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押题作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 2 篇(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材料作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
的解读:
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
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
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社会、整个人类文化。”
钱穆先生的理解是:“孔子所谓为己,指德行之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
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
曾国藩先生针对当朝鸿儒之士为人者多,为己者少的现象,提出了“学者用力,先察
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的观点。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更应该为人”为辩题
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或反方(现代
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人)写一篇一辩陈词,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
总结陈词。
例文
求学,立己达人
——在“求学为己还是为人”辩论赛上的总结陈词
一考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的辩论,双方确实不分伯仲,胜负就交给评委们裁定,我惊叹于双方辩手的多“才”
善辩,既有“得理不饶人”的犀利锋芒,更有温厚儒雅的君子之风。(评论双方精彩表现,
又有意营造现场感,以凸显辩论赛的文体特点。)作为主持人总结陈词,我觉得求学为己还
是为人,并非冰炭不容,而是相向而行的。君子求学,立己达人。首先为己,然后为人。
(亮出观点,并非折中,而是体现辩证思考,思维严谨。)
正如孔子求学,首先是为己,为了内心的清明。因此他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韦编三
绝以苦读,克己复礼以自修;惟其如此,才使他学高为师,化育三千。曾国藩求学,首先正
心诚意,慎独自修,道德文章堪为完人,并涵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恢弘之气,而
后才济世安民。
可见,求学为己,然后为人,是一种行远自迩的大智慧。古人说,修身齐家,而后治
国平天下,正是此理。(两个例子,叙例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节外生枝,始终
紧扣读书求学先为己,然后为人、为天下;接下来另提一段,揭示求学为己和为人的关系)
由为己到为人,拾级而上,自然升华,古今不易之理。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披肝沥胆,剖明心迹:自己年轻时并非有文王之志,惟
愿“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儿时的毛泽东,未必就有解放全中国、
造福全人类的宏愿,若如此,恐怕“时人莫之许也”。 但随着求学日新,眼界既开,情怀
激荡,他们才渐渐萌生出为天下谋福祉的伟人之志。(更深一层,拓展深化,论述如何从“为
己”自然升华为为他人、为家国的天下情怀。)
揆诸当下,也是如此。就像张桂梅的 1800 名学生,就像很多贫困地区的学子,他们求
学为己,功利性很强,就是走出大山,走向都市,让代际贫困不再“世袭”。但他们在象牙
塔里、都市里淡去了新奇之后,往往会憧憬诗和远方,从求学为己升华为他人,为家国。
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早已从为自己的稻粱之谋升华为利他精神。
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絕不是卑微。“世俗可神圣”。读书求学为己,并不卑微。其
实很多成功人士,读书求学,最初是为了一豆羹,一椽屋,免于饥馑冻馁。而当他们在求
学路上拾级而上时,终非池中物、恋栈驽马的他们,开始推己及人,开始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联系现实,更接地气。)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用“同心圆、水面波纹”来比喻中国式关系,譬喻精妙。我
想,求学为己和为人,也同此理。求学,先求得安身立命,修身洁行;而后像波纹涟漪一样,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层层荡开,终至博大无私。(类比结束,重申观点,曲终奏雅。)
我的总结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材料作文“文学人物读书交流会”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所喜欢的书中人物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
可以看出,下列人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伯夷 关羽 贾宝玉 林冲 孙少安 高觉新 钱墨吟 白嘉轩 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
上述人物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请你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结合自身读书
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读后感。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典型的驱动作文题,构思时要紧扣题目的驱动指令:1.选两到三位人物确定
某一主题——选谁?为什么选他们?他们身上有什么相似点或者对立点?主题就从这里来。
2.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3.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自己读
有什么感悟?社会现实中有无类似或对立的情况?他们身上具备的这种品质,对现实有何
借鉴或指导意义?考生紧扣以上写作指令,可从以下角度确定主题:家国情怀主题,可选
的人物有伯夷、关羽、钱默吟、白嘉轩;命运抗争主题,可选的人物有林冲、贾宝玉、孙少
安、高觉新、堂吉诃德;人性之美主题,可选的人物有关羽、伯夷、爱斯梅拉达;为信仰而奋
斗主题,可选的人物有关羽、堂吉诃德、孙少安、白嘉轩。当然,考生也可以确定其他主
题,只要将人物组合合理即可。
例文
不惧艰难 追求梦想
胡赋灵
孙少安,是于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大踏步向前的平凡人;堂吉诃德,是于坚定看似愚蠢天
真的信念里押上生命赌注的傻子。尽管二人国籍不同、身份不同、时代不同,但一样的“不
惧艰难”让两人跨过漫漫长河彼此凝视,一样的“追求梦想”让世人感到钦佩不已!
《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安,身上有一股“很强的悍性”,脸上有一股“青年的骨气”,
他对于生活、爱情和人生的追求,无不充分展现男子汉身上的一种力感和阳刚。男子汉不
应该是装出来的深沉,而应是内在的品质。小说中坦言“平凡,但不平庸”,在那个物质生
活极其匮乏,精神生活极为空虚的时代,实现了生活的殷实,情感的张扬与人格的辉煌,
孙少安是平凡的,而却是不平庸的!虽然他家在双水村是最为贫穷的,但他却努力通过劳
动来改变自家境遇,以此维护他家在双水村的尊严,面对家庭条件的困难,他勇敢而坚决
地承担起了这份沉重的责任。凭着他的精明强悍,吃苦精神,和命运厮杀,一步步地强大
自我,成为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何尝不是这样?他是一位瘦骨嶙峋的游侠骑士,一位奇想联
翩的绅士,他把小客店当做城堡,请城堡的主人封他为骑士;他把原野上的风车当作巨魔,
挺起长矛向风车进攻;他把赶路的妇人当作落难的公主,奋勇搭救……纵然遭遇了王爵的羞
辱,却用一场辩驳在思想上俯视对方,他宁可舍掉性命,也绝不放弃理想。在苦难中坚强,
在磨砺中成长,越挫越勇,永不言弃。我们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受伤不是耻辱,
而是勋章。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到改革浪潮的先行者,从平凡无奇的农牧场主到人们梦寐以求的高爵位,两人皆能始终如
一,坚定目标,一路波折,欢喜悲愁。人生就像一支歌,或穿云裂石,高亢嘹亮,或如泣
如诉,不绝如缕;人生就像一艘船,或一帆风顺,畅通无阻,或急流险滩,蜗步难移,我们
要相信风雨后总会有彩虹,付出后一定有所收获,任他风雨侵袭山间林囿,漫随天上云卷
云舒,走在追尋梦想的路上,绝不偏移,矢志不渝,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菜根谭》有言:“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我亦言:“于浊流中着一抗争,
于平凡中着一奋斗,便可书写生命华章。”不管时代变或不变,我们身处其中,能做的便是
于浊流中抗争,于平凡中奋斗,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辉煌。
评点:
作者在吃透文学人物的基础上,选择了孙少安、堂吉诃德两个人物,提出了“不惧艰
难,追求梦想”这一观点,论证严密,材料丰富。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板块分明、
思路清晰,在论证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让论证形象化,生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