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万荣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ID:682016

大小:39

页数:11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 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 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 资 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 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 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 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 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 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 大 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 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 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 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 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 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 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 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 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 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 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 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 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 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 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 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 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 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 结果。这过程是《论 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 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 同,规矩不 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 道各人的底 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 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 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乡土社会的信 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 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 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 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 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 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 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 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 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21 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 变, 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 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 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 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 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 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 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 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 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 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 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 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 念,“生儿子、娶媳妇、 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 20 世纪末,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 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 基 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 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 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 部分,外生 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 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 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 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 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 “包 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 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 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 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 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 动 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 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 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 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 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 伍,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 需要依靠“新”的思维, 新的改变 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 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 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 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 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 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 在“熟悉” 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 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 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 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 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 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 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 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 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 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 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 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 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 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 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 “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 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 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 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 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 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 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噜嗦 什么呢,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 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 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 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 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 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 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 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 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响。好好听吧,幼苗拔 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 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 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 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 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 伙伴,他在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 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 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 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 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 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 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 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 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 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 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 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 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多少兴 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 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 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 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 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 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段中“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的含义是,作者认为弟 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 B.第八段描写杨树、柳树、桃花、杏花在短时间内的不同状态,暗含时光的 流动,表现了北京“春脖子短”的特点。 C.第九段中写蛰居家乡的小伙伴的“手冷”和“手热”,意在揭示岁月已经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处境。 D.第十一段从空间上突出映山红开放地域之广,从时间上写出了映山红从盛 到衰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其开放时间之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划线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冰雪大面积覆盖的情景。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赞美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拟声词“苏苏苏”和“沙沙沙”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D.本文结尾意味深长,以简洁的语言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8.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9.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 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 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 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 “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 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 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 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 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 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 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 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 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 度/舍去辄愈 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 节度/舍去辄愈 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 节度/舍去辄愈 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 节度/舍去辄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是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 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 B.孝廉,是指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两 汉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 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同“瘥”,“病 愈”的意思。 D. 首服,又称“首伏”,自首服罪。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 首伏,即头低下认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不爱做官。他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学识渊博。当时不止一人要 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就任,后来他对自己从一之事从来没有后悔过。 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先让病人饮用麻 沸散进行麻醉,然后再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华佗善用方法。他知道郡守盛怒后会痊愈,便故意收他很多财物,又 不为他医治,离开时还留下一封信辱骂他。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果然 好了。 D.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却交出可以救人的医书, 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无奈,只好将书烧掉。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14.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在初 夏听到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初夏,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 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 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为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此联表明作者对 昔日在宫内槐树下听蝉生活的怀念。 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 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音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 (2)《师说》认为,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 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 ”的情况。 (3)《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 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 文化① ,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 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② ,就 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 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 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经典美食与传统节日挂钩, 已 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 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 自信。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 D.借代、夸张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 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2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青年”“奋斗”“先锋”中至少 选取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注意词语之间的有机联系,至少使用两种修辞 手法,不少于 100 个字。(5 分) 22. 请把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得遗漏信息,可以增删个 别词语。(4 分) 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 景。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 20 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 军事、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 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 的辩论会。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 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