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下面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 1~2 题。
1.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历史的差异 B.文化特点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自然条件的差异
2.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现阶段的主要功能为沟通两岸交通
D.丁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
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
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
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
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
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如图为土掌房景观。据
此完成 3~4 题。
3.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
A.内蒙蒙古包 B.陕西窑洞
C.傣族竹楼 D.客家族土楼
4.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 )
A.湿冷 B.湿热
C.干旱少雨 D.干热
骑楼为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
其建筑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图为骑楼建筑景观。据此完成 5~6 题。
5.下列地区中,最适宜修建骑楼的是( )
A.北美 B.东南亚
C.西亚 D.西欧
6.骑楼底层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行人遮阳避雨 B.防御寒潮侵袭
C.减少蛇虫的影响 D.减轻风沙危害
(真实情境命题—生活情境)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拔 500 米的
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
居与晒架上的丰收成果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据此完成
7~8 题。
7.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光照充足 B.地形崎岖
C.河网密布 D.动植物资源丰富
8.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
的物品是( )
A.防寒衣物 B.防晒物品
C.防雨物品 D.薄衣短衫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 年 2 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
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 1 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 2
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 9~10 题。
9.图 2 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早些年,东北地区人们借助自然条件,精巧设计出一种特殊民居“地窨子”。一般建
在附近有充足水源的坡地上,在坡地上开挖 2~3 米深的长方形凹地;东、北、西三面以山
坡做围墙,以粗大的圆木为柱、梁,抹泥草为屋墙,屋体大部分在地下,南面开门窗;屋顶
多以茅草为原料,顺坡而搭。冬季屋内即使不设取暖设施,也可以安全越冬。现在“地窨子”
基本已被弃用。下图为“地窨子”景观素描图,据此完成 11~12 题。
11.关于该民居建筑特点体现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坡地建造,节省耕地 B.山体作墙,冬暖夏凉
C.坡地下挖,储存水源 D.南面开窗,防风防沙
12.下列关于“地窨子”被弃用的最可能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森林锐减
C.科技发展 D.人口外迁
13.读右面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
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其水源来自________。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 图 中 屋 顶 的 形 式 与 当 地 的 自 然 环 境 的 密 切 关 系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的气
候特点,这种结构可以挡风,南窗较大,是为冬季进入较多的_______________。
14.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地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
民居。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哪些特点?
(2)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2.解析:第 1 题,不同的自然环境,即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
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桥梁主要的功能是沟通河
流两侧的交通,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经济水平、文化特点、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
上时代和地方的文化烙印,故选 D。第 2 题,甲桥悬空而建,应是在高山峡谷间,我国西南
山高谷深,适合甲桥建设,A 正确;乙桥高拱,利于桥下行船,不是考虑美学价值,B 错误;
丙桥规模小,现阶段不能担负更重的沟通两岸的交通任务,C 错误;丁桥遮风挡雨,主要分
布在我国降水较多的南方地区,D 错误。
答案:1.D 2.A
3~4.解析:第 3 题,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
安装,A 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B 正确;傣家
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C 错误;而客家
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D 错误。第 4
题,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结合材料可知,建筑材料为土坯、石块,墙体厚实,
屋顶为平顶,可以作为晒场,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故选 C。
答案:3.B 4.C
5~6.解析:第 5 题,从图中看出,骑楼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行走的长廊,
该种设计的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布局在类似印度这种气候湿热的地区,B 正确;北
美、西欧、西亚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不需要修建骑楼,A、C、D 错误。第 6 题,东南亚地
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大,骑楼底部留出公共空间可以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A 正确;
空间开阔,通风性好,无法抵御寒潮、沙尘暴和蛇虫,B、C、D 错误。
答案:5.B 6.A
7~8.解析:第 7 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山区,地势崎岖,平地面积小,晾晒作物
较为不便,从而使得当地居民用竹匾晾晒作物,B 正确;该地位于山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
光照弱,A 错误;而河网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与 “篁岭晒秋”无关,C、D 错误。第 8
题,江西省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雨季开始早,春季江西降水开始增多,故最需要准备的
是防雨物品,故选 C。
答案:7.B 8.C
9~10.解析:第 9 题,结合图 1 可知,地坑院落建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结合图 2 可
知,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D 项正确。甲地东北侧为沟谷,位
于沟谷的顶部,水土流失容易导致地坑院落坍塌,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A 项错误;乙、
丙两地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B、C 两项错误。故选 D 项。第 10 题,有选
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能够筹集资金,促进对地坑院的保护,A 项正确;部分地坑院还有
居民居住,不适合进行完整保护,B 项错误;地坑院数量多,废弃的地坑院没有修复价值,
C 项错误;地坑院占地面积广,会占用大量耕地,并不适合推广建造,D 项错误。故选 A
项。
答案:9.D 10.A
11~12.解析:第 11 题,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地窨子”在坡地建造主
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不是为了节约耕地,A 项错误;东北地区冬冷夏热,“地窨
子”冬天可保暖,夏季能隔热,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B 项正确;“地窨子”建造时在坡地
上开挖长方形凹地,主要目的是将大部分屋体置于地下,C 项错误;南面开窗主要为了避开
冬季风,同时更有利于采光,与防沙关系不大,D 项错误。故选 B 项。第 12 题,全球变暖
使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与“地窨子”被弃用关系不大,A 项错误;森林锐减主要是人为毁
林开荒所致,不会引起“地窨子”被弃用,B 项错误;如今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地窨
子”空间相对狭小,随着科技发展,原有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C 项正确;人口外迁对“地
窨子”使用的影响较小,D 项错误。故选 C 项。
答案:11.B 12.C
13.解析:本题考查山西的民居、水资源、气候等,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第
(1)题,山西降水少,气候干旱,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用来进行储存水资源,其
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第(2)题,以中国地方民居——山西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当地的地理环
境和生产生活中水资源问题。“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对当地水资源短缺,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的一种体现。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图中屋顶屋脊由外向里倾斜,这与当地降水稀少及
水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有关 。第(4)题,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寒冷、
多风的气候特点,这种结构可以挡风,南窗较大,是为冬季进入较多的阳光。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屋脊由外向里倾斜与当地降水稀少及水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有关
(4)寒冷 多风 阳光
14.解析:第(1)题,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征,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
内向性和封闭性,长者为尊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农业文化等特点。第(2)题,根据建筑
特征分析,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追求多代同堂,以显家族之兴旺的人文思想。这样的人
文思想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的增长。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人文思想: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
积极影响:会促进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