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ID:704541

大小:13.63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主要特点; 3. 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主要特点及各圈层的相互关系; 4.结合实际,会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在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 以在地下旅行,甚至可以穿越地心。但就目前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 “地心漫游”。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 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国“蓝鲸2号” 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 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 方式一:人工钻井 苏联卡拉井 1970年,开钻 1989年,井深12262米 1991年,钻至12869米, 至今保持世界最深纪录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方式二:利用地震波(人工、天然)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 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靠地震波为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分类 横波 (S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当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在海洋上的航行 者会有什么感觉呢? 课堂思考 陆地上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 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 在固态中传播。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读图思考: (1)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 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 (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分别 在哪? 【对点演练1】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400千米 B A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2)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对点演练2】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 图”,完成(1)~(2)题。 C D 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它位于莫霍面 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主要 组成物质为铁和镍。 地壳厚薄不一,洋壳一般为5-10千米;陆壳平均厚度35千 米,最后可达70千米(高大山脉)。 占地球总体积的80%。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 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并与地壳组合成岩石圈。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对点演练3】在《流浪地球》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 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纵波无法传播,横波能够传播 C.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 D.主要是由熔融态岩浆组成 C 【对点演练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    ,A和B+C是    ,D是    ,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莫霍界面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1、组成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 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作用 水圈 1、组成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主要由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组成的。海洋是水圈的主体。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通过水循 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促进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等。 2、作用 生物圈的组成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不独占 任何空间,它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厚约20KM。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 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 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概念和作用 生物圈概念和特点 地壳、地幔、地核 水圈概念和作用 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知识体系 【对点演练5】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对点演练6】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 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C D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