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最新期中语文高一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最新期中语文高一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ID:684302

大小:46.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5-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2021 年河南省各地 最新期中语文高一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河南省南阳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 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 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 2020 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 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 2020 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 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性”, 中国在困境中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 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 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 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 在 2020 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 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 2020 年 度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 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 100 万亿元人民币,稳居 世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 力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 2 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 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 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 2020 年的热词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 性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 前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 2020 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 难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本土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 B.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这使得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 C.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2020 年我们过得非同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三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一、二两段由 2020 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C.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D.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热搜词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并从一年内的具体事件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2020 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词就是 见证。 3 C.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受 到影响。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答案】 1.B(A 项表述范围扩大;C 项“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分析错误,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民族 性格的韧性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D 项“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表述错误,文中表述的 是“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 2.A(“三个角度”“逐层递进”分析错误,文章主要是从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我们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 韧性和国民经济的韧性两方面来阐述,两方面是并列关系。) 3.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说法错误,原文为“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 族性格之一”。) 河南省洛阳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 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 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 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 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 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 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 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 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话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 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 4 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 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 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 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 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 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 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 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 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 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 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 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 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 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 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畜的季 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 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 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 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 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 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动物游戏之谜》) 5 1.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学习说”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B.游戏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能力和利用环境等的能力很有效。 C. “捉迷藏”和追逐游戏等能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 D.黑猩猩用棍子游戏的行为会使它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分析动物游戏之“谜”时,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在具体论述时大量使用举例论证法。 B.在分析动物游戏之“谜”时,作者根据观点成立的可能性大小,依次列举了相关的四种科学假说。 C.四种假说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但前三种假说内容各自独立,“锻炼说”则是对“学习说”的补充。 D.四种科学假说都基于对动物游戏行为的观察而提出,遵从了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归纳的研究方法。 3.成年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 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3 分) A.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性和追捕猎物的能力 B.在食物丰富的季节里也能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C.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技能”,以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D.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4.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能力,请简要概括本文动物游戏研究者具备哪些能力。(4 分) 【答案】 1.A(根据原文意思,A 项是结论,不是“学习说”成立的依据) 2.B(“根据观点成立的可能性大小”的说法没有根据) 3.C(该项属“演习说”,题目中是成年北极熊,不符合。其他选项内容分别属于:A“学习说”、B“锻炼 6 说”、D“自娱说”。) 4.①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②深度观察的能力;③归纳、演绎能力;(逻辑分析能力)④联想、想 象能力(合理假设,科学求证能力,或思维拓展能力)(每点 2 分,符合 2 点得 4 分。如由本文概括出其 他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河南省焦作市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门关既是丝绸之路重要关隘,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唐代有关玉门 关题材的诗歌有百余首,这些诗作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玉门关题材诗歌丰富了唐诗表现天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空间。唐代玉门关题材诗歌主要包括以 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表现战争的诗歌;二是描写民族交流融合的诗歌;三是表现西北边塞风光的诗歌;四 是反映边患给社会民生带来深广影响的诗歌。上述四方面都是唐代之前中国诗学涉之不深或未涉及的内容。 如描写西北大漠风光的诗歌,唐代以前虽有乐府诗涉及,但多为虚写。有唐一代,西域山川、国度、物产 大量出现在玉门关题材诗歌中。它们生动展现了玉门雄关的辽阔之景和西域的丰富物产、独特民俗,可视 为民族志和民族文学的文本,无疑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将中国文学地图向西北边疆拓展。 玉门关题材诗歌有力地提升了唐诗的刚健气度。唐诗的刚健气度得益于巍峨雄关的激荡。唐王朝国力 强大,玉门雄关是中原王朝开疆拓土与对外开放的坚强后盾,也滋养着大唐诗人刚健向上、彪悍勇武的精 神力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其四)他们远赴玉关,效命沙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诗歌风貌,更使唐诗在对大漠雄关的歌唱中焕 发出新的生机。同时,玉门关、阳关、铁门关等雄关峙立,构筑起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体系,保障着丝路 畅通,大量城外文明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粗犷胡风的浸润,成为唐诗刚健气质形成的另一重要动因。 玉门关将民族自信刻入中国文学的书写之中。作为护卫中原王朝的战略屏障,玉门关扼西域之咽喉, 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李华《奉 使朔方赠郭都护》)唐人的民族自信跃然纸上。之所以有此,玉门关及其勇敢尚武品格乃是其力量之源。 即使在晚唐日暮途穷的国运中,唐彦谦“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的歌唱,仍流淌着一腔激情 锐气。 7 玉门关地处边陲,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加之周围茫茫黄沙、大漠戈壁、蜿蜒长城、亭障 烽燧、西域胡风,构成了一幅幅辽阔、粗犷、荒凉、壮美的边塞图景,具有一种“巨大的、野蛮的、粗犷 的气魄”(狄德罗语),恰好与唐代诗人昂扬豪迈的人生理想相合拍。“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 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明月、天山、云海、玉关,意象极为阔大壮观,语言极富张 力,给人以壮美辽阔之感。这些带有原始性、异质性、不同文明交流融合而特有的雄健气度,“就可能给 中原文学输进一些新鲜的、不同于原来文明的新因子”(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玉门关题材诗歌独 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由此而获得呈现。 (摘编自霍志军《玉门关上话唐诗》) 1. 下列有关玉门关题材的诗歌,不能体现出唐人刚健向上、彪悍勇武的精神力量的一项是( ) A. 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人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 B.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C.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戎昱《塞下曲》)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从雄关的激荡和胡风的浸润两方面,说明了唐诗刚健气度形成的原因。 B. 文章从丰富内容、提升气度、展示自信三方面闸述了玉门关题材诗歌独特的价值。 C. 文章最后引用狄德罗和杨义的话,印证了玉门关题材诗歌与唐代诗人人生理想的合拍。 D. 文中作者为阐明看法,多次以唐代诗人具体 玉门关题材诗歌为例,增强了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和唐代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玉门关在文化传播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B. 从唐代玉门关题材诗歌主要的四方面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边塞诗可以看作是玉门关题材诗歌。 C. 唐代的玉门关题材诗歌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也可以当作研究民族志和民族文学的文本。 D. 玉门关有着重要地理位置,又有勇敢尚武品格,这都是唐人民族自信的力量之源,即使是晚唐文化也不 8 乏激情锐气。 【答案】1. D 2. C 3. B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当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 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才得以诞生。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他不仅“吟”出了人间最好 的律诗,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一把量尺,帮助我们从良莠不齐的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承传文 学的吟诵。 然而,杜甫绝不会仅仅因其律诗的成就卓绝就能站上传统文学吟诵典范诗人的高位,这归结于杜诗与 《诗》教文化传统的对接和传承。朱东润先生曾指出:“吾尝读杜诗,观其想象之丰富,不如李白,措语 之工丽,不如李商隐,即论实大声宏,群推为盛唐诗之特征者,亦不能胜王维、岑参等同时诸人,然而巍 然为诗坛之宗主,千载而下,终不敢置一辞者,则其性情之真挚,为独得《诗》三百五篇之遗则故也。” 诗艺为次,诗教为高。因为杜诗“性情之真挚”,才使其“独得”《诗》教文化的“真传”。从中国诗 歌发展史上来看,最先大力揭示杜诗与《诗》教精神之根脉联系的当是宋人。宋代的江西诗派认杜甫为“诗 祖”,将仿效学习的重点放在杜诗的“声调格律”上,显然,这有违《诗》教传统。当这种偏重形式的诗 学之路愈走愈远之际,本于《诗》教传统的批评便必然地发生了。南宋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明确地 宣称:“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此则太白所 无也。” “杜律”之所以成为文学吟诵成熟的标志,成为最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典范,从吟诵的实践以及杜诗自 身来说,主要原因在于杜甫的“吟”呈现了“作诗”“改诗”“赏诗”的全过程,展示了融三者为一体的诗 意的人生状态。请看杜甫诗句中“吟”的所指义。“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是说面对满山的秋叶吟诗, 触景生情,因情赋诗,赏景与吟诗同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令别人激赏的佳句都 是在苦吟中得到的;“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说在吟咏当中修改诗的情形,此处的“长吟”,即边吟 咏,边琢磨,都是为了让诗的声律更加妥帖;“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说的是诗成之后的赏 读。 9 同时,杜甫的吟诗生活,包括对诗艺的精求,以“吟诗”为乐的人生态度和实践等,对后人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杜甫逝世后中晚唐的诗坛就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苦吟”诗派。如果说在初盛唐的时代里, 一般文人热衷吟诗包含着求取功名利禄的考虑,那么,到了中晚唐及其以后,“吟诗”开始转变成为一种 文人内心需求之事。“苦吟”原本是指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精益求精。但到了“苦吟”诗派这里,就 不仅止于诗艺,而且演变成安顿生活、托付生命的唯一。与后来的苦吟诗人相比较,杜甫吟诗却是“乐感” 充溢,从容不迫,在“吟味”之中享受那不断涌来的快乐。 (摘编自陈向春《文学吟诵与诗人杜甫》)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文学吟诵成熟起来,杜甫的律诗是文学吟诵成熟的标志。 B.宋代江西诗派尊崇杜甫,认为学习杜诗的重点放在“声调格律”上违背《诗》教传统。 C. “苦吟”诗派的“苦吟”不是锤炼语言,而是作为安顿生活、托付生命的形式。 D.杜甫及中晚唐的“苦吟”诗派把“吟诗”看作艰难生活中释放内心苦痛的一种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阐述了文学吟诵与杜甫律诗的关系,并指出杜甫吟诗反映的生活态度。 B.文章引用朱东润和张戒的话,都强调了杜诗能够传承《诗》教文化的原因。 C.文章引用杜甫诗句,意在说明杜甫“吟”的含义,展示他诗意的人生状态。 D.文章结尾通过比较,分析了杜甫与中晚唐的苦吟诗人在吟诗上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从良莠不齐的中国传统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承传文学的吟诵,可以参考杜甫创作出来的好 的律诗。 B.杜甫成为传统文学吟诵的典范诗人,与其律诗的卓绝成就有关,但主要是因为杜诗与《诗》教文化传统 的对接和传承。 C.杜甫的“吟”呈现了“作诗”“改诗”“赏诗”的全过程,使得杜甫的律诗成为最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典范。 10 D.从孟郊“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和贾岛“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中可以看出,这种“吟诗”是 文人寻求内心安宁的生命托付。 【答案】 1. A 2. B 3.C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生态 文学作品,摘取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 李青松的《一种精神》《乌梁素海》《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哲夫的《水土中国》等。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到美丽中国、绿色中国 建设,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 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发展观念,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生态文学的繁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学文化积淀基础。我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 及后来的游记、风景散文等文学作品,堪称最早的生态文学。而自古便有的天人合一、天行健、人与自然 和谐与共、美即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文化 基因。中国历来重视生态和环境,重视自然与和谐。中和、协和、平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生 态文学的根本主题。 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 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从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文学而得出的结 论。在这一时期,率先出现的一批生态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 等,关注中国的森林滥伐、风沙肆虐、国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赢得文坛 瞩目,从而为生态文学名分的确立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题材内容上看,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包括森林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 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体裁样式则囊括了小说、诗赋、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等。 植物文学如梁衡近些年来踏寻采写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动物文学如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 鹿》、姜戎的《狼图腾》等,大自然文学如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等,水文学 如哲夫的《水土中国》、秦岭的《在水一方》等。 11 生态文学中所占比重和产生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纪实作品。何建明的 《那山,那水》、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等是反映生态建设主题的代表性作品。生态问题报告文学 分量很重,更易引人警醒启人深思。譬如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 实》、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以生态及开发 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发挥积极作用,在倡扬科学发展观、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等方面,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优秀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 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将 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意、视角和面貌。保持与生态紧密的关联,生态文学才能接上 地气,获得蓬勃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中国文学的新生长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直接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B.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正是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 C.生态文学是由生态问题催生的,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人的责任和担当。 D.生态文学题材内容类型丰富,各自的代表性作品众多,整体比重相对均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指出当前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生态文学勃兴的现象,进而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勃兴的原因,思路清 晰,说服力强。 B.文章第六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何建明、肖亦农、李林樱、哲夫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 了本段观点。 C.文章末段承接上文的论述,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学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蓬勃发 展的有效途径。 D.文章从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哲学要义等方面说明生态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学文化积淀基础,在逻辑上 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体现了生态文学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B.要想创造出更受读者欢迎的生态文学作品,就需要与生态保持联系,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C.生态文学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它将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12 D.生态文学一直从正面反映自然环境保护、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 【答案】 1.C(A 项“直接激发”错;B 项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是中和、协和、平和等哲学要义;D 项“整体 比重相对均衡”错。) 2.D(“逐层递进”错) 3.D(“一直从正面反映”错)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 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 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 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 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 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 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有时则矫揉造作; 一个是“孤高自许”,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一个执著于感情。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 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 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给人以亲切,而袭人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 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 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 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 13 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 这个简单的细节,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例如王 熙凤,作者写她与贾母的关系,主要表现她的逢迎,既突出了虚伪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泼辣。写她对贾 氏姊妹、妯娌采取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和权诈的性格。写她与尤二姐的关系,表现“外作贤 良,内藏奸滑”的两面手法。写她与贾府奴婢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总之, 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干才;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 的一对矛盾。这是一个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四十五回, 宝玉冒雨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 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 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 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需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的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性格鲜明但又朦胧模糊, 这也是《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优劣之处。 B. 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紫鹃和袭人等形象时,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 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C. 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 精雕细凿出来的。 D. 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 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14 B. 本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 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 作者写王熙凤,做了多方面的论证,目的是为了证明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文中人物多达几百人,能给人以深刻 印象的至少几十人。 B. 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红楼梦》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方式,使 人物更加真实。 C. 《红楼梦》不仅善于塑造主要人物,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也能通过反复刻画、渲染、衬 托,塑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D. 《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 切动人。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性格鲜明但又朦胧模糊,这也是《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优劣之处”错误,原文表述为“极其鲜 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所以选项曲解文意,这是塑造人物的优秀之处,而不是劣。 B.“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例子,是相近人物的对比,“紫鹃和袭人”的例子则是相似人物的类比,选项全 都归为对比一类是错误的。 D.“解决了这个问题”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 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可见对于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上,《红楼梦》取得巨大进步, 15 没有提到解决了这个问题。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目的是为了证明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错误,依据原文“《红楼梦》完全 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例如王熙凤……”可知,王 熙凤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 的丰富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也能通过反复刻画、渲染、衬托,塑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错误, 依据原文“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 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可知,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 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是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故选 C。 河南省长垣市宏力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容易引发“大城市病”。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人口膨胀,从而引起交通拥挤、住房困难、 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信息严重不对称等“症候群”。面临这些日益加重的城市问题,建设新智慧城市, 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构建大数据系统为基础,可以使每项工作贯彻和落实规划政策,有助于提高各 16 项工作的基础建设水平,进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以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应用大 数据技术,将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融入规划工作,一方面使城市规划体现出人文特点,另一方面使规划工 作更加简化。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呈现出直观的规划图形,在图形内实时产 生数据,用于向规划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以城市核心区域人流分布情况为例,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限定区 域内人流分布情况,根据人流分布情况分配交通资源,使限定区域内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避免在限 定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并且保证限定区域内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到影响。 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已经将智慧城市技术作为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智慧城市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例,城市规划中应用智慧城 市技术,将公共照明系统与城市智慧系统相互连接,在夜幕降临时,城市系统会控制照明系统,根据光度 的变化调整照明亮度,直至进入完全照明状态。同样,智慧城市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在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设备,包括卫星、无人机以及摄像机等,上述设备可以构建交通动态监管系统, 对城市交通状态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分析判断交通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及时对交通做出调整,以便缓解 交通压力,保证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为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城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应满足城市 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融合,突出可持续 发展的意义。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就土地资源利 用而言,在保证农田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定适合的位置配置基础设施,优化和调整空间资源,使各 项生产保持协调发展关系。基于宜居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公共安全作为规划的重点,让人们在进行 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使城市富有丰 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可以使城市规划 内容贴近城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节选自郝江陵《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中都出现了“大城市病”,这使得城市发展必须探索新的路径。 B.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使用智慧城市技术有利于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的情况。 17 C.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多种资源的利用,是建设新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 D. 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利用了新的技术,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针对城市中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大城市问题”提出论点,有明显的现实指向。 B. 第三段以阿姆斯特丹照明系统为例,论证了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C. 第四段注重列举具体事例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论证,使得论述更有说服力。 D. 文章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的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方面进行论述,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充分使用大数据系统技术,就会有利于工作人员与城市规划部门实时交流。 B. 针对城市的变化,智慧城市技术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其他技术,更具独特的智能性。 C. 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需发展和完善,就应多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D. 使用新型技术,不能脱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都出现了”说法绝对化,文中只提出在城市发展中容易引发“大城市病”,但并没有限定所有城市 都有同样问题。 B.张冠李戴,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是构建大数据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第二段“大数据技 术可以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 18 D.“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人文性和生态文明在智慧城市 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文中倒数第二段只是提到“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使城市富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 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论证只举出了各种不同的方面应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并没有列举具体事例。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无中生有,文中并未将智慧技术与其他技术作比较,且未提及智能性是其独具的。文中结尾段的总结 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可以使城市规划内容贴近城 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故选 B。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