期之内得到迅猛发展,但蓝天白云没了,青山绿水没了,莺 歌鸟语没了。于是大自然开始疯狂地报复人类。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灵魂上早已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伤痕。我们难道还能让悲剧继续上演? 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我们所犯的错误虽然不可能再弥补,但在现在和 未来,我们还可以努力把事情做好。如今,“亡羊补牢”还不算太晚,若是执意一条道走到黑,那就是真 正的无可救药了。大自然已经给我们发出了太多的警报,那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善待 大自然,我们才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才会更加丰厚,更 加久远。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孟子的言论如黄钟大吕,震响在我 们历史的天空,回响于我们的耳际。我们切切不能忘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任务是阐述材料中孟子的话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孟子的言论 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内涵深刻,考生思考的角度其实材料后的引导语已经给出了参考,即“社会”“人 生”“历史”。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话包含了关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封建社会以农业为根基,只有大力发 展农业、渔业、林业等基础性产业,百姓才能“养生丧死无憾”,而社会才能太平,这是“王道之始”。 对今天的社会而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是为 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话其实指出了百姓的人生状态,百姓所求不多,但求“养生丧死无憾”,对于 现代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一切拼搏,一切奋斗,不就是为了“养生丧死无憾”吗?人生看似复 杂,其实也很简单,看清了人生的真相,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纯粹,更接近生存的本真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言论无疑穿越时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兴衰,貌似复杂 无比,实则历史发展有一条基本规律不可违拗,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百姓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立意】1.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使百姓生活无忧乃是治国之本。 3.为国者要心系百姓。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素材】1.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原因如下: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 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 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 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必须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 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同时,惟有如此,才 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想得民心,就必须让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切实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生活无忧,让死者于九泉之下得以安息。百姓宁, 则国固;百姓安,则天下安。 4.《荀子·哀公》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 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为君者只有心系百姓,想百姓 之所想,为百姓之所欲为,百姓的洪流则会稳稳地托起为君者这一大船。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