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学目标】
1、明确水量平衡概念和公式
2、结合材料及老师讲解,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典型考题,总结归纳出利用水量平衡解决问题的思路
4、能够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水量平衡理论的引导
【教学难点】
水量平衡理论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探究法,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
【回顾基础】
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示意图,学生板演,全体学生在学案上画出鄱阳湖
参与的水循环类型的环节。
对板演学生评价,全体学生订正答案。
【展示理论】
直接展示水量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列出公式。
【探究材料展示】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景观图及材料。引出探究。
【问题探究一】湖泊中的水从哪里来?
设置思考,引出降水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各要素的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
每个要素的影响因素找学生板演,列出知识体系,共同订正,每个体系
后面跟上针对训练进行巩固,训练题尽可能寻找高考题。
【知识建构】
【巩固提升】
学生利用之前的理论进行作答并会分析。其他学生进行订正,老师评
价,得出答案。
【问题探究二】蒸发量那么大?湖泊不会干涸么?
引出学生对蒸发的思考,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分析出蒸发的影响因素。
【知识建构】
【真题分析】利用真题强化训练
【深入思考】
是否沙漠中所有地方蒸发量都是 3000mm,还是只是局部?如果只是局
部?又会是什么地方?
引出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
【真题训练】
研究高考题,进行能力高度升华并继续强化训练知识的应用。
【回归理论,总结答案】
回归水循环,回归理论,找出巴丹吉林沙漠输入水量和输出水量的要素
及最终的变化,得出结果。
【真题分析】学生解读高考题,继续提升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理论。
【小结】如何应用水量平衡原理
湖泊:
流域:
沼泽:
1.分析图文,确定水量平衡关系
2.摆出公式,对应图中信息
3.分析已知量,确定未知量
4.用地理语言描述水量平衡各量的变化,最终的结果
【巩固提升】
学生当堂完成习题,提高析图、析材料、理论应用的能力素养
【总结反思】
我们研究湖泊,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它,利用它,希望我们大家都能
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