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分项汇编(第四期 4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1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21·广东高三模拟)1921 年,列宁提出政府需要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购买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从 1918-1920 这三年,苏俄的粮食总进口量略高于 1700 万普特,而 1921 年已达 5000 万普特,比前三年的总 数还多两倍。这反映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达到目的 B.农业集体化造成粮食产量衰退 C.新经济政策比较注重改善民生 D.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苏俄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增长,1921 年苏俄的粮食总进口量激增,说明苏俄的粮食不能满 足人民生活需要,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必然会影响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说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巩固政权的目的不能达到,因此,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 A;1930 年苏联开始推行农 业集体化,排除 B;1921 年 3 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 C;D 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排除 D。 2.(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新经济政策”若继续实 施下去,不论修正与否,最多也只能达到差强人意的中度工业建设。作者的话可以用来说明新经济政策 A.被取代的必然性 B.缺乏实施的可能性 C.内容具有落后性 D.没有推行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继续推行下去的话,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取消的必然性, 故选 A;1921 年,在苏俄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并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排除 B、D;材料反映随着社会发展,新经济政策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并非强调其落后性,排除 C。 3.(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一模)围绕新经济政策,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表)。斯 大林模式最终获得胜利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使命已完成 B.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D.对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答案】D 【解析】根据“是名副其实的新的经济政策”“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一种暂时退却”“通过计划和强制手段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可知,部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斯大林模式最终 获得胜利说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对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担心实施新经济政策会导致走向 资本主义,故选 D;A、B 不符合史实,排除;新经济政策在当时也适合苏俄的国情,排除 C。 4.(2021·高三模拟)1933~1934 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 3.2 到 9.4 戈比(货币单位);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价格最高约是 400 到 500 戈比。这一措施的 目的是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 B.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市场繁荣 C.提高集体农庄农户的积极性 D.为高速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斯大林体制相关内容。通过材料可知,苏联政府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卖给农民的剪 刀差方式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故选 D;此时苏联并未与外部发生战争,故 A 错误;苏联此时实行单一公 有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作用,故 B 错误;材料的措施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错误。 5.(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1933 年,苏共中央全会和中央控制委员会联席会议次定,国家“二五”计划时 期的工业年均増长率目标是 13%~14%,而“一五”计划时期是 20 为~21%。决定“主要强调的不是生产的数量增 长,而是生产质量的改兽利人均产出的増长”。这表明当时苏联 A.试图解决工业化中的浪费问题 B.已放弃计划经济体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较突出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生产的数量增长,而是生产质量的改善和人均产出的增长”等信息可知,苏 联要求改善生产质量和提高人均产出,这是回应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差、能耗大等突出问题,故 选 A 项;当时苏联并未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 B 项;材料是针对“一五”期间工业化高速度和浪费问题而言 的,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故排除 C 项;D 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6.(2021·福建高三模拟)下表是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战略简表。这些战略 A.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加剧了苏联与西方矛盾 C.纠正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D.灵活地运用了马列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战略既有保持经济独立的一面,又有引进资木主义国 家技术和科技人才的一面,表明该战略灵活地运用了马列主义,故 D 正确;苏联对西方资金技术的引用, 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并不会激化矛盾,排除 B;此时是斯大林模式时代,新经济政策已经停止,并没有对 其继承发展,排除 A;此时计划体制并没有形成,排除 C。 7.(2021·广东湛江市高三一模)1921 年 5 月,苏俄政府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 同时,政府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不久,国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 易。由此可见,当时苏俄 A.工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 B.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C.对战时体制做出了适时的调整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直接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体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活跃经济,对战时政策进行适时 的调整,故选 C 项;1921 年 5 月,苏俄新经济政策刚刚实行,故排除 A 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仍然保持公 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是利用商品经济来活跃经济,故排除 BD 两项。 8.(2021·广东江门市高三一模)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 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得到了妇女们的积极响应,剩余劳动力得以合理的利用。该运动 A.适应了新经济政策的需要 B.推动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C.保障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 D.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妻子运动”使苏联广大妇女参与到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 作中,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D 项正确;早在 1928 年苏联已经终止了新 经济政策,A 项错误;妇女从事第三产业与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无关,B 项错误;广大妇 女参与社会建设并不能保障苏联社会主义民主,C 项错误。 9.(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而是 要使国家“摆脱半亚 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至极的文 化 ……也就好了”。为此,列宁主张 A.采取余粮收集制,巩固国家政权 B.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经济发展 C.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生产者积极性D.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稳定国家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而是要使国家‘摆脱 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至极的文化 ……也就好 了’”,可得出,列宁主张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是恢复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改变苏俄落后局面,而非消 灭资本主义,为此,他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借鉴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故 D 项正 确;“采取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A 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斯大林经济建设的主要 措施,故 B 项错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故 C 项错误。 10.(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1943 年,苏联某州的统计报告指出,在国家統一供给无法充分保障居民生 活的情况下,对于工业城市和地区的居民来说,集体农庄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这表明,集体农庄市 场 A.促成新经济政策恢复 B.解决了战争的保障问题 C.强化了集体农庄经济 D.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答案】D 【解析】集体农庄市场属于农村,为属于城市的工业城市和地区提供食物来源,这一过程即为城乡之间的 经济交流,因此集体农庄市场极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故 D 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提 到战争的问题,故排除 B;材料主旨是说的集体农庄市场与工业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单方面强调集体农庄, 故排除 C。 11.(2021·广东高三一模)列宁指出,发展自由贸易是为了“同自由贸易竞赛,并用自由贸易的王牌和武器 击败自由贸易”;利用市场是为了最终“消灭市场”;允许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是为了最终“战胜私人资本家”。 这些认识 A.强调必须迅速战胜资本主义 B.阻碍了俄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C.深化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D.已经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符合材料“同自由贸易竞赛,并用自由贸易的王牌和武器击败自由贸易”的说法,C 正确;材料体 现的是间接战胜资本主义,并非是迅速战胜,A 排除;新经济政策有利于俄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B 排除; 从“战胜私人资本家”的角度来看,当时仍然存在意识形态的束缚,D 排除。故选 C。 12.(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二模)如表反映了 1923~1926 年苏联工业发展情况。表中数据说明此时苏联 年份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1913 年为 100) 39.1 75.5 108.1 国有大工业产品的比重(%) 生产资料生产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 51.9 56.6 56.1 A.大工业解除国有化后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未恢复到一战前水平 C.国有大工业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工业总产量呈现缓慢上升态势 【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1926 年即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工业总产量显著增 长,国有大工业产品中生产资料的比重微降,消费资料略增,消费资料生产基本高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等, 说明这时苏联国有大工业轻重工业协调发展,C 项正确;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并未解除大工业国有化,A 项 错误;工业生产未恢复到一战前水平与 1926 年工业总产量指数高于 1913 年不符,B 项错误;工业总产量呈 现缓慢上升态势与表格数据不符,D 项错误。 13.(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下表为苏联 20 世纪 50 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状况表。对此解 读正确的是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5 106.8 47.7 59.1 1956 127.6 63.3 64.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 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 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改革通过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 价格,开垦荒地等措施,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材料中的数据相符合,故体现出政府 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C 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8 年基本已经停止,排除 A;材料无法反映规模的 扩大,排除 B;“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 D。 14.(2021·湖南高三模拟)1921 年,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 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这说明了当时苏俄的“特殊过渡办法” A.恢复了商品雇佣关系 B.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巩固了工农联盟基础 D.是基于生产力客观水平的选择 【答案】D 【解析】列宁主张在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苏俄,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采用特殊的办法,这说 明列宁根据当时国情,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同时坚持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方式,采取了 新经济政策,这是基于当时生产力客观水平的选择,故 D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品雇佣关系得到恢复,故 排除 A 项;当时苏俄采用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商品市场关系,但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 B 项;材 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基础得以巩固,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5.(2021·湖北襄阳市高三模拟)1921 年 4 月冽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某些工作人员可以而且应当 调离中央机关到地方上去工作:他们以县和乡的领导者身份,在那里模范地做好整个经济工作,就会有很 大的贡献,就能比有的中央机构做出更重要的、有全国意义的事业。"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恢复发展农村经济 B.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巩固社会主义体制 D.赋予地方较大发展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据材料"调离中央机关到地方上去工作"以县和乡的领导者身份,在那里模范地做好整个经济工作"可知,列 宁试图通过派遣中央工作人员来强化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以便实现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 A 项;" 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 1928 年至 1937 年两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B 项;苏联社 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于 1936 年,故排除 C 项;列宁要求中央派人到地方,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指导,不能 体现赋予地方较大权力,故排除 D 项。 16.(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说:“要知道我们曾经做了一些不能以国内战争的存 在所能辩解的明显的蠢事。”列宁也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 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上述两人都 A.忽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条件 B.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 C.认同战争对苏俄经济政策的重大影响 D.承认取缔商品生产违背了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根据“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因此承认取缔商 品生产违背了客观规律,D 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影响,并不是条件,排除 A;B 项与主旨相反,排除 B;材 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 C。 17.(2021·凤城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苏联曾经在一段时期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 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任何一种机器,也都不应安装,更不应从外国订货。”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A.科学技术教条化 B.教育体制政治化 C.科学技术国家化 D.科技意识形态化 【答案】C 【解析】根据“任何一种机器,也都不应安装,更不应从外国订货”可得出此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要求科学技术国家化,故 C 项正确;教条化与主旨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排除 B;材料与 意识 形态无关,排除 D。 18.(2021·辽宁朝阳高三模拟)下苏联(俄)1922~1927 年农村出租土地的农面是户数和土地数量简表。 据此可知苏联(俄) 1922 年 1923 年 1924 年 1925 年 1926 年 1927 年 出租土地的农户数(%) 2.8 3.3 4.2 6.1 17.4 14.2 出租土地的总数(百万俄亩) — 3.0 4.5 7.0 10.9 13.3 A.贫富差距不断扩天 B.采用多种方式发展农业生产 C.农业发展遭遇挫折 D.转向进行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7 年农村出租土地的户数和土地数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是因为这一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方式发展农业生产,所以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贫富差距不断 扩大”,所以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遭遇挫折”,所以 C 错误;材料反映了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 多种方式经营,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革”,所以 D 错误。 19.(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如图是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该作品反映出 A.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 C.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D.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组成部分,农业全盘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 由图片可知,该宣传画是对农业集体化的赞美,因此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故 D 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 化,故 A 错误;宣传画中体现不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故 B 错误;宣传画不能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故 C 错误。 20.(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一模)1927 年英苏断交、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发的局部战争,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 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单一所有制形式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B.新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C.斯大林体制的实行有一定的必然性 D.苏联酝酿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西方国家排挤、法西斯国家扩张等,使苏联所 处的国际环境恶化,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要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国家安全等,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体制 的实行有一定的必然性,C 项正确;单一所有制形式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1927 年后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联酝酿建立反法西斯同盟,D 项错误。 21.(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一模)1921 年,苏维埃政府在讨论粮食税税额标准时,把“根据农户收获量、 人口和牲口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的预定方案修改成“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苏维埃 政府此举意在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追求粮食亩产量的最大化 C.降低粮食税的税额标准 D.平衡农民贫富不均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可以看了,这种修改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意 在追求粮食亩产量的最大化,B 项正确;ACD 项都不是其主要的意图,可排除。 22.(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一模)如图中的文字描述的是 经济发展的代价,最终由全体公民来承受 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忍受当下的贫困,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 公民逐步得到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等社会福利 引起了前殖民地各民族人民的强烈兴趣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战后福利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虽然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工业化,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 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也导致了苏联的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符合材料“经济发展的代价,最终由全体 公民来承受”的说法,B 正确;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与材料无关,A 排除;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未牺牲群众的利益,C 排除;战后福利国家是一种由 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基本福利职能的政府行为模式,与材料无关,D 排除。故选 B。 23.(2021·山东聊城市高三一模)“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可能,就全看我们能否在一定的过渡时期内,用向外 国资本交纳一些贡赋的办法保护自己国内经济的独立。”十月革命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经济政策 A.提高了公有化程度 B.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该政策推行有利 于经济局的恢复与发展,因此根据材料“用向外国资本交纳一些贡赋的办法保护自己国内经济的独立”可知 D 正确;A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C 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影响,排除。故选 D。 24.(2021·辽宁鞍山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 年 1 月,孙中山曾说:“俄国最初之共产主义,亦有六年间之经验渐与民生主义相暗合。可见 俄之革命,事实上实是三民主义。”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说:“俄国政府两年前实行的政策,其原则与方针与 我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点与应在中国实行的我的《建国 方略》如出一辙……这个政策在两国实施的情况迥异,但是它们的政策基本是相同的。” 材料二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共同 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这是一种充满辩证思想的远见卓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一 思想的伟大意义。 ——摘编自杨天石《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及其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1)认识:孙中山认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具有一致性。作用: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 品市场关系发展经济,体现出苏俄对资本主义态度相对缓和,有利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为“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奠定基础。 (2)观点:孙中山主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为用”。论述:1921 年,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恢复自由贸易、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等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等措 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面对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 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再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实施了“新政”,通过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用行政 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和调控市场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社会矛盾。两国分 别借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为用”。 【解析】(1)认识:根据“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点与应在中国实行的我的《建国 方略》如出一辙”得出孙中山认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具有一致性。作用:结合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 景,可从有利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奠定基础等分析总结。 (2)观点:根据“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得出孙中山主张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可以“互相为用”。论述:根据所学,可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 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 策和调控市场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社会矛盾等事例,说明两国分别借 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为用”。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