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圆的周长北京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圆的周长北京版(1)

ID:687242

大小:22.6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领悟化曲为直的学习方法,渗 透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 3、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发展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反思意识,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圆周长公式推导的过程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意义 学情分析:教材中 11 册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等平面直边图形,在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上有一定基础,六年级上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学 习“曲边图形”,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曲边长度无法直接测量,计算看起来也不 如直边图形相对容易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留给学生的最重要经验是:用直边来代替曲边 来研究。 教学过程描述: 通过车轮情景引入,在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圆的周长概念, 二是提出圆的周长的问题如何解决;接着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所需的材料的测量实验的预期 分析,解决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同时领悟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接着提出计算圆的周长, 实验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提出用多次实验且求平均数的方法规避尽量系统误差;数据 汇报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并有意识培养学生从变中找不变的直觉 思维,提出测量的数据无法避免误差,引出由割圆计算代替实验测量的新的研究思路,结合 几何画板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渗透以直代曲的行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车轮情境引出周长 引入圆的周长概念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圆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的影子,看, (出示 3 辆车),找到圆的影子了吗? Q1:如果每辆车各向前蹬一圈,哪辆车走的远? (生猜一猜:预设 1.第三辆,) Q2:你怎么一眼就看出第三辆车走的远呢? 预设:生.车轮大,小结:也就是说同样走一圈,车轮大的走得远。 Q3:车轮一圈走了多远,实际是车轮的什么? (预设:车轮一圈的长度有关) 追问:如果跟车轮一圈长度有关,车轮什么形状?(圆形) 揭示圆的周长:车轮的外形是一个圆,如果转换成数学问题,车轮的周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板书周长)(课件出示红色圆) 生可以用手比划,感受圆周长的特点(曲线) 二、提出圆的周长测算方法 问:圆的周长是多少,该怎么解决呢? (预设:生 1,,量,生 2:计算)板书:量,算 (一) 测量周长 Q1:圆的周长既可以量,也可以算,我们先来说说量,怎么量? 预设:(这个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不一样,边是曲线,不能用尺子直接测量) 预设:生 1 绕绳;生 2 卷尺;生 3 滚动,生版演说方法,生生交流,互相提示量的时 候注意什么。 1、 具体说说一说你的方法,怎么滚圆?在圆上做一个标记,滚动,在回到那个标记的 时候就是一圈,然后用尺子量,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圈,然后量绳子的长度,用卷尺 量…… 2、 测量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适时提示指导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注意合作完成、 要绕紧拉直、不要滑动、尽量精确。 3、 师总结:测量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量,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都是把曲线转化为直线测量的,其实数学就是这样,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我 们学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化曲为直板书) (二) 计算周长 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解决周长问题,可是有局限性,图片中 的圆既不能滚动,也不容易绕绳,怎么办呢?我们来说说怎么算。 Q1: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什么元素有关系?(直径,半径)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圆的直径与半径有 2 倍关系,因此我们只需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 什么关系就可以了 Q2: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预设: 2 倍关系,3 倍,4 倍……)给学生时间说说猜的依据。 ?.3 d C Q3:周长和直径之间倍数到底是多少呢?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 三、测量实验探究关系 (一) 确定研究方法 1、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呢?预设:量出周长和直径;找数据,得 有周长和直径的数据……提示:(如果要研究,就得有数据) 2、 追问:看来我们得用数据来说话,那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够吗? 预设:不够,找规律得数据多一些,才能够精确,一个不能代表所有。 (二)实施测量实验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分工合作,注意有人记录,记录测量数据,并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三)分析数据,探索规律 1.汇报展示 我想请一位同学做数据记录员,分小组汇报数据。不同数据都要记录 8 组左右。生:圆的周 长是……直径是,周长是直径的…… 2.分析数据 Q1: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直径相同,周长却不同,2.虽然直径周长不同,可是周长都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学生进行误差分析: 1)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对象都会导致产生误差; 2)直径数据比较接近说明直线段更容易测量!但同样不可能绝对精确; 3)平均数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同样不能完全避免误差; 4)用测量的方法,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永远只能得到长度的近似值 师:由此可见,采用实验的方法,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现象! 再次观察数据,你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可能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3 d C ) 用实验的方法得到的数据,受误差的影响不够精确,那怎么办?到底圆的周长与直径之 间存在的这个 3 倍多一些的关系是变化的还是确定不变的?如果是确定不变的又该怎样得 到呢? 3、适时反思、引发困惑 这可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啊! 实际上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同样曾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在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中国,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用实验测量的方法就已经知 道,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大约为 3。 四、了解割圆术 1.介绍历史知识,体验文化价值 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以直代曲) 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发展了割圆术,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把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精确到 小数点后 7 位。 这个神秘的倍数关系,直到今天也没有算出准确的数值,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 叫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因此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板书: π d C (圆周率) 2、公式及练习 有了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计算圆的周长了: 板书:C=πd、 C=2πr 实际上,圆周率小数点后更多的位数对计算圆的周长影响不大!通常的计算中取π值为 3.14(板书)就够了! 五、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探索圆的周长问题,都是把曲线化为直线方法解决的,深化“化曲为直”思想。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