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
“赋”“比”“兴”
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
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
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
“风”作为民歌的代表。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
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
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娴雅的女子。
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
全篇的题目。
要读出句内节拍,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娴静,文雅。 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爱:“薆” ,隐蔽,躲藏。 见:“现”,出现
搔:挠。 踟蹰:徘徊不定。
a.这一章表现出男主人公去约会时是一种什么
样的心态?
明确: 激动、幸福和不无得意的心情
b.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有什么反应?
明确: 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非常焦虑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一语双关;托物抒情)
娈:面目姣好。 贻:赠。
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
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
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
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鲜明有光。
说怿:喜爱。说,“悦” 女:“汝” ,你,指彤管。
a、两人终于见面了,是什么情景?
--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
b、小伙子收到礼物又有什么反应?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两句是双关
语,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美赠彤管给
他的姑娘。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语双关;托物抒情)
牧:野外。
归:“馈”,赠。
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匪:“非” ,不是。
贻:赠与。
a.姑娘还送了什么给小伙子?
赠小伙子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回来的茅草,
b.小伙子收到这个礼物的反应?
小伙子称赞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夸物实际上是夸人,
这两句还是曲写,最后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物本身有什么美,而
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
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
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
美人相赠厚情意。
静女:
美丽文雅、聪明调皮
俏皮 害羞 细腻 热情 主动 忠贞 多情
“我”:
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纯朴 憨厚 焦急 痴情 情真意切
1、 幽默、诙谐、活泼、浪漫是本诗的主旋律,
奏出一曲动人的恋歌,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
约时的兴奋与喜悦!
2、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健康爱情。
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
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静女》中的爱情:
青年:健康纯真、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成年:坚贞和厚重
中老年: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
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
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
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
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
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
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
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
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
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
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
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
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
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
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
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
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
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
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
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
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
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
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
景。 B.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
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
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
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
的恋情。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
“小雅”,是宫廷乐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
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
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
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
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
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
思想。“薇”即野豌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
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
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
哀痛谁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好在哪里?
诗中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
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
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
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
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
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
味之无尽。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
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
以风雪交加、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
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
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
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
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
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
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
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
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
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
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1-3 戍边(采薇思归),忆思归之情,
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艰苦。
4-5 作战(疆场思归),直接写战事场面。
6 归家(归家之哀),
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
什么手法?
答:起兴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
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
系,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
意吗?
答: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
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
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
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
叫作比兴。
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
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
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
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
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
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时,“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
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
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
而深长的韵味。
前三章
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
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
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
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
乐美。
第4-5章
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
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
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战争生活的
图景。虽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
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句子中,每句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岁亦莫止/ 狁孔棘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
4.下列加点的字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其黄而陨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雨雪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