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六章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
置的重要性。
(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
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
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
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东北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增强认识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三、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教学准备:
PPT 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展示反映东北地区地理特色的景观图片,东北三宝、
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雾凇、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地
区森林图片,使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地理位置
出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
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①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
②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区)。
③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
④说一说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阅读“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老师进行指导总
结。
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出示“东北地形图”,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
乌苏里江、鸭绿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出示“沿东经 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 45°东北地区
剖面图”,学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绘出呈半环状的地表结构简图。
阅读“白山黑水”,进一步认识①东北地区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
的关系;②东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河流的关系;③东北地区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三、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
高温。
出示“东北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计算、思考:
①东北地区最北边和最南边的气温差异是多少?②气温变化规律;③
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一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出示“东北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①七月平均气温
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②气温变化规律;③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气温
在多少度以上?
出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思考:①东北地区年降
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②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③长
白山东南和西北两侧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
是什么?
出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三幅图”,组织学生完成活动。
①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②将三个城市按 1 月平均
气温从高到低排序。③A、B、C 三地哪个是大连、长春、哈尔滨,并
说出判断依据。
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差异。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降水较多,
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
气候差异: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
差异明显;降水量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由
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
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读课本图,学生合作完成下列任务。①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②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 1000 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
600~700 毫米。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
不同?
③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
依据。
课堂总结:学生互相讲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总结,将板书
补充完整,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七、课堂练习
1.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 ( )
A.黑、吉、辽 B.内蒙古、吉、辽
C.黑、冀、辽 D.吉、辽、宁
2.关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B.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
C.东边和北边临海 D.地处内陆,离海远
3.东北地区西部的地形主要是 ( )
A.起伏的丘陵 B.坦荡的高原
C.广阔的平原 D.高耸的山地
4.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是 ( )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辽河 D.黑龙江
5.东北地形分布很有规律,由半环状的三个地带组成,由外至内
分别是 ( )
A.山地、河流、平原 B.平原、山地、河流
C.河流、山地、平原 D.山地、平原、河流
6.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的特点,
试分析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八、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 P10 第一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区域”
的第一节课,是学习 11 个区域的起始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了东北地
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中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认识位置是理解一个区域的前提,也是认识区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基
础,学习掌握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学习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特征
的基础。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从读图入手,逐一
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内
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紧扣,既有区域特征的总体把握,又有区
域内外的差异比较。采用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读图归
纳、合作探究,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
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
从教学过程看,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师生
配合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主动学习,主动
思考回答问题,紧跟教学思路。特别在绘制半环状地表结构简图时,
学生动手动脑,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贴合“地形特征”这一重点
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
但在“气候特征”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在气
温、降水两个要素的读图分析中,受基础知识的限制,表现不佳,对
区域内部的气候差异理解不到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
析掌握区域的总体特征,同时认识同一区域的内部差异,并分析成因。
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上,要多引导,多渗透,并能在新的区域
中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