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测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测试题(含答案)

ID:687573

大小:291.9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合金的是 A.铜 B.铝 C.钠 D.生铁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 MgCl2 溶液可获得金属镁 B.溶液与胶体: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C.常温下可以用铝或铁制容器贮存浓硝酸和浓硫酸 D.用焰色反应鉴别 NaCl 溶液和 Na2SO4 溶液 3.2019 年 12 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下 是人们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的一些认识,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家庭消毒时,消毒液越浓越好 B.吸烟、喝酒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C.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 D.ClO2 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浓度变小 B.铁片投入冷的浓硝酸中,铁片不溶解 C.铜片投入浓硝酸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D.石蕊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变蓝 5.能与 Fe3+反应,且能证明 Fe3+具有氧化性的试剂是 ①SCN- ②Fe ③Fe2+ ④Cu ⑤OH-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6.将 CO2,NO2,NO,SO2 分别通过 NaOH 溶液,不能被吸收的气体 A.NO2 B.NO C.CO2 D.SO2 7.下列过程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B.工业合成氨 C.闪电时,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 D.用硫酸吸收氨气得到硫酸铵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项 A 在漂白粉中滴入 70%的硫酸 产生黄绿 色气体 说明硫酸具有 氧化性 B 向1mL1%的NaOH溶液中加入2mL2% 的 CuSO4 溶液,振荡后再加入 0.5mL 有机物 X 加热后未 出现砖红 色沉淀 X 中一定不含 醛基 C 某固体物质完全溶解于盐酸后,向 该澄清溶液中再滴加 BaCl2 溶液 产生白色 沉淀 原固体中一定 含有 SO4 2- D 将 SO2 缓慢通入 Na2SiO3 溶液中 产生白色 沉淀 非金属性: S>Si A.A B.B C.C D.D 9.下列对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不可用它来干燥氢气 B.浓硫酸可用铁铝容器存放是因为常温下浓硫酸不与这两种金属反应 C.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 D.实验室中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性来制备 HCl 等气体 10.2017 年 11 月 12 日,新版第五套人民币开始发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币在票面 文字、号码等处所采用的磁性油量中含有一种金属氧化物,它在磁码识别器上有磁性信号反应, 藉此可辨别真伪。该金属氧化物是( ) A.FeO B.CuO C.Fe3O4 D.Al2O3 11.将镁铁合金投入到 300mL 硝酸溶液中,金属恰好完全溶解生成 Mg2+和 Fe3+;硝酸全部被还 原为一氧化氮,其体积为 6.72L(标准状况),当加入 300mL 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时,金属阳离 子恰好全部沉淀,干燥后测得质量为 28.1g。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6mol•L-1 B.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为 12.8g C.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mol•L-1 D.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0.9mol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净化和杀菌消毒,其作用原理相同 B. 2Cl 和 2SO 的漂白原理不同,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C.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不仅会造成酸雨还可能引起光化学烟雾 D.可用浓盐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与过氧化氢反应,证明过氧化氢具有还原性 13.利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 Fe,还含有 C,S,P 等)制取高效净水剂 K2FeO4 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废铁屑在酸溶前可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 B.步骤②是将 Fe2+转化为 Fe(OH)3 C.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OH)3+3ClO-==2FeO4 2-+3Cl-+4H++H2O D.步骤④中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在相同条件下,K2FeO4 的溶解度小于 Na2FeO4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O 和 Na2O2 的颜色、阴阳离子个数比、氧元素价态都不同 B.HCl、HClO、HClO2、HClO3、HClO4 中的 Cl 元素化合价逐渐升高 C.Mg3N2、N2、NH3、NH4Cl 中的 N 元素的化合价逐渐升高 D.钠很活泼,在空气中易变质,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最后变为过氧化钠 15.下列实验方案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图 1 装置制取并收集乙酸乙酯 B.用图 2 装置除去 CO2 气体中的 HCl 杂质 C.用图 3 装置检验草酸晶体中是否含有结晶水 D.用图 4 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二、填空题 16.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 (1)标准状况下,1 mol NH3 的体积约为________L。 (2)实验室制取 NH3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收集 NH3 应使用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 NH3 可选用___做干燥剂。 (4)压强对合成氨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下表是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与 NH3 含量的一些 实验数据: 压强 MPa 10 20 30 60 100 NH3 含量(体积分 数%) 81.5 86.4 89.9 95.4 98.8 从表中数据可以推断:随着压强增大,平衡时 NH3 含量随之___(填字母)。 A.增大 B.减小 C.先增大再减小 D.不变 17.将32.64 g 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 NO 和 2NO 的混合气 体共11.2 L (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不考虑 2NO 与 2 4N O 的转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 NO 的体积为___________L 标准状况)。 (2)待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 -1V mL a  mol L 的 NaOH 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 2+Cu 全部转 化为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 -1 mol L (不必化简)。 (3)欲使铜与硝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在 NaOH 溶液中全部转化为 3NaNO ,至少需要 2O _________  mol 。 18.已知 A、B、C 均为含铁化合物,请根据以下四种物质的转化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Fe A B C (1)反应①、②、③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填序号)。 (2)向 B 的溶液中滴入几滴 KSCN 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3)C 的化学式为____。 (4)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19.为达到下表中的实验目的,请选择合适的试剂及实验方法,将其标号填入对应的空格。 实验目的 试剂及方 法 证明地瓜中有淀粉 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检验 FeCl2 溶液是否变质 除去 Na2CO3 固体中 NaHCO3 供选择的化学试剂及实验方法 A.加热 B.滴加碘水 C.加入 KSCN 溶液 D.通过灼热的 CuO 20.研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氮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 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物质 A生成 NO 是工业制硝酸的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在加热条件下,物质 C 的浓溶液与碳单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实验室中,检验溶液中含有 NH4 +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 (4)物质 B 为红棕色气体,写出该物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当反应消耗 3.36L (标准状况)物质 B 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5)写出一种人工固氮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 (6)Cu 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反应生成 NO 时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1.已知 A 为常见的金属单质,根据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__。 (2)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反应⑧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2.A、B、C 为中学常见单质,其中一种为金属;通常情况下,A 为固体,B 为液体,C 为气体。 D、E、F、G、H、X 均为化合物,其中 X 是一种无氧强酸、E 为黑色固体,H 在常温下为液体。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某些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_____、F_____ (2)在反应①~⑦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填编号)。 (3)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该反应中每消耗 0.3 mol 的 A,可转移电子_____ mol。 四、实验题 23.某同学为了验证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各种产物,利用如图装置设计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按产物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装置的连接口顺序为:e—______(填小写字母编号)。 (3)实验时可观察到 A 瓶的溶液褪色,C 瓶的溶液不褪色,A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C 瓶溶液 的作用是______。 (4)装置 F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5)该实验中的现象可以验证到 SO2 的______性质。 A.酸性 B.漂白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24.Ⅰ.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欲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如图一是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引发喷泉后氨气使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 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____。 (3)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并 检验产物。 ①实验现象为:黑色 CuO 变为红色;白色无水 CuSO4 粉末变为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 该气体无污染。请写出氨气与 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②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 ③该装置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存在的问题______。 Ⅱ.3.2g Cu 与 30mL,8mol/L 过量 HNO3 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 H+为 a mol,则:①此时溶液中所含的 NO - 3 为_____ mol。 ②所生成的 NO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_______L。(以上结果均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 五、计算题 25.医学上经常用硫酸亚铁糖衣片给这种贫血病人补铁。现取 20 粒糖衣片,质量为 10g,溶 于 40g 水中,向所配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略过量过滤、洗涤、干燥,然后进行灼烧到固 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质量为 0.8g。试计算: (1)该糖衣片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______。 (2)1 粒糖衣片中含铁元素的质量______。 26.将 32.0 g 铜与 250 mL 一定浓度的硝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 NO 和 NO2 混合气体在标准 状况下的体积为 11.2 L。(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也不考虑 N2O4 的存在。) 试计算: (1)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 mol•L-1 (2)若要使此混合气体被水完全吸收,需要通入标准状况下__________L O2。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B 6.B 7.B 8.C 9.D 10.C 11.B 12.C 13.C 14.B 15.D 16.22.4 2NH4Cl+Ca(OH)2 加热 2NH3↑+CaCl2+2H2O 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A 17.5.824 -3aV 10 +0.5 0.14  0.255 18.①② 溶液呈血红色 Fe(OH)3 2Fe2++Cl2=2Fe3++2Cl- 19.B,D,C,A。 20. 3 2 24NH 5O 4NO 6H O   催化剂 3 2 2 24 ( ) 4 +2C HNO CO NO H O   浓 取少量试液 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稍微加热,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证明溶液 中含有 4NH 2 2 33NO H O 2H 2NO NO     0.1mol 2 2 33 2N H NH  催化剂 高温高压 3Cu+8H++2NO3 -=Cu2++4H20+2NO 21.Fe Fe3O4 FeCl2 FeCl3 Fe(OH)2 Fe(OH)3 2Fe2++Cl2=2Fe3++2Cl- 2Fe3++Fe=3Fe2+ 4Fe(OH)2+O2+2H2O=4Fe(OH)3 22.Fe KSCN ③⑥ 2Fe2++Br2=2Br-+2Fe3+ 3Fe+4H2O(g) 高温 Fe3O4+4H2 0.8 23.C+2H2SO4(浓) CO2↑+2SO2↑+2H2O c→d→b→a→b→f→g 检验二氧化硫 检验二 氧化硫是否除净 Ca2++2OH+CO2=CaCO3  +H2O B、D 24.2NH4Cl + Ca(OH)2  CaCl2 + 2NH3↑+2H2O NH3 + H2O  NH3·H2O  NH + 4 + OH- 3CuO + 2NH3  3Cu + N2 + 3H2O 吸收氨气中有的水蒸气,防止干扰产物水的测定。 此装置没 有尾气吸收装置,NH3 排入大气,污染环境 (0.1+a) 11.2(a-0.04) 25.15.2% 0.028g 26.6 5.6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