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含答案)

ID:682142

大小:59.46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福建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西山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文学时常充当情感的符号。从概念、范畴命题到自然科学的分子式或者数学、物理公式, 理性或者思想的展开都拥有严密的符号系统。理性或者思想的每一步进展无不诉诸上述符号。 相对来说,情感领域的活动纤细、灵敏,同时又飘忽、模糊。人们常委托文学描述情感的波 纹,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形式体系。如何再现情感的微妙轨迹?中国古代诗人遗留下许多 甘苦之言,例如“欲说还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此等等。很大程度上,叙事作 品的故事情节可以视为情感的容器。曲折惊险、悲欢离合、扣人心弦的每一个转换点无不带 动了情感的波澜起伏。当然,叙事作品的故事情节包含了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水浒传》 中林冲跌宕起伏的命运——由于一次又一次地遭到陷害,忍无可忍的林冲终于放弃八十万禁 军教头的身份,踏上梁山,落草为寇。从高衙内调戏娘子到林冲误入白虎堂、野猪林险遭不 测,再到风雪山神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显示了严密的前因与后果。然而,人们可以发现, 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同时裹挟于强大的情感波澜之中,惊心动魄。换言之,单纯的因果关系 ——譬如,超额的重量压垮了桌子,炽热的温度导致了燃烧——无法作为故事情节承担情感 符号的重任。 如同理性做出的判断或者思想观念形成的结论,情感领域的喜怒哀乐不仅产生了另一种 性质的内心倾向,而且隐合了强烈的行动性。很大程度上,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激动人心以 及号召、动员的能量。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文学批评家均把文学在情感领域的能量作为 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毛诗序》谈到了《诗经》— —尤其是“国风”——的教化作用:“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近代的梁启超阐述了“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并且概括了 小说形成的“熏”“浸”“刺”“提”四种情感特征。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 动主将寄望于新文学开启民智、改造国民的思想,从而造就现代的文化性格。世界范围内, 许多革命领袖对文学委以重任。对于文学来说,“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的功能并非仅仅复述某种抽象的理论语言,而是很大一部分诉诸情感领域。 文学史可以证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的主角曾经 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偶像,甚至引起各种程度的模仿。相对来说,另一些作品是以整体构造形 成的情感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例如,人们无法从《红楼梦》中认定某种单一的主题。 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式的叛逆,还是贾母、王熙凤式的世事人情,这一部作品让人在百感 交集之中经历一次情感的成熟。情感的成熟可以与理性的成熟相提并论,这个命题构成了现 代主体的内涵之一。很大程度上,情感的成熟是现代文学承担的一个隐蔽使命。无论是鲁迅 的《阿 Q 正传》、茅盾的《子夜》,还是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 2 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从历史的感悟、个人内心的反省、深刻的同情、见贤思 齐的崇敬到抗争的激情、搏斗的勇气、独立的人格、新的伦理,现代文学负责从情感方面塑 造现代人的心灵。 (摘编自南帆《情感轨迹与时代精神肖像》)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明情感微妙轨迹是无法再现的。 B.作品的情感全靠故事情节来表现,情节的曲折惊险会激起人的情感的巨大变化。 C.喜怒哀乐的情感和理性判断、思想观念形成的结论一样,都隐含着强烈的行动性。 D.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认为,大部分文学的功能在情感领域得以实现。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谈文学与情感的关系,再谈文学怍品中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谈情感影响的两 种方式,层次分明。 B.第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如理性或者思想与情感的对比,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与单 纯的因果关系的对比。 C.文章第二段引用《毛诗序》里的语句,论证文学批评家等重视情感能量,倡导“文以载道” 或“文以明道”的观点。 D.文章第三段举例全面而典型,从时间方面说,有古代的,有近现代的;从空间方面说,有 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情感的符号与表现理性或者思想的发展之符号是不同的,后者是概念、范畴、命题、 分子式或数理公式等。 B.《水浒传》揭示了林冲接二连三被陷害而逼上梁山这些情节的前因后果,令人信服,但这 些情节缺乏情感波澜。 C.《阿 Q 正传》《子夜》《雷雨》这些现代文学作品都表现出情感的成熟,为读者带来了前所 未有的心灵冲击。 D.《红楼梦》对人影响的方式与《青春之歌》这类作品是不同的,《红楼梦》是通过情感经验 不知不觉地感染、影响读者。 【答案】 9.C 10.B 11.B 3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这说明情感微妙轨迹是无法再现的”理解错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原文引用古代诗 人所说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表达的意思是情感微妙轨迹的再现是不容易的,不是 “无法再现”。 B 项,“作品的情感全靠故事情节来表现”理解错误,第一段原句是“很大程度上,叙事作品 的故事情节可以视为情感的容器”,选项忽略了原文中的“很大程度上”这一修饰语。 D 项,“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认为,大部分文学功能在情感领域得以实现” 错误,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最后来看,“大部分文学功能在情感领域得以实现”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 C。 10.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B 项,“第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错误,第一段所说的“理性或者思想与情感”“故事 情节的因果关系与单纯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正与反的关系,所以“正反对比”也就 无从说起。 故选 B。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 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但这些情节缺乏情感波澜”错误,原文第一段说“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显示了严密的 前因与后果。然而,人们可以发现,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同时裹挟于强大的情感波澜之中, 惊心动魄”,可见并不缺乏情感波澜。 故选 B。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崇法律、遵守法 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 4 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公民的民 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 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 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 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齢阶段 的诉求和民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 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原则到具体规则, 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 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 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 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及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 静期制度、保护个人信息制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 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法律制度, 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 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法典汇集了新中国 成立 70 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进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 建设,即根据民法典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 进一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的同时,辅之 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 (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材料二: 新学期第一周,身兼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上讲台, 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题, 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 5 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起保 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等三个方面为师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 184 条规定,因 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 1015 条规定,除随父母的姓外,还可 以选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长大的,也可以选抚 养人的姓氏。最后,还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权的 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生活中,同学们用手机上网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 APP?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 APP 给我们带来很 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典 第 1034 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 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信 息受法律保护。” 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 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法治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映了我国对公民 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B.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有活动提供明确而 有力的法律依据。 C.民法典集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 文明成果之大成。 D.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 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 APP 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 1034 条釆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合法权 益。 B.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又互不关 6 联。 C.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 D.依据民法典第 184 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 义。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侵害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一项是( )(3 分) A.某小区物业公司将小区中心花园出租给婚庆公司,收取了较大数额的“管理费”,并将此资金用于物 业公司员工的福利发放。 B.小李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李尚往来”,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出生登记手续,但受到了工 作人员的质疑,不予受理。 C.某市疫情防控部门向社会发布流调报告,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时只提相关地点,隐去病例 的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 D.某地一位女青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遭到某些“键盘侠”的攻击谩骂,其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 地点等信息被人公布到互联网上。 4.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1.D(A 项“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有误。B 项“所有活动”有误,原文为“一切民事活动”;C 项“集…… 大成”不妥,注意原文“汇集”“吸收”“有益成果”;) 2.B(“两者构成……互不关联”有误,原文“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C(A 项违反了“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的制度;B 项违反了民法典第 1015 条;D 项 违反了民法典 第 1034 条。) 4.①合理构建适合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体系。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少年的具体法律实践。③注 重不同学段一体化和校内校外协同化。④聘请法律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 讲解。(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五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 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7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 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 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 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刚从昨夜应酬的宿醉中醒来,按照李科长的提示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 了许多。 “办公室见!”宋主任急忙起身洗漱,匆匆吃了早饭,直奔单位。 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 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 “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赞”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 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 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 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 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 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 8 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 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 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 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 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 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 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 小刘对这一切都欣然接纳。因为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 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 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 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动作描写,把李科长当时紧张、懊悔的心 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9 B. 在宋主任看来,赵副局长的点赞“印证”了自己此前的诸多分析;而他接下来的点赞举动又引发了单 位同事的接连点赞。 C. 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着墨较多,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 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D. 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 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7. 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18. 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警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6. A 17.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 止,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 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其事效仿 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可笑,增加了小说 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 18. ①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②单位领导要政治过硬,原则 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③破 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 目从众行为。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懊悔的心理”错。由下文“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 可知,他“哆嗦”的原因是昨天刚批评了小刘,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所以出现这样的心理,“这 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这里主要体现的应是“惊讶、忐忑、不明就里”,并无懊悔之 意。 10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中,首先判断结尾的方式,此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且又是戛然而止式的结尾。然后思 考这样结尾的好处。 首先从情节上看,“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 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 子胡乱给点的!’”,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而故事到此结束,从读者角 度看,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再从主题上看,看到这样的结尾,再回头思考因领导无意当中的一个“赞”而引发单位各个阶层的干部的 深思,甚至成全了一个小刘,讽刺了人性的弱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 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 从效果上看,局长孙子的胡乱“点赞” 竟然引得人心浮动,甚至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孩子举动的荒 唐胡闹与各方反应的郑重其事以及小刘的命运的庄严郑重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 判力度。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中,这个可笑荒唐的故事其实在现实中确实会存在,因为从文中描写来看,“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 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 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才选拔上,还是要看主要领导的意见,选拔不够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因此给我 们的现实启示是: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杨局长孙子胡乱 “点赞”,让各级干部群众纷纷揣测,“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 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 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 11 点话题”;并且纷纷站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 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 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 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这就启示领导干部,要政治过硬,原则性 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 杨局长孙子的“点赞”,一下子改变了小刘的状况,“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 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 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 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这个“赞”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仕途,“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 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由此给我们的警示是:要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 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行为。 福建省漳州立人斯特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 1 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 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 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 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 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 峰成长于中原武林……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 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 《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 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 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 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 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 50~70 年代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 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 12 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材料二: “侠”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汉代史家司马迁从侠客所表现出的超人的精神力量和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出发,始对侠客立传,并对 侠义精神进行了极度褒奖和强力推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 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 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 接汉而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侠义精神的重要转折点,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文人歌咏时期,由 历史写实式书写转向文学想象和浪漫发挥。与两汉相比,侠义精神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入,动荡不安 的时代环境促使文人希图立功乱世、扬名立万的雄心壮志与游侠不爱其躯、仁义至上的人生信条一拍即合, 建安骄子曹植不禁发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叹。六朝以来,文人士子纷纷于咏侠诗中流露 出对侠义精神的向往,徜徉乐游于侠的精神世界,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追求成为文人理想人格与精神气质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唐代宏大的社会气象、强盛的国家实力与巨大的文化融合力更是文人歌咏侠义精神的 天然土壤。 宋诗沿着唐诗辉煌的留风余脉继续演绎着千载不衰的侠义精神,诉说着文人耿耿报国之心。此时有岳 飞“八百里路云和月”的侠义精神梦幻之旅、“壮士饥餐胡虏血”的国仇家恨,也有晚年陆游“家祭无忘 告乃翁”的家国梦萦。此时的侠义精神与国家民族的盛衰荣辱连在了一起,侠义情、家国恨不分彼此、合 二为一。在明清时期,古典文化进入整合时期,侠义精神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仅静态地寄身于 《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集大成的章回小说与历史回忆中,更弘扬于戚继光、俞大猷捐躯赴国难的英雄 壮举中。近代文人更是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亡变局的关键时刻,以侠义精神著书立说启蒙愚昧国民、激 起民族斗志。 (摘编自张吉珍《中国文学中的侠义精神论释》) 材料三: 往昔人们看武侠小说,总认为它们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读物,怡情消遣尚可,要专注研究则似 乎太小题大做,正统的文化界对之更是不屑一提。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如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成分 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转化而来的,武功招数、人名地名、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其深厚 的国学底蕴,是很多现当代小说都难以攀及的。同时,因为武侠小说有着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亲和态度,让 读者消除了和文学之间因敬畏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能够更自然地把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根植在思想 之中。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 从读者的角度看,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其急促,人们心理的普遍浮躁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烦嚣和压力之下,要静心看那些厚重沉实的古文经典,耐性听远古的回音,也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 做到的。武侠小说正在读者与学术的距离中筑建着一个异类的文化架构,摆脱经院文学一直传承的固定思 维模式,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摘编自宋韵琪《武侠: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3 A.金庸著作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 B.金庸对中国文化并非一味弘扬,也带有鲜明的批判,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更具有稳定性。 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武侠小说如今已经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但侠义精神作为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已融入民族血脉中。 7.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庸作品中许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带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 B.汉朝以后,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了文人歌咏时期,其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入。 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金庸小说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D.武侠小说平易近人,让读者消除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 8.下列各项,不符合“侠义精神”内涵的是( )(3 分) A.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写下“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诗句。 B.关羽陷身曹营,得知刘备下落,保护两家皇嫂千里寻兄,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C.林冲听李小二说有三个人在密谋陷害自己,于是在草料场中杀死陆谦等三人,后投奔梁山。 D.面对新冠疫情,各地医护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主动请缨,迅速集结,毅然决然地驰援湖北。 【答案】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 旅游”错误,由原文“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 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 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可知,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 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每一部经典作品”。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 野”错,由原文“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 经过程”可知,是“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并不是“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是“在潜移默化中缓 步上移”,而不是“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错误,由原文“汉 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 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可知,是汉代以后,游侠从“正史中”销声匿迹。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由原文“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 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可知,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 “决定性魅力”,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C.林冲的举动是为自己,谈不上侠义。 14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以自 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的地域性文化,包括 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北方游牧文化则是 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以前是匈奴族,唐以后是蒙古族。 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 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 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 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对北方草 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 “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 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 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放、坚韧 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有自己独 特鲜明的美学特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美学的典范。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让后 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 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游牧为主 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接受外来影 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北方游 15 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 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前丰富了唐诗的表 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肉、乳为食,不从事农 业生产,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 B.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小礼”自缚,因而受到束缚少,思想负担轻,行 动也及时自如,效率极高。 C.“胡”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对象不同:汉代主要是指匈奴,如《汉书》中以“天之骄子”自 诩的“胡”,汉代以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D.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 争过程中,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创造者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其基本条件为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B.文章引用《汉书·匈奴传》,旨在论证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 寻烦恼。 C.文章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进行对比,论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同,它与地域关系密切,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D.文章围绕游牧文化展开,在介绍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后,论述了游牧文化对唐人和唐诗的深刻 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有着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堪称中国 16 古典诗歌的巅峰。 B.盛唐人崇尚北方游牧文化,普遍主动地接受其影响,这是促进盛唐诗歌繁荣、成就“盛唐气 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北方游牧文化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深刻影响着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 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D.唐人通过对北方游牧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因此,研究唐诗必 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答案】 1.C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合文意。原文为“对中国历史产 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以前是匈奴族,唐以后是蒙古族”。B.曲解文意,缺 少修饰限定语“相对于中原汉族来说”,可从原文“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 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推断。D.强加因果。原文说“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 不断地游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 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2.C “它与地域关系密切”有误,从原文“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 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和“但与固守土地……的农耕文化不同”中可知,农耕文 化也与地域关系密切,这不是二者的不同点。可改为“虽然游牧文化与地域关系密切,但它注 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3.C “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不是近代学者的共识,而是作者对这一共识的阐释。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2 题。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 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17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 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目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 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 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 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 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 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 掩饰,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 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西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 书、笺、楸、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 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カ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 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 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 18 世纪末 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 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 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 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徳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 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 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 20 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 学观念尤其是 19 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 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 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 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 代文学及其价値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 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18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 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 18 世纪以前的西方 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 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棦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 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載道;二是先泰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 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立修辞 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还对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載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 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 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 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 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12.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3 分) 11.【答案】 D 【解析】A《京赋》是大赋,也没有推动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B.六经、诸子可能含有文学 因素,不能绝对否定;C.“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说法不对,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也不能涵盖 18 世 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12.【答案】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 整齐华美。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985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 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第一次进 19 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 55 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以 37 项文 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以 14 项自然遗 产位居世界第一;以 4 项双重遗产与澳大利亚并列世界第一。在遗产总数超过 40 项、排名前 5 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与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里, 中国有 58 项待提名世界遗产。除这些物质类世界遗产外,中国还有 44 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13 项世界记忆遗产。这些物质类和非物质类遗产共同构成了中 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从宏观来看,凡是人类思维“扫描”过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的印记,这些印记 包括精神文化(含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 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世界遗产就是物质 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器物文化,更蕴含着该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 所积淀的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遗产是一种物化性质的符号,是特定共同体 人群赖以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交流的媒介。即便世界遗产本质上有文化和自然的 区别,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自然遗产仍寄托着人们某种共通的精神、情感或审美体验,并由 此使其价值得到认知,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遗产作为可以在国内外传播,并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蕴含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观念、理念等重要文化资源。如北京天坛反映的宇宙观;西递、宏村及福建土楼等 古村落反映的聚族而居的传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曲阜三孔见证儒家思想传承 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传承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纯粹的自然遗产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壮丽河川。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梵净 山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九寨沟、武陵源等是举世罕见的天然名 胜奇观;南方地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见证了中国地质发育与演化的历程,以此形成多样的罕 见地貌。至于混合遗产,如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的黄山,以“秀山、奇 峰、幽谷、险壑”享誉中外的武夷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中国特殊和丰富的地质环境 及生物资源,并且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信念等,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艺、信仰、习俗等 可传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成果。甘肃的花儿等表演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经由长久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信仰和节庆文化——妈祖习俗、 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信仰民俗甚至传播到 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传承至今;活字印刷术、宣纸传统制作等传统技 艺,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 艺等兼具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中国现有的 13 项世界记忆遗产中,无论是记载历史上某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是记录 一些珍贵技艺的档案,如“南京大屠杀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和“近现代苏州丝绸 样本档案”“样式雷”建筑图档等,还是记录着古人智慧和文明结晶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 经》《本草纲目》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重要价值。 20 综上,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都是极为重要且不 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摘编自蔡礼彬、王晨琳《世界遗产事业的中国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截至目前,中国共有 55 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一,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 衡的国家。 B.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人造物和 自然物。 C.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可在国内外传播,是得到感知和认可的 中国文化符号。 D. 黄山、武夷山等混合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信念,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也是自然遗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强调了中国世界遗产丰富多样,并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B.文章从中国世界遗产的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国在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担当”,论述充 分。 C.文章在阐释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既举了大量的实例,又进行了分析、评价,显得有理有 据。 D.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既有条理,又能做到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世界遗产,无论是现有的,还是待提名的,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B.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化中的一种。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种遗产中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 D.记忆遗产中记载的重大事件或珍贵技艺档案,值得全人类珍视和保护。 【答案】 1.D【解析】A 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 40 项、排名前 5 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 B 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 “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C 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 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 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 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