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素材展示及应用
• 按“一材多用”的方式梳理课本写作素材。
• 1. 坚守精神家园。从官场退隐的陶渊明,找
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的归宿,那
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
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
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自由美好的
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
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
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
• 2. 放弃的智慧。陶渊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
熏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因而有着“猛志
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
志趣。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
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当社会现实不容他的理想时,刚直坦率的性
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
儿”,于是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
情,保持了真我思想。
• 3. 崇尚自然。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他长期隐居农村, 平心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
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
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最好的安归之所。在他
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乐
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
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
了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 4. 高昂的头颅。公元405年冬天,彭泽县
令陶渊明的上司来视察,别人劝陶渊明穿着
整齐,态度谦恭地去参见这位官员。一向正
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
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为了五斗米的官饷,
向这样的小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
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
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 5. 享受亲情。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
让陶渊明好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
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
小船。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开始了,
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
乐,他们一起品尝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份简
单友情和难得的亲情。尽管有时会劳累、彷
徨,但亲情和友情为他疗伤,给他希冀和抚慰,
给他激励和温暖。
• 6. 让心灵远行。怎样在喧嚣的尘世里让心中
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
心灵宁静?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让思想在
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轻轻摇荡;与寂寞
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
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那时,我们也像陶渊明一样,变成一只“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
• 7. 寂寞与诗意。陶渊明是寂寞的, 这寂寞就在
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
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
在矢志不渝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
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
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
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要守住内
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
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 8. 张扬个性。陶渊明个性张扬的旗帜在飘
扬。他是菊,有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和傲然
脱俗的高尚人格。他更是松,是孤独的、寂
寞的、挺拔的、傲岸的。人生最可贵的是
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贫瘠、菊的凄美,如
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
而》)挺立一生的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
然见高枝”呢?陶潜的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
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人性
的解放。
• 9. 角色与本色。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
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
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
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
世的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
潜那样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的
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滕
王
阁
序王
勃
写作素材:
A、(徐孺下陈蕃之榻)据《后汉书·徐稚传》,
东汉名士一代儒宗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
客,惟隐士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
去后又悬置起来。
B、(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
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角度点拨:
①知音难觅;②人生得一知己足以;③礼贤下
士才能人尽其才
示例
时运不齐者自古有之。屈平见逐,贾生被屈;梁鸿
隐居,王勃失路。但班超可以投笔从戎,终军可以请
缨报国,只要自己努力去寻找,创造机遇,何必一定
要有引荐司马相如的杨得意、鉴别千里马的伯乐呢?
尽情地奏响自己的高山流水,就会有钟子期来倾听、
欣赏。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自古而
今,有几人能命运通达、一帆风顺呢?倘若遇到坎坷
挫折,就像孟尝、陶潜那样隐居田园,或像阮籍、刘
伶一样放纵自己,高洁的品质、出众的才华只能是空
谷幽兰,孤芳自赏罢了。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向
命运低头,因为如果放弃了,心老了、死了,机遇就
更加不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像王勃一样高唱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
逍 遥 游
庄子
一材多用
• 例1.学会借助外力
成功者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常言道,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
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之所以能冲到九万
里的高空,就是因为它善于借助风力。诸葛亮
当年正是借助东风,施用火攻,才得以大破曹军
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
政府,图发展,都要善于借助外力,踏着他人搭
起的阶梯或巨人的肩膀,走向成功。改革开放
30年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引进外资,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分不开的。
• 例2.人生在于积淀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
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风积聚力
量不雄厚,它便不能托负巨大的翅膀。“大厦
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
也”,人生在于积。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
常设茶烟在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从
而积累大量素材;著名作家巴金在十二三岁时,
就背会了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托尔
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笔和本,读书和谈话
时碰到一些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天道酬勤,趁着年轻,丰厚自己的人生积淀,成
功就在身边。
• 例3.把目光投向远方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清晨的
菌类不会知道什么是晦朔,寒蝉不知道什么是春
秋。没有什么比那些只注意自己鼻子尖底下一
点事情的人更可悲的了,目光的广狭决定你所能
达到的高度。昭君没有把目光放在侍奉皇帝和
争权夺利上,她把目光投向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她
愿意以自己的青春换来两族人民的幸福。从此,
青冢便成了汉匈边境上昭示和平的一座里程碑。
雄鹰看到的是辽远的天际,于是就在高远的天空
中飞翔;鸭子看到的是池塘的欢愉,于是在湖中游
来游去。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才能远远走在时
代的前列。
• 例4.以管窥天
我们常常以有限的知识与经验,狂妄自大地
解释这个世界。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以管窥
天”。蜩与学鸠笑之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
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中的蜩、学鸠与斥之可笑,都不是因为它们的渺
小与局限,而是因为它们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
验去解释世界。它们在这样做时的自信与自得,
让我们在笑声中明白,人生很多时候必须抛弃固
有的知识、经验等,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局限,才
能不成为可怜又可笑的蜩、学鸠与斥们。
• 例5.淡定人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是淡定,“且举世而誉之而不
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
荣辱之境”是淡定。淡定的人生境界便是:世上
的人们都赞誉你,你不会因此而骄傲,世上的人们
都非难你,你不会因此而沮丧。你能清楚地划定
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我
的人生我做主,“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
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得意而张扬,也不因
失意而沉沦。淡定,人生的大境界。
陈 情 表
• 写作素材: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亡
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冼马。他上《陈
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
供养祖母。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
汉中太守。
• 角度点拨:
• ①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的人间真情;
• ②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
• ③面对选择,要多一份冷静,少一份浮躁
• ④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总有情,关
怀是构成美好情感的重要元素。李密的《陈
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
字里行间,体现了祖母对李密的无微不至的
关怀,也流露了李密对祖母的反哺之大孝。
试想,倘若祖母不是对他倍加关怀与爱护,
他又怎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至孝之文?
示例
示例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
构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
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
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何以致此?不
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文为心声”,多少篇千
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
艺术亦如此。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
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那大师则沦为工匠、艺
术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
“呼吸”。
•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演绎
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为报
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
为刘备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
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
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
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
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
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
机会。 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
官和报恩之间,他慎重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的感恩温
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
的感恩的枝头灼灼绽放。
• 话题——“买镜”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可能事事经历;人的智慧
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镜,在每
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祖母用关爱为李密打造一镜,成就了李密天下至
孝的美名。李密自幼痛失双亲,伶仃孤苦。祖母刘氏
悯其不幸,躬亲抚养;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苦心教
导,至于成立。祖母的关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骨肉
之情、仁厚之心,使李密恳切尽孝的孝举千载流传。
祖母的关爱不就是栽培李密成才、成全李密美名的一
面宝镜?以君子为镜,可照出高尚品德,给人一个对
镜自省自勉的机会。如果韩愈以刘氏为镜,那么该不
会有愧对十二郎的遗憾吧。现代的家长们,如果也以
刘氏为镜,那么养育出多少有为人才啊!
• 话题——“一枝一叶世界”
李密之苦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
拜表以闻。”李密以一句谦卑之词,结束了向
晋武帝的陈情,却激起了我心头的浪花。“犬
马怖惧”“拜表以闻”,李密卑躬屈膝,胆战
心惊的形象跃然纸上。为臣本甘为犬马,然伴
君如伴虎,做官如履薄冰。况晋武帝篡位立晋,
虽标榜纲常名荐,屡被征召,仕途险阻,安知
福祸?虽以供养祖母为由,辞不赴命,然君心
叵测,喜怒无常。若触怒龙颜,则命不久矣,
谈何供养祖母?李密内心惶惑,怎”怖惧“二
字了得?诗云:“一叶落而知秋。”李密一言
而知其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