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ID:705479

大小:72

页数:6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气的受热过程》数字资源说明 《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的配套数字资源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使用的教学 设计、教学实录,配套原视频;也包含了需要实施翻转课堂必须的自主学习微视频,微课课 件,微设计及解说词,微联系。既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的资源来使用,对于使用 MOOC,翻转 课堂教学法也提供了完整的数字资源,更具有时代性,可根据授课教师的实际需要选用,并 且提供的原始配套原视频和开源的数字资源,为教师的实际使用中二次加工提供了可能。 附数字资源列表: 教学实录《大气的受热过程》.mp4 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doc 微课:《大气的受热过程》自主学习微视频.FLV 《大气的受热过程》微课课件.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微练习.doc 《大气的受热过程》微设计及解说词.doc 配套原视频:气候变化.mpg 配套原视频:霜冻.mpg 附传统课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 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 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 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 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 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 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的选择】 指导阅读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 求,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讲授法,问答式,对一些概念以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对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特殊性来启发式提问,唯一高等生命人 类,提问学生人类跟猴子的区别,来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性。 人类有很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展示一系列人地矛盾的图片,引出是时候直面环境 问题这一大的主题,并且切入到本节课学习的问题之一大气。 强调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探究问题:提问乞力马扎罗山顶峰两幅图冰盖面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 具体的过程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同时提前预告在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技术 也运用本节原理。 复习第一张第四节,通过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在太阳辐射穿 过大气层的过程中,不同层发挥的不同作用,结合版图,板书,推理演绎得出: 平流层中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 对流层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对红外线的吸收作用; 阴天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探究问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学生刚学完化学丁达尔效应,用来得出散射 作用。 小结:以上几个作用起到的效果都为削弱作用。通过结合一束完整的太阳辐射,从大气 层顶部到地面,用简图的形式来展示削弱作用的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是这节课的主干知识,讲图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现象思考地 理原理,尝试用原理解释成因和过程,并思考结果。 通过解释三个过程,用演绎法,不断强调物理原理,高温物体辐射波长短,低温物体辐 射波长长,来区别图中红、黄两色图例。 讲解过程:图中偏黄色的箭头代表短波辐射,偏红色的箭头代表长波辐射。虚线代表大 气层的上界。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要穿透厚厚 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在经过大气层时,会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这个 过程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简称为“太阳暖大地”。 地面也会对外发出辐射,红色的箭头代表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了一小部分射向宇宙 空间,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地面是大气 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简称为“大地暖大气”。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对外发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 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简称为“大气还大地”。 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那我们来看一个完整过程的演示吧。 首先是太阳暖大地,然后是大地暖大气,最后是大气还大地。 动画演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并且做题检测,学生小组讨论。 例题 1:昼夜温差最大的是哪一种情况。 这里运用了“产婆术”的问答方式,学生一开始回答的是带有一定普遍误区错误,选择 了白天阴天,夜晚无云的这个答案,认为这样温差最大。教师先从昼夜温差的定义出发,按 照学生的逻辑选择,推理出如果选这个答案,那么白天阴天更热?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提问昼夜温差最小的情况应该是白天夜晚都阴 天的情况。 例题 2:探究提问,小组讨论: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总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但是青藏高原的气温却很低,其主要原因是? 1.海拔高,空气稀薄,因此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2.海拔高,空气稀薄,因此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结合材料,从地理现象特征,用地理原理,得出结论。 例题 3:月球和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这 是为什么呢?呼应了例题 1,强化学生对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理解。并联系实际生活化的 地理,塑料大棚就是运用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 观看《云中漫步》视频片段:关于抵御霜冻的方式,并思考其中的地理原理。 探究问题:短片中葡萄庄园的人们运用了什么原理来对抗霜冻? 提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拓展思维,逐渐完善答案,并从学生单 一的热空气这个答案,迁移到了本节课的保温作用。 影片中的人们通过燃烧火盆升温,再用手中扇子将热空气扇到葡萄树上;同时燃烧产生 的烟雾也会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思维拓展:除了知道了原理,做法,那也要思考这种做法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不利影响 是什么? 从温室效应,燃料成本等让学生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重要性,为生产生活服务。 并给学生时间做笔记,落实到练习册上,既有试题训练,也不忘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特点及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特点:本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教师注重对学生如何运用地理院里,解释地理现象,培 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师生互动频繁,节奏明快,外延也很丰富。 具体落实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自 主阅读、合作探究,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教师有 梯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能分析、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 现象。二是渗透新课程理念。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引 入生活中问题、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在解释生活 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合作探究等研 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和学生的探究,既巩 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此设计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设计时想达到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