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活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③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
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了解化学与日常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高学
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互结合。新课标要求,初
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
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
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
2
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用具 镁条、铝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镊子、培养皿、铜片分隔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使用 1 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
通过上节课讲的金属材
料,教师拿出自己手上戴
的两个戒指,并说明一个
是纯金属即真金戒指,另
一个是铜锌合金即假金戒
指。这两个戒指外观一样,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
他们呢?
思考 展示图片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引出课
题,能够增强同学们学习这节
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
欲,同时也展示了化学与生活
的关系。
金属与氧气
反应引出
展示金属被氧化的图片,
并提问谁是这些金属的化
妆师呢?
思考,回答:“氧
气”。
展示图片
引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即
氧气反应,从身边的图片引入
课题,便于同学们理解,同时
也展示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对比不同金
属与氧气反
应的难易程
度
引导同学们回忆说出金属
与氧气放应的条件及化学
方程式。
思考、回答不同
金属与氧气反
应的条件和化
学方程式。
按先后顺序提
供对比文字
通过实验对比,引出各个金属
的活动性差异。
3
得出金属活
动性规律
引导
思考,分析,回
答
展示规律
让同学们形成活动性概念,为
第二课时金属的活动性及应用
做铺垫
金属与氧气
反应的应用
展示题目
1、能用铁丝球刷铝锅
吗?
2、怎么鉴别真金和假金
戒指?
思考,回答 展示图片
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
生活中。
引出金属与
酸的反应
展示生活中食醋的照片 观察,思考 展示图片
通过食醋不能用铁质容器盛放
引出金属与酸的反应。
观看铁与稀
硫酸反应的
视频
展示
观看、总结铁与
酸反应的实验
现象
视频展示
通过视频展示,证明铁是能与
酸反应,回答上面的问题即不
能用铁质容器盛放醋。
实验探究:不
同金属与酸
反应的实验
现象
引导
动手操作:镁、
铝、锌、铜与酸
反应,并记录实
验现象,
对比实验速率
播放背景音
乐,营造氛围
通过动手实验加强对化学探究
实验的理解,同时练习设计实
验,通过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总结金属活
动性顺序
引导
总结镁、铝、锌、
铜的金属活动
性
展示对比、总
结文字
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得出
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第
二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推出
铺垫。
金属与酸反 展示题目:如何区分真假 思考,实践 EZCast 手机投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
4
应的实际应
用
戒指 屏同步实验 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置换反应的
介绍
引导学生写出金属与酸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观察总结
金属与酸反应
的方程式特点,
总结出置换反
应的定义。
标识规律
朗读定义
通过观察总结的方法,得出结
论。加深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置换反应的
应用
展示题目 思考,做题 展示题目
通过一道习题演练,对四大基
本反应类型加深运用。
自我核查学
习目标的完
成程度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我核查 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同学们
自我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查漏补缺。
课堂习题 布置
思考书写,互相
解疑
EZCast 手机投
屏展示答案
手写板开启错
题手写演示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课知识,查
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 总结
通过学生总结的方式,为本节
课画上句号,同时也让同学们
对本节课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
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
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
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
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
5
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
合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该
节课堂通过老师设计了精品课程讲学稿后,学生在堂上掌握的较好。
2、从铁、铜生锈的实物入手,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家用铝制品不易腐蚀的实际现象来引入到金属
铝化学性质的学习,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
本节课采用打破 “老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采用堂上以“边教学,边实验”的实验引导探索法 进
行课堂教学;学法上采用课前预习 — 堂内预习 — 实验探索 — 归纳总结,教学生学会探究化学
的方法。
不足之处:
由于本课时是探究课,学生预习不理想,学生活动时间控制不好,影响进度。学生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
努力方向:
对探究性实验的课题应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导学案、教案等。课堂上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为主,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巨大乐趣,知识记得牢,克服了死记硬背
的机械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