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课件

ID:705801

大小:475.29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1-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6-3 1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课件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常常会出现轻阅读,重做题的问题。 其实,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一样,都需要整体阅读, 把我大意。当学生把文言文文本读懂,读透后,做题的 正确率就会大大提升。这就是整体阅读的效果。文言文 阅读其实很简单,掌握如下内容便会深有体会。 【例】(2019天津,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 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 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 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 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 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 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 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8.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 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 “方”,意为“比较”。故选B。 双重代入,多角度推断词义 1、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双重代入,即将选项中给出的实词含义代入语句中,再把该语句代入相关语 段中,然后看翻译是否通顺,以此判断实词含义的正误。 2、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 (1)联想迁移法。①课内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文言实词,考 生要回忆其在哪些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个意思贴近语 境,由此推断其在此处的舍义。②双音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 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词来推断。 ③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 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词义。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 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 个词的含义。 (3)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 (4)音形替代法。在某个句子中,如果按照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都解 释不通,就可以从通假字方面入手,得出词语的意思。 【例】完成下面问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 D.依乎天理,批大郤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项,古 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指牛 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掌握古今异义的四技巧 1、关注单双音节词语。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多是复 音词(主要以双音节词为主)。文盲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实词,在现代汉 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实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 2、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 相同。 3、看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 鄙”,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 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代入分析。即可以根据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 分别进行解释,然后把这两个词的最恰当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中看是否符 合语境要求。 【例】完成下面问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答案:B 解析:A项,“倍”,通“背”。C项,“颁”,通“斑”。D项,“不”, 通“否”。 多管齐下,辨别真假 1、代入语境,分析字义。某个字如果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 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字。 2、把握字音,确定通假现象。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 的关系。因此,判断通假现象可以从字音的角度分析。 参考字形,定准通“谁”。通假字和本字,像一对李生兄弟,相像才能 “通假”。 【例】(2019浙江,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翰角立。爱至潘陆衍藻,太冲 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 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 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 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 屑也,曰宁瑕无碔。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逾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 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 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翰、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 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 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 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 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B 项,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凭借/ 连词,因为。D项,动词,成为,是/介词,替。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6个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 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确定。 2、交换理解法。文盲虚词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即给出两个句子,其 中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章,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 一句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 两个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 3、对称分析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4、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2017浙江,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 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17、用“/”给文中加框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 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 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标志性词语和结构特点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抓住句中的动词寻找主语、宾语,以此断句;最后再根据对文段的理 解来破解难点。本题中,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悲夫”前后要断 开。“于”为介词,后面的“法”“才”为引出的对象,“乃”不能跟在 “于”后,所以“乃”前都应断开。再从文段意思来看,“其文”是“足 尽于才”的主语,所以“其文”前应断开。从句子结构的对称来看,“而 伸其才”和“而就法”对应,所以“而就法”后应断开。“以子相之诗” 后面可断可不断。 文言断句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考生要正确断句,既要全面理解、透彻分析文 章内容,还要通过把握上下文以及词句本身的内容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以此判定语句停 顿点的位置。 第二步,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 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名、地名等。第三步,分析 语法,注意文言语句特殊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 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 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 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另外还可以从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式的角度判 定断点。 第四步,通读检验。断句结束后,要通读语句,检验语句是否连贯,看看有没有表达不完 整或错误的地方。 【例】(2019全国Ⅲ,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 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 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 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 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 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 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 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 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 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 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 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 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 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 可分割的。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 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 断句正确。故选B。 两步排除法,判定正确断句项 第一步,分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 两两分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二步,排除。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 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 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例】(2019全国Ⅲ,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 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 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 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 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 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 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 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 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 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 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 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 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 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 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 晋。故选C。 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选项,排除明显错误。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个错误选 项,考生通过分析选项表述或联系教材中的知识即能判断正误。 第二步,分析推断,最终确定答案。对一些不好判断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生可以通过分析 语境和拆分词语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具体方法如下: ①联系教材,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近几年的考情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大多与教材 有关,有的直接在课文中出现过,考生要对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准确识记。做题 时遇到不好判断的知识,可以回想一下其是否在课文中出现过,看看其在选文中的意义是 否与在课文中的意义相同。 ②分析语境,判断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注重把握具体语境,从相关背 景、语句意思等来判断选项所给的解释是否符合语境,上下文的意思是否贯通。 ③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古代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 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这个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意思能够初步判断这个词语整体的意思。 【例】(2019全国Ⅲ,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 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 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 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 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 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 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 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 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 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 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 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 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 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 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 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 分析,作出判定。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 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C。 解答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 1、整体阅读,把握时间节点。-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首先会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 号、籍贯、成长和学习的经历等。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綴成文,这 些片段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出现,紧随其后的一般 都是传主职位的变更、传主在这个职位上所做的事情(比如上书言事、对待同僚的态度及做 法、为百姓做的事等),考生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梳理文本中与传主相关的 事件。最后,介绍传主的享年,有的文章还加以评论。 2、筛选品评语言,确定人物品格。古代人物传记中,会有朝廷、百姓以及传主的同僚等对 其的评价。考生在梳理传主的事件时,应注重对传主品格的分析和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两 个方面分析,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把握,比如道过传主自身和身份的错位体现的品格(传主特 定的身份。地位决定传主应该做的事情中所体现的传主品格以及传主做的不符合自己身份、 地位的事情所体现的品格等);二是文中对传主品评的语言以及传主对自我定位的语言等。 3、比照原文,准确定位。本考点主要以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四个选项基本按 照行文顺序设置,一般先对人物品格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事例部分 往往是对文段中重要语句的翻译或概括。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 项叙述部分相对应的语句,再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 做判断。 4、细致比照,正确抉择。将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 是否一致,时间有没有颠倒,地点有没有混淆,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 事件的评价,选项中对关键词或关键句的理解是否正确等。 【例】(2019全国Ⅲ,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 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 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 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 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 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 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 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 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 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 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 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 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 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①“所以”,……的原因。第 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 句式。②“及”,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 走逃跑。“之”,到。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把握翻译的标准、原则 1、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要 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优 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 重“信”“达”两点。 2、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直译, 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 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二、遵循翻译的规范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前要瞻前顾后,弄通文意,遵循“句不离段”的原 则,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第二步,由点及面,逐项突破。以词语、句式、句意为核心,先字字对译实词,再分析虚词, 然后落实句式。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通读检查,防止错漏。翻译完成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误译、漏译,是不是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有没有语病。 三、掌握翻译的“8字诀" 1.“留”。即保留文言语句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②朝代年号、道号、庙号、人名、爵位名、 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 2.“换”。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 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或古代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 本字。注意期译要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双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成正常语序, 使译文通顺。考生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谦后置,翻译时 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 ③主请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额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实语移到动词成介 词之后。 4.“删”。即把甸中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等删去。 5.“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有省略 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考生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通局。在 能译时需要补充成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 ②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③数词后面补充量词。④词类活用中的省略 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认为”等词。如 果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用括号括上。词类活 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能加括号。 6.“拆”。遇到复合词时。考生要记得它是两个词的组合,要先将其拆开, 再逐个翻译,切忌把它当成一个词语来理解。 7.“加”。文言文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要在该词前成后加字。使 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8.“并”。文言文中有些使用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在翻译时要 注意适当合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 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 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 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 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 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 屋,左纛,日:“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約、枞公守荥阳。羽 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候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 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候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 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 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国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 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 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 恣:放纵,无拘无束 B.汉王患之 患:忧患,灾祸 C.见楚使,即佯惊曰 佯:假装 D.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 期:约定 答案:B 解析:患,担忧。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鲠之臣: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B.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 C.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接近 D.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 答案:B 解析: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一般情况下,诸侯祭祀使用少牢,天子祭 祀使用大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规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 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 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D.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速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意不堪, 一定要乘势一举夺取天下,而不能养虎为患、错失时机。 答案:B 解析:原文中没有体现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他不听亚父建议是因为他中了 离间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 也。 答案:(1)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金,行反间计,就能离间他们君 臣关系,让他们互生疑心。 (2)楚兵就快要败了,而韩信、彭越二人未有明确分封到土地,所 以他们不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您能和他们共享天下,他们立刻 就会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