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点(问题与情景) 师生活动(过程与方法)
教案
课题 5.4 平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第 3 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的
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移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理解平移的含义,总结出平移的作图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策略,锻炼逻辑思维及空间想象
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参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讨论学习。举例分析,讨论总结。
拓展延伸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教研组长
签 审 月 日
教务处
签 审 月 日
第 页 总第( )课时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课本如图的图案并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
分析出这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根据上述的特点,这五幅美丽的图案可以根据上述分析的“基本图形”
按照一定的要求绘制出整个图案.
二、新课教授
1.教师提出问题:
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如图的雪人?
学生描图,描出三个雪人图.
2.观察、思考:
(1)学生在自己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鼻尖 A 与
A′、帽顶 B 与 B′、纽扣 C 与 C′,连接这些对应点.
(2)观察这些线段,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
学生用平推三角尺的方法验证三条线段是否平行,用刻度尺度量三条线
段是否相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发现:
AA′∥BB′∥CC′,且 AA′=BB′=CC′.
(3)学生再作出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验证前面的发现是否正确.
3.师生归纳: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
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
个点是对应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4.给出平移的定义:
定义: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教师以课本图为例解说.
三、例题讲解
教师出示例题:
【例】 如图(1),平移三角形 ABC,使点 A 移动到点 A′.画出平移后的三
角形 A′B′C′.
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完成解答过程:
解:如图(2),连接 AA′,分别过 B、C 作 AA′的平行线 l、l′,在 l
上截取 BB′=AA′,在 l′上截取 CC′=AA′,连接 A′C′、A′B′、B′
C′,则三角形 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关于平移的方向,可结合课本图说明图形平移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平移的例子,如人在电梯上两个不同时刻
的位置关系及坐登山缆车时人在吊箱里两个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都是平移;
黑板报中花边设计利用了平移,奥运会五环旗图案五环之间通过平移得
到……
四、巩固练习
1.图形经过平移后,____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__图形的形状,
___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
2.经过平移,每一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________.
3.线段 AB 是线段 CD 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点 A 为点 C 的对应点,在下
图中作出点 B 的对应点 D 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能谈一谈你在学习中的收
获与不足之处吗?
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完成本节课的小结,适当地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能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能积极主动地发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与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