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ID:674373

大小:59.0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优 选 例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 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 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 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 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 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 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 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 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 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 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 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 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 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 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 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 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 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 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 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 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 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 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 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 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B.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 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字面意 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D.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一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 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 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C.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 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D.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林德顺是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 3.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4 分) 4.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模 拟 优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 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 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 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 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 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成,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 “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 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 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 最好吃的是香草(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 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 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 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 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 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 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 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地。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 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 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 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 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 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 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仁慧的素菜馆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 忍,塑造了一个笃信佛教、循规蹈矩又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的形象。 B.从“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中不但可以看出四色咸菜味道香美,也可以感受到仁慧的善 良、热心和手巧,此举是观音庵恢复生机的基础。 C.小说用“解放”“土改”等词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仁慧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D.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优厚、心无杂念、生活无忧的状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 仁慧的能干。 B.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孩童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按照时间顺序铺开叙述,也使得 故事条理清晰。 C.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 了汪曾棋“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D.小说既有对故事来龙去脉的总体勾勒,也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示人物和事件的细微之处,比如,“仁 慧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额头”“倾入滚开的香草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细节,不仅使人物形 象更加鲜活,也增强了真实感。 3.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仁慧的人物形象。(4 分) 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草饺子,请结合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 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 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 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 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 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 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 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 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 而乐之了。 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 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 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 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 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 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 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非走不行的 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 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 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 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 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 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 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 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 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形象地描写了古藤萝的“盘曲而上”之形、扑鼻的“幽香”、“袭入耳内”的蜜蜂声、“万绿丛中一 点红”之色,有形有声有香有色。 B.文中古藤萝被砍,成为风中摇曳的“吊死鬼”后,作者虽“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但仍听到“细如蚊 蝇”的哭泣声,可见悲哀至极。 C.文章结尾连用三个“决不……’”,四个“偏偏……”,虽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起码的重视,但像“我” 一样为古藤萝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 D.文章结尾的“十字架”,象征了珍视生命悲天悯人的信仰,更象征了敢于担当的精神,也表明了作者“虽 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的勇气。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到办公室去”,显得十分简洁、 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文章选取北大燕园幽深小径中的“古藤萝”这一物象,运用了“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将 一个大命题寓意于微小事物之中。 C.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注重议论、说明,如古藤萝“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毁于愚氓之手 后“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D.文章通过对古藤萝之美与被毁之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愚氓灭美”这一现象的强烈谴责,以及矢志不 渝想要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7.本文写的是一株古藤萝被毁的故事,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幽径四季之美和藤萝之美,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8.本文标题“幽径悲剧”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 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吃过 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故事。过一会,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火光也渐渐熄灭 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结束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 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 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 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 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 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 会晴。”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 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 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 “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 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 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 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 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 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 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 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 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 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 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 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 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 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截取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但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定 人群的生活面貌。 B.年轻商人问老人是不是独居时,老人先说“我一个人”,接着又说“嗳,就是我一个人”,这一回答反映 出他内心的悲凉。 C.当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 已用不起灯火了。 D.老人本想早睡,又想和客人聊天,但最终并未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他既想把心中苦痛倾诉出来, 又不想博取同情。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并不带给人们希望与惬意,反而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主 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B.小说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的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了 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C.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 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小说通过客栈老板的悲剧,体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漠然,同时也隐喻了人们需要彼此的关爱,并以此来对 抗孤独。 11.客栈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12.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到栗子坪 陈应松 栗子坪,秋来了。秋天是从玉米的枯黄开始的,但结实的玉米也终于成为粮食;秋天也是从路边的打破碗 碗花和野苦荬花开始的,黄的金黄,紫的艳紫。 云上的栗子坪在海拔 1300 米的地方,在湖北生产最好茶叶的五峰采花乡。但此处不产茶,产板栗,村庄 的每个角落都是掉落的板栗,一颗颗的青果子,在路上、垄上任人踩、任人踏,在草丛间、水沟里任其老、任 其烂。栗子坪的秋天,栗子熟了,玉米也熟了,白玉米,如此白,晶莹如玉,果然是玉石样的玉米,晒满了屋 场,就像铺着一层和田玉籽料。 这个古老村庄的秋天很有古意,像在宋人的画中。山是轻描淡写的山,水是飞瀑流漱的水,若用好听的声 音形容,就是淙淙流水,每个屋前屋后都有山泉环绕。树是古树,人也有古貌。九十多岁的老人坐在秋阳的阴 影里,像是活了九百岁。秋收在这里也是静悄悄的,先收了晒白玉米,再是收烟叶。还有晒红辣椒、紫茄子, 也是秋收的色彩。一个收五倍子的,背着满背篓的五倍子从山上下来。也不说话,咧嘴微笑,有劳动者的羞涩。 栗子坪据说成村在 11 世纪,它远离世界。山水相抱,战乱少侵,土家人在此繁衍生息,唱堂戏,跳丧舞, 毕兹卡,撒儿啊,载歌载舞,活得有声有色。……有独特的野生红花玉兰群落,杜鹃在山中卷起团团春火,珙 桐在枝头舞出阵阵白鸽。村庄一夜醒来,妩媚野性。到了秋天,这里依然有仙桃正红,与柿子桂花一起比艳。 村里是一色的土家吊脚楼,五柱三棋,讲究的人家是七柱四棋,有新的,有旧的,都上过桐籽油。土狗静卧不 吠,阳光明而不妖,家家门口挂有衣帽,背篓、背叉子,都萦绕着劳动耕耘的体味。街道一尘不染,田垄庄稼 整齐。吊脚楼上的板壁前,吊着白色的玉米。进屋去,火塘上鼎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腊肉土豆,头上挂着一排排 熏肉猪蹄,这等生活,皇帝只怕也要艳羡吧。 这里的农家乐可能与山外的不同,吃是一方面,吃的人大多是在此小住的人。夏日此地没有溽热,亦无喧 嚣。一位老将军,慕名而来,从老远到此住了几个月,天天提着相机拍这儿的美景。爱上此地的不少。沿路有 栗花山庄、玉姐农家、染铺农家、奇泉渔家、临风阁农家、兴鑫农家,我们行到一棵至少两百年的古板栗树边, 参天大树下有掉落的板栗铺路,有路牌“何家岭”,一个四合院建筑,却是三户人家,原来是何家银三兄弟。 本来还有一兄弟,但这小坪住不下,住到坡底去了。几兄弟共一个屋场,中间有花台,合伙做农家乐,妯娌和 睦相处,兄弟团结一心。我爬上何家银的吊脚楼,楼上有多个房间和床铺,干干净净。何家大嫂说,过去他们 兄弟及孩子在外打工,十分辛苦,现在回来经营农家乐,一年一家也有十来万收入。一个客房平时八十元一间, 逢上节假日,一百元一间。在这里避暑的人,吃香喝辣,一租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这里没有蚊子,也不用 空调。吹山风,喝山泉,推窗满眼青山绿水,庄稼就在脚下,晚上星空当头,虫鸣蛙唱。村民纯朴好客,存有 周礼之风,朴者勤稼穑,秀者事诗书。我看到一个农妇在田里种大蒜,刨出土中石块,农妇对我们的到来似未 有察觉,也许她对山外人不太在意,她沉醉的是刨土种蒜,这是这里的女人一千年来要做的事。 晚餐自然是秋收宴。何村长留我们吃晚饭,席开十四桌,这么多人,全村就像办喜事一样的,村里的食堂 热气腾腾。在北风垭上,北风有了些劲厉。饭不可白吃,村长让我们留下些“墨宝”,这是个有头脑的人。文 人经过,茶酒招待,留几个字也是古风。我写了染铺、蝙蝠洞、杜鹃岭、打子岩、卸甲寨、自驾游驿站什么的, 一个高山的野村有这么多美好的名字,是何等有趣之事。村长告诉我们,村里几十年没来过这么多作家,我笑 说,不说几十年,五千年这也是第一次啊。蒸肉、土鸡火锅、有机蔬菜、溪河小鱼……土家族宴客讲究的“十 碗八扣”趁热端上八仙桌,待客人坐定,好客的村民抱着十斤大酒坛为我们斟酒,酒是苞谷老烧,是村里用山 泉酿制的,用土碗盛着。跑堂的十多个,添饭也是大木盆。这不就是盛大乡宴么?村民说,村里办喜事也没有 这么热闹。 体验了土家乡宴,泡一杯采花毛尖,村里又为我们备下了联欢的篝火晚会。点燃大木柴,锣鼓铿锵响,我 们欣赏到了土家族的摆手舞、撒儿嗬和毕兹卡。土家男男女女围着蓬勃大火,唱着他们民族的歌,跳着他们喜 欢的舞。火光熊熊,火星飞舞,栗子坪的寒冷被驱散了,夜空被映红了,山村的夜晚沸腾了。这古老的土家的 精灵之舞,灵魂之歌,在大火中飞旋,在霜风中扩散,在黛青色的山冈上激荡。 老想有这样一个去处,听流泉,看古松,杖藜桥东,足散烟霞。霜天古寺边,千里红尘外。村子不局促一 堆,山野很开阔,每家守住一坪一丘,有山泉绕过,村夫古道热肠,状若圣人。庄稼安静,山峰沉稳,阳光白 净,田畴井然。到了傍晚,山头红云聚集,群鸟归巢。心无物趣,坐有烟云。月下荷锄,默然相守,村霭袅袅, 不问归期。宜昌五峰栗子坪,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节选自《文汇报》)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描绘栗子坪秋天的景色,先从成熟的庄稼写起,再写到村庄和人事活动,其中,还提到一位老将军慕 名而来,连住了几个月。 B.何家银兄弟是栗子坪好客村民的代表,他们曾出外打工,因思念家乡,毅然回来经营农家乐,依托家乡的 青山绿水,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C.作者在记叙自己一行人享用栗子坪村民提供的晚宴以及欣赏他们的歌舞表演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栗子 坪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D.文章结尾借写自己多年来的理想,再次勾勒“世外桃源”般的栗子坪悠闲、惬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身处 栗子坪的恬静、愉悦之情。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标题《秋到栗子坪》交代了时间、地点,诗意浓浓的秋日,作者来到宜昌五峰栗子坪,他的所见所闻 所感是全文的线索。 B.文章开头写栗子坪丰收的景象,描写路边金黄艳紫的打破碗碗花和野苦荬花蓬勃绽放,衬托人们内心的喜 悦,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本文语言感情色彩浓厚,直抒胸臆,声调和谐,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多采用长 句,气势奔放如虹。 D.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既生动地描绘了栗子坪美丽宜人的景观,又传达出作 者喜悦、轻松的心情。 15.文中说“这个古老村庄的秋天很有古意”,“古意”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 分) 16.请结合本文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6 分) 参考答案 优 选 例 题 【答案】1.B 2.D 3.①外貌描写:“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表现了他 的疲惫与憔悴;②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 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等,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他有责任心;③语言描写:通过他和林德顺、 妻子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以及生活上的拮据;④细节描写:“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 个毛衣的线头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节俭质朴。 4.①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得当,使故 事更加真实;③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 项,“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 情感的变化”错误。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小说是客观描述,并没有交待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情感 的变化。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 项,“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本 文的次要人物”错误。文中的小男孩和林德顺都是不幸者,也都是小说主人公。作者通过写蹦蹦跳跳的小男孩 来表现瘫痪的林德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苦痛。故选 D。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能力。结合“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 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分析,运用外貌描写,“满是胡子茬”“衬衣的领子变黑”说明丈夫无 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眼睛浮肿”说明他的疲惫和憔悴等,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 非常劳累。结合“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不同的是这次只 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分析,抓住“侧着脸始终望着”“张望”分析,运用动作描写,始终望着等 着护士出来,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说明他有责任心。结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 桔子’”“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 说”等分析,运用语言描写,买一个桔子给孩子吃,说明他生活拮据,但对孩子充满爱。和妻子的对话,劝说 妻子吃点东西等,表现他对妻子的爱等。结合“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 毛衣的线头来”分析,“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运用细节描写,这样的穿着,表现他为了给孩子看病, 生活节俭。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作品结构特点的能力。结合“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 死了’”分析,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全文以林德顺的视 角来叙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片段及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 终结的过程,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结合“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儿子发出胜利的喊 叫:‘我踩着啦’”“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 等分析,小说写了男孩生命终结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凸显 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 模 拟 优 练 一、 【答案】1.D 2.B 3.仁慧性格特征主要有四方面:①仁慧深谙世俗人情。她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 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②仁慧善于经营。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 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③仁慧勇于变革。她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 获得成功。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④仁慧豁达洒脱。在设法兴盛观音庵的过程中,对于有 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自己创办一手起来、生意又好的素菜馆无条件交给别人经营,造福他人,自己 “去云游四方”。 4.主要作用: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 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特色和香 美,引来了更多香客,为观音庵增加了人气:开设以香蕈饺子为招牌菜的素菜馆,增加了庵内收入,观音庵得 以由败落转为兴盛;③表现了主人公性格。仁慧创办以香草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 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表现了仁慧的能干。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 项,“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 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优厚、心无杂念和生活无忧的状态”,这里面“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 优厚”分析不恰当。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主要是因为“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 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了之”“菜 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这些都说明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是因为仁 慧“豁达洒脱”。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B 项,“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孩童视角展开叙述” 错。这篇小说除了第一节使用第一人称外,在刻画仁慧这样一主要人物形象的情节中,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 并不是“通篇以第一人称”。故选 B。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从“深谙世俗人情”“善于经营”“勇于变革”“豁达洒脱” 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根据文中的“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 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 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 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分析,可知仁慧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 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表明她深谙世俗的能力。根据“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 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分析。可知仁慧勇于打破世俗偏见, 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并获得成功,这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的这些做法表明她勇 于变革的形象特征。根据“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榻。 窗禍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 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仁 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 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 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 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 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分析,可知仁慧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 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表明仁慧具有善于经营的能力。根据“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 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 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分析,可知仁慧。在设法兴盛观音庵的过程中,对于有关 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自己创办一手起来、生意又好的素菜馆无条件交给别人经营,造福他人,自己“去 云游四方”,这些做法表明仁慧豁达、洒脱。 4.此题考核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物象的特征,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 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 (1)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方面 文中“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 香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 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 (2)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方面 “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 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 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 的房屋”“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 是香蕈饺子”等联系情节,前面为后面开素菜馆多铺垫。 (3)表现主人公性格方面 “最不能忘的是香辈饺子”“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僧都 支持她”可知,仁慧创办以香草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 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突出仁慧能干的形象。 二、 【答案】5.C 6.C 7.①作者极言幽径四季之美,是通过四季之美,突出幽径之美,衬托出古藤萝“最有特色”的美。②作者极 言藤萝之美,将自己对古藤萝的喜爱之情写到极致,是为了下文写古藤萝被毁的悲剧做铺垫、蓄势,使后续酣 畅淋漓的抒情有了依据。越是美丽的事物被毁,越能震撼读者,感染人心。 8.①燕园极为幽静的一条小路上,最具特色、作者最喜爱的古滕萝遭到砍伐被毁坏的悲剧。②除了“我”, 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幽径中古藤萝的存在关心其死亡、为之伤心的悲剧。③古藤萝所代表的真、善、美等美好事 物、美好品质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④燕园、幽径所代表的深邃文化、文明遗存等遭受毁坏的悲剧。 【解析】5.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 项,“这件事引起了社会起码的重视”有误。原文“” 除了“我”,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古藤的存在、关心它的死亡、为之伤心,可见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故选 C。 6.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 项,“说明”有误。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注重议论、抒情。 “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属于抒情。故选 C。 7.本题考查对文章中相关描写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从内容上看,文中描写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的 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比如“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 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 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 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主要描写了燕园中这条幽径的四季优美景色。“在众多的藤萝中,最 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 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 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 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是对幽径中古藤萝的描写,体现了是最 有特色的。所以作者写到的幽径的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古藤萝的美丽且最有特色。(2)从情感上看,通过对古藤 罗的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古藤萝的喜爱之情。(3)从结构上看,作者文章上半部分极言藤萝之美,将自己 对古藤萝的喜爱之情写到极致。这样写主要是为了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写古藤萝被愚氓砍死做铺垫,从而为作 者感情的抒发提供依据。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越是美丽的事物遭遇摧毁的命运,越能够 引起人们的震撼,越能够感染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多重意蕴的鉴赏能力。文章《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中一棵古藤萝被愚氓砍死 的悲剧。在作者心目中,自然物同人一样,有灵性,有感情。他对自然物的感情像对人一样,常细腻,非常丰 富,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特别深切。他爱自然美,他爱生命,自然物对他有强烈的感染力。他认为自然物的命运 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他为自然物遭到破坏而痛心疾首,悲愤惆怅。由此,作品表达了对无端破坏自然、毁灭 生命的行为的痛恨,抒发了关心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启示人们,要认识美,关心美,还要有人惩罚破坏美 的人,最高尚的人要能创造美。 从“幽径悲剧”的浅层含义来看:燕园极为幽静的一条小路上这棵藤萝是众多藤萝中作者最喜欢的也最有 特色的一颗,但是“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 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这仅剩的一颗藤萝也被砍断 了。这是藤萝被砍之悲。“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 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 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这 里的三个“决不”四个“偏偏”说明对于藤萝被毁除了“我”没有人关心,没有人伤心。这是藤萝被毁没人注 意之悲。 从“幽径悲剧”的深层含义来看:文中极言幽径四季之美,是通过四季之美,突出幽径之美,从而衬托出 古藤萝“最有特色”的美。而美丽的古藤萝在作者看来恰恰是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的代表,但是 这么美好的事物却“毁于愚氓之手”,这是古藤萝所代表的美好事物美好品质被摧毁的又一悲剧。“在茫茫人 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这是在说现代的人追求功名利禄,没有人去关心一课古藤的死活,也没有人去关注古藤背后所代表的深邃文化、 文明遗存等是否遭受毁坏。 三、 【答案】9.C 10.C 11.①孤独无依。他独守位置偏僻、罕有人到的客栈,年过七旬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②渴望关爱。他在 生日当天迎来两位客人,与他们深夜长谈,甚至编造谎话来安慰自己,间接表现了对受人关爱的渴望。③心地 善良。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便不忍心讲出儿子已死去的实情。 12.不同意。①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作很平常的事,与小说冷静、克制的叙述相融合,更能表现人 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②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为他死时 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强化了小说的现实表现力。③商人上路后因为还有其 他事情要忙,很快把老人的死忘记了,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形成呼应。 ④老人向客人倾诉后死去,而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同意。①小说主要情节从老人生日当天迎来新年第一批客人开始,到老人生日当夜去世结束,首尾完整。②小 说写到老人死去时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有余味。③老人在生日当夜孤独地死去,反差强烈, 更能表现他的不幸处境。 【解析】9.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 起灯火了”理解错误。联系原文,“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 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老人不是因为生活 拮据用不起灯火,“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是因为去世了。故选 C。 10.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无中生有。 从情节上看,“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 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老人并没有和客人说他的不幸遭遇,对儿子的去世谎说去云南做生意了,此时 的客人说“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是他们对黄昏精致的欣赏,这里并不存在对其不幸遭遇的漠视。故选 C。 11.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相关情节和对人物的描写看老人的形象。老人是客舍主人,文中交代他 “是一个孤老”,他所在的地方是贵州深山,位置偏僻,是一个“孤单的客栈”,可见老人的孤单。从后文看, 老人儿子已去世,他不仅孤单而且无依无靠,很不幸。在客人上门后,写“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 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突出老人对人的渴望,后文“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 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同客人深夜长谈,编谎话答对客人安 慰自己,这些表现出老人对得到人关爱的渴望。落雨天气,路难走,“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 去,取出两双鞋子来”,把鞋子给客人;当客人问起他儿子,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不忍心 讲出儿子已死去的实情。这一情节表现了老人的心地善良。 12.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尾应不应该删去,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 文章主旨和表达效果等多方面分析。如果无存在的必要可删,如果删去影响表达就保留。题干说“有人认为小 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答题时要先 明确自己的态度,说明客栈老板深夜死去这段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然后再结合小说内容对之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删去:从内容上看,最后这段,交代了客栈老板深夜死去后,客人和其他村里人的反应。“这两个 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 由被人留难了”,说明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作很平常的事。“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 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说明他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也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 在这官路上来往”形成呼应,也预示着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 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个交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悲凉,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自然而然的事, 甚至为他死时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也有对生命的冷漠和麻木,强化了小说 的现实表现力,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基于以上分析,可认为结尾这段没有画蛇添足之感,结论是不同 意前面的这一说法。 同意删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写的是客栈主人。小说开头交代客栈位置和环境特征,为表现老人的孤单 和人们生活的不易做铺垫,由“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开始客栈主人出场。“主 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 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到老人在自己生日”,介绍了主人的形貌特征和孤单的生活状况。如果写到老 人在生日当天的夜里去世小说就结尾,老人的故事也是完整的,不要结尾一段不影响小说结构的完整性。从人 物形象上来看,文中已经不止一次写到了老人的孤独,也交代了他儿子的去世,如果写到在生日当天夜里孤独 地去世就结尾,同样能突出老人的不幸,也不会妨碍老人的其他形象特点的表现。从表达效果上看,结尾戛然 而止,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四、 【答案】13.B 14.C 15.①村庄的山、水、树等环境古老、平和。②村庄的生活平淡自然,波澜不惊。③村庄的人们恬淡、朴实。 16.①形散:取材丰富、结构灵活。本文既写景又写人,既描绘庄稼丰收,又介绍古村民俗;既写当今风貌, 也写历史发展。表现手法多样。本文熔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行文活泼。②神不散:主题集中。本 文不论写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紧扣对栗子坪丰饶、安静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 序。 【解析】1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因思念家乡”无中生有。文章的表述是“过去他 们兄弟及孩子在外打工,十分辛苦,现在回来经营农家乐,一年一家也有十来万收入”,并未说是“因思念家 乡”而回乡。故选 B。 1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多采用长句”错误,本文在景物描写中多采用短句,如“黄 的金黄,紫的艳紫”“一颗颗的青果子,在路上、垄上任人踩、任人踏,在草丛间、水沟里任其老、任其烂。 栗子坪的秋天,栗子熟了,玉米也熟了,白玉米,如此白,晶莹如玉,果然是玉石样的玉米,晒满了屋场,就 像铺着一层和田玉籽料”等。故选 C。 1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回到原文,找到“这个古老村庄的秋天很有 古意”所在的位置,然后结合语境进行理解、概括。“山是轻描淡写的山,水是飞瀑流漱的水”“树是古树” 等内容是写这里的自然环境古老而优美,有“古意”;“人也有古貌。九十多岁的老人坐在秋阳的阴影里,像 是活了九百岁”“也不说话,咧嘴微笑,有劳动者的羞涩”是写这里的人恬淡、朴实,有“古意”;“秋收在 这里也是静悄悄的,先收了晒白玉米,再是收烟叶。还有晒红辣椒、紫茄子,也是秋收的色彩”则是写这里的 生活自然平静、和谐美好,有“古意”。 1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及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所 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 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主题明确而集中。本文既写 了栗子坪美丽宜人的自然景观,又写这里恬淡、朴实、勤劳的人及自然和谐的生活,既描绘庄稼丰收,如“晒 白玉米,再是收烟叶。还有晒红辣椒、紫茄子”等,又介绍古村民俗,如“吃秋收宴”“篝火晚会”“摆手舞、 撒儿嗬和毕兹卡”等;既写当今风貌,也写历史发展,如“栗子坪据说成村在 11 世纪,它远离世界。山水相 抱,战乱少侵,土家人在此繁衍生息,唱堂戏,跳丧舞,毕兹卡,撒儿啊,载歌载舞,活得有声有色……”等。 表现手法上,本文熔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行文活泼。这些体现散文的“形散”。主题上,本文无 论写景、人,还是生活、风俗;也无论是写现在,还是历史,都是为表现栗子坪丰饶、安静的生活,为表达作 者对这里的喜爱和赞美服务。这体现散文的“神不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