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霖
铃柳
永
教材分析
《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才情卓著、
但一生仕途坎坷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
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
景。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如何
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真切
感悟、理解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提
升文学素养,是学习这首词的核心之
所在。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
2、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品、读、析,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步
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
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
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 鉴赏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曾在“国风”粗朴而纯美
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也曾在屈原浪
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今
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
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的杰出词人---柳永。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
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景佑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
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
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
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
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
甚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
有.
《
雨
霖
铃
》
的
产
生
《
雨
霖
铃
》
盖
取
唐
时
旧
曲
翻
制
。
据
《
明
皇
杂
录
》
云
,
安
史
之
乱
时
,
唐
玄
宗
避
地
蜀
中
,
于
栈
道
雨
中
闻
铃
音
,
起
悼
念
杨
贵
妃
之
思
,
“
采
其
声
为
《
雨
霖
铃
》
曲
,
以
寄
恨
焉
”
。
在
词
史
上
,
双
调
慢
词
《
雨
霖
铃
》
最
早
的
作
品
,
当
推
此
首
。
诵读赏析《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思考问题:
1、这首词写谁和谁的离别?为什么离别?
明确:柳永和他的红颜知己的离别。有关资
料说,柳永当时仕途不顺,心情十分压抑,
穷困潦倒,为了生计离开汴京南下漂泊,他
们不得不分别。
2、那么这首离别词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
调?
明确:悲凉凄苦(凄美、凄凉、哀怨等)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有利于记诵,有利于
对文本的加深理解。这首婉约词从音读、意读到悟读,层层推进,
读出重音,读出情感。同时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
考中合作,善取他人之长,使思维有所开拓,能力有所提升。
课文鉴赏:
上
阕
:
实
写
长
亭
送
别意
象
: 蝉
长
亭
雨
兰
舟
烟
波
暮
霭
楚
天
下
阕
:
虚
写
羁
旅
长
愁典
型
意
象
: 柳
风
月
设计意图: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写作技巧:
铺叙刻画,层层渲染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名句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寒蝉”,”晚”,”长亭”酿造离情别绪
的气氛,打下感情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 “帐饮” “无绪”精练地写出了地点,动作和情
绪.”催发”表明非常依依不舍,已达到黯然销魂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了难舍难分的形象.是情感的集中体现,真挚动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千里” “阔”貌似状景,实则写情,由烟波的浩
淼想到从此天各一方,相见遥遥无期,移情于景,水
色天光也蒙上阴影.
名句点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点明全词主旨.承接巧妙,由古人回到现
实,开拓了词的境界,设想别后生活,顺理成章.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典型意象: 柳 风 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的年华.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同时也抒发了才华无人赏识,前途黯淡的感叹.
全
篇
感
情
:
别
前
:
满
腹
愁
绪
别
时
:
依
依
不
舍
别
后
:
孤
苦
惆
怅设计意图:使学生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
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
人生观。
艺术特色分析:
耆卿词长于铺叙,
有些作品失之于
平直浅俗,然而
此词却能做到
“曲处能直,密
处能疏,状难状
之景,达难达之
情,而出之以自
然”。
词人在章法上不
拘一格,变化多
端,因而全词起
伏跌宕,声情双
绘,付之歌喉,
亦能奕奕动人。
总结:
柳永他是怎么写出这种悲凉凄苦之
情?他主要借用意象表达他的离别凄苦
之情,而且主要是借用景物意象,上阕
写别时眼前之景(实),下阕写想象别
后之景(虚),虚实结合,景中带情,
因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实写,让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
形,但实写毕竟会受到现实局限。虚写,
可以想象,超越时空,把情感延伸到很
远很远的时空,因此写悲,亦更悲。
课堂练习:
鹧鸪天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1、上片词写了那些景物?
上片,写别时情景。侧重写“别”字,内容与
王维诗暗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地在
玉关之南,故曰阳关。为出塞必经之地。古人以此
诗配曲。抒写离情别绪的曲子,称阳关曲。聂胜琼
的这首词,即与此曲意相合。首句“玉惨花愁出凤
城”,三句“尊前一唱阳关曲”,凤城(京城)、
渭城,同写离别之地;次句“柳青青”写别时;三、
四两句,“尊”、“酒”、“阳关”,同写别宴。
运意用词,全然一样。
2、下片写了怎样的别情?
下片,写别后凄伤,侧重写“情”。深摹情状。
始则,欲“寻好梦”,而“梦难成”;终则泪湿枕
衾,辗转达旦。妙在用雨作衬,情更凄悲。枕前、
阶前,一窗之隔,而雨声眼泪,两下无休。泪共雨
长,雨滴心碎,那种离愁,正是“别是一般滋味在
心头”。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
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诗词鉴赏要立足于文本。引导学
生就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寒蝉 杨柳
长亭 悲凉 晓风
兰舟 凄苦 残月
实 —— 虚
对比,阅读苏轼的
,体会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迥异.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