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层面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或行为提示
一、目标导学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的形成,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或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知识模块一:溶液
1.观看演示实验 9-1,从微观上解释溶液的形成。
溶解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最终
构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混合物的过程。
2.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基本特征,例举不少于 5 种溶液并说出其
溶质和溶剂。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质可能是一种或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还有汽油、酒精)
基本特征:均一性(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度、颜色、密度等)
知识链接: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
作用:
①化学实验很多在溶液
中进行。因为物质间接
触 充 分 , 反 应 速 率
2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析出来)
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观看演示实验 9-2、9-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 9-4,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结果。
4.例举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降低和无明显变化的物质(1-2 种),并分析它
们与氧化钙加入水中温度改变有什么不同?
归纳: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
硝酸铵、氯化铵固体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
食盐、蔗糖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三:乳化现象
5. 什么是乳浊液、乳化现象和悬浊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
后分层),如油溶于水,乳胶漆等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泥浆、钡餐、面粉溶于
水等。
6.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
同。
汽油去油污——乳化;洗涤剂去油污——溶解。
(二)合作共研
专题一: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举例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例:
溶液 溶质 溶剂
食盐水
澄清石灰水
碘酒
更 。
②冬天公路撒盐除雪,
因为水中溶解某种物质
后水的凝固点 。
③农业上用一定溶度的
氯化钠溶液选种,因为
溶液的密度比水的密
度 。
④医疗上将药物配成溶
液用于医疗应用。
合作共研要求:
1.生生交流“自学自研”
的内容
2.请学生汇报交流后的
结果,老师适时的点评、
点拨。
3
稀盐酸
硫酸铜溶液
75%的酒精
CO2 溶于水
CaO 溶于水
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Fe 与过量稀盐酸反应
专题二:总结初中常见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示例。
专题三:乳化现象。
三、巩固提升
1.可以作为溶质的( D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2.某同学喝一杯糖水,第一口和第二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 B )
A.混合物 B.均一的 C.澄清的 D.稳定的
3.只用水不能区分各组物质(物质均为固体)的是( C )
A.生石灰、氯化钠 B.碳酸钙、氢氧化钠
C.氯化钠、蔗糖 D.氯化钠、硝酸铵
四、学后反思
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达标(课外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中溶质只能有一种
4
D.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除去
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形成溶液的是: ②③⑥⑩;
可以形成乳浊液的是: ④⑧ ;可以形成悬浊液的是: ⑤⑦
①碘 ②蔗糖 ③酒精 ④植物油 ⑤面粉 ⑥食盐 ⑦泥土
⑧汽油 ⑨氢气 ⑩氯化氢气体
3.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的是: ④ ② ;温度降低的是: ③
⑤ ;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①⑥ 。
①氯化钠 ②浓硫酸 ③硝酸铵 ④氢氧化钠固体 ⑤氯化铵 ⑥蔗糖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