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 3 课时)----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下册课题 2《溶解度》,关于本课题的知识架构,教材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
先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逐步从课题 1 的
定性分析过渡到课题 2 的定量分析,知识间的逻辑性强,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
由于溶解度曲线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所以教材对溶解度曲线的内容是以探究的形式呈现的,通
过探究,学生既可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又能逐步掌握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方法。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综合性较强,难度大,因此教师在上本节课时,可将难点进行分拆,逐步化解,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归纳小结,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该课题也是锻炼学生全面分析
问题、自主探究的好材料。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溶解度曲线加深对固体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液质量、结晶方法
等概念的理解;
(2)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
(3)能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对比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定量的方法判断溶液的变化,感受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逻辑性强,概念较多,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且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的过程,还未形成抽象概念学习的思维方法,因此,学生在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时,容
易对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学生虽然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结晶方法
的选择,但是从溶解度曲线上获取以上内容时学生仍感到吃力,容易因数据选取不当而陷入该类
型题目的常见陷阱。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位如下:
1、教学重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基本信息、判断溶液的状态和结晶方法、分析温度变化时
溶质、溶剂、溶液质量变化。
三、教学过程
时间 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min
温故知新
引入课堂
回顾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
义及相互转化的方法、固体溶解
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常见的结
晶方法等内容,形成知识脉络,
为本节课做好知识铺垫。
跟着教师的提示,
回顾已学知识。
本课题知识点较为抽象,
需要反复回顾,加深理解。
10min
传授新知
巩固应用
内容一:结晶方法的选择
1、引导学生在书本 P37 图 9-12
中 分 别 找 出 NaCl 和 KNO3 在
85℃和 25℃下的溶解度。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为物
质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在 85℃
时,往 100g 水中加入 185gKNO3
(38gNaCl),形成溶液的状态
为?现降温至 25℃,问:溶液中
的溶质质量变为多少?少了的溶
质以什么形式存在?析出晶体的
质量分别为多少?对比两者析出
晶体的质量,得出结晶方法选择
的依据。
3、归纳方法,即时训练。
内容二: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1、从浅入深,借助学生已有的知
识水平,逐步过渡至利用物质溶
解度不同而进行分离提纯的内容
中。
1、学生按照任务
在书本图 9-12 中
找出相应数据,并
在老 师的 引导下
学习 物质 结晶方
法的选择。
分析 老师 提供的
关于 物质 分离的
题组,结合图像,
对比归纳,发现规
律。
1、充分、合理利用课本中
的资源,借机培养学生读
图、析图的能力;
2、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帮
助学生形成与溶解度曲线
相关应用有关的题目的解
题思路。
25min 难点化解
方法培养
结合中考考情和学生思维水平,
我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联
系,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拆分成
学生 按照 题组顺
序完 成相 应题组
练习,通过互评、
1、利用题组训练,将难点
进行化解,配套适当的变
式训练,让学生在突破难
4 个题组,每个题组结束后配套
方法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应
的思维方法。
题组 1---直接从溶解度曲线上获
取信息
题组 2---溶质、溶剂、溶液质量
的计算(温度不变)
题组 3----析出晶体的计算(包括
比较析出晶体质量大小的前提、
具体质量的计算)
题组 4----温度变化时,溶质、溶
剂、溶液质量的变化(利用表格
和图像进行分析)
师评 等方 法向全
班分 享自 己的答
题成果,归纳解题
方法。
点同时能得到相应的提
升;
2、归纳方法,便于学生进
行知识构建;
3、通过习题,直观地展示
知识点,将概念直观化,
区分易混淆点,找全关于
溶解度曲线的“陷阱”;
4、通过老师与学生共同分
析、生生互相反馈,碰撞
思维。
3min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播放微视频《溶解度曲线的应
用》,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观看微视频,借助
视频 再次 梳理本
节课 所学 的知识
点。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
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
生,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
的知识,形成知识脉络,
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构
建。
同时,利用多种材料对知
识点进行呈现,有助于学
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板书设计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结晶方法
降温结晶(s 随 T 变化明显)
蒸发结晶(s 随 T 变化不大)
A(B):降温结晶
2、分离提纯
3、应用
B(A):蒸发结晶