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论文: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与学习途径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化学论文: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与学习途径

ID:687070

大小:24348

页数:4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与学习途径 科学素质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同专业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同等重要。在教学 实践中发现,化学语言对化学学科和科学语言素质的影响不可忽视,如何在中学化 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语言进而培养科学语言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化学语言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 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化学领域有一些专用的语言、借用的 外来语、特定的符号与独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化学学科语言具有“半文言、 半外语”特点,专用的术语、限定条件的定义、有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等,对于非专业 的人士,由于不懂化学语言特点,一时很难融入。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对化学中 一些语言文字符号不能正确理解,也常常会出现错误理解某个题目、某项要求、某 个概念,甚至会误解一些基本原理,对于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是非常不利的。 化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文字,它是一种科学语言,遵循严密的逻辑体系, 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特点含义,力求规范、精确、简便、恰当、严谨,比如:离子、 分子和原子,有关联也有区别;组成和构成适用不同需要时的表达;“硫酸”是化学 名称,“H2SO4”是化学符号,分别是文字和符号的表达;“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是 正确的表述,不能将二者对调成“一个元素、一种原子”。如:化学式、化学反应式 与化学方程式三者中,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表示了一种物质 的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反应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 物和反应条件,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在化学反应式的基 础上,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 这些名词的意义及相互的区别。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线,没有正确的化学语言的运用,是无法学习化学的。 化学语言建立在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以在中学生现有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 去学习化学用语,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学习化学及科学语言的基础,同时也利于 促进科学语言素质的提高。 二、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 掌握化学语言起步是在初中阶段,一些诸如化合物、化学变化、元素、分子等 化学名词正式在课堂上听到,这一阶段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适当重 复、结合实际生活,切不可强行灌输。如果出现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 要及时纠正,并适当鼓励,以免学生错误领会概念影响后续学习或者失去对化学的 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需要理解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 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个时期对于正确运用与掌握化学语言是非 常重要的。 学生从原理、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是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中出现的 信息,从质量、时效、难度看都远远超过初中阶段,语言要求更加精准,文字描述 限定条件更多,符号更加国际化,外语作用更加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容易 出现不同层次的分化。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概念、运 用语言,对于内容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则会感觉晦涩难懂,甚至听课不知 所云,自学不知应该学哪里,对现实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 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内容,并自觉运用于解题和生活实践中,以科 学语言不断提出问题,以科学思维研究分析问题,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化学语言学习的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主要途径。 教师的化学语言风格特点将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对于初中学生,结合他们的 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上基础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直观 与抽象描述相结合、具体实物与化学名词相结合。尤其是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学生 的一致反映是难、散,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用语言描述过程,动手动嘴必须 同时进行。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化学名词、化学用语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随意 发挥。而在讲解、讲通的过程语言要丰富幽默、善用比喻、善于联系实际的、用学 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予以讲解。对于高中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加强, 学习风格逐渐转化,接受知识受教师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影响弱化。教师在对理论深 度广度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讲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多表达,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强化 科学语言素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2.学生的以教代学。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建构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 学生的吸收效率。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老 师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反复多次的教,而是让学生 先“学”,学生来“教”,老师再总结性地“教”。“教”是“学”最好的途径,学生先“自学” 后在教师指导下“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检验他们的知识能力状况, 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应用,在他们讲授和描述的过程中充分得到强化,使存在的问题 能及时发现以便修正。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反之,对教师的 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 13. 语文知识的运用。 尝试运用语文易混字的学习方式可以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 成部分,概念不清楚将会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 应用字词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化学概念,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字 词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如,把“氨”、“胺”和“铵”三个字混淆。 “氨”、“胺”和“铵”有关联又有区别,氨是 NH3,包括了氨气、氨分子、氨水、液 氨、联氨;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氨分子的一个、二个、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生 成的化合物;铵是 NH1+,通常与盐连接在一起,称为铵盐,是氨与酸作用得到的, 相当于一种金属离子(如:K+),但在加热后很容易分解为 NH3。因此在概念的教 学中一定要咬文嚼字,重点强调关键字词的准确。 运用语文句子成分分析理解化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如: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 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对溶解度 的理解必须把范围界定清楚,即一定温度,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溶剂的量是固 定的 100g;溶剂与溶液要区别,溶液包括了溶剂与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是溶解度定 义的特定状态,溶解度定义的不是任意的情况,而是一个特定的状态,即此时所溶 解的溶质最多量的状态,与非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要相互区别。把溶解度定 义按语文语句成分的划分作为限定条件来理解并加以明确,溶解度的要点即可一目 了然。 运用语言文字的词语辨析来理解物质性质和理论知识,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 相对关系,在一个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必须是共存的,如影随形;还原剂被氧化和 氧化剂被还原是同时进行的,体现的是物质在某个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得失电子的 能力,一定要具体到反应。比如:KMnO4 是常用的氧化剂,它可以氧化 H2O2,此 时 H2O2 是还原剂,这个反应是临床医学上制备医用氧气的方法,在 H2O2 与 I-生 成 I2 的反应中,H2O2 无疑就是具备抢夺电子能力的氧化剂了。在原子结构内容中, 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相分布是并列关系,是对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共同描述,是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分开研究,因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运动方式存在根 本区别,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波函数的角度分布,研究了原子轨道的形状和 伸展方向,波函数的径相分布讨论了电子出现的几率与离核远近的关系,是将复杂 的问题分解简化,力求更好地讨论问题。 四、语言理解能力与化学成绩的关系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程度与对化学语言理解能力的相关性是显着的,因为只有 精确地理解了化学语言,才能运用化学知识去听课和做题,曾经有一个极致的例子, 某个中学生把一切液体的东西都叫做水,他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的化学学习效率很 低、成绩很差。 本项目组采用 IBM SPSS 20 软件,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将某市初三学生化学成绩 与语文成绩进行了相关性计算,得到不同层次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皮尔逊 (Pearson)相关系数为显着正相关,即化学成绩好的语文成绩也好,化学成绩差的 语文成绩也差。有文献从化学成绩与单独的语言能力各个维度:如语言识别、语言 转换、语言表达、语言应用进行相关发现,按分数划定的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之 间的语言能力差别非常显着。语言识别与语言应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 五、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体验情感、全面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学有 所用、体现个体价值的舞台。中学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化学语言能力,进而培养科 学语言素质,提高科学素质的基础平台;语言素质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技能, 科学语言水平的高低对人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精神领域的影响都 是深广的,科学的语言是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科学 语言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贤.化学有自己的语言———化学用语[J].初中生辅导,2011,(27). [2]葛明海.初高中衔接的支点———化学语言的重构[J].化学教与学,2014,(3). [3]孙颖.浅谈化学语言“碳与炭”、“氨、铵与胺”的区别与运用[J].化学教与学, 2013,(5).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